第七十六章 招商引资
十月的昌平,秋高气爽。贯穿全县的茶叶走廊主干道正式通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秦墨并没有沉浸在欢庆气氛中,而是站在巨幅招商地图前沉思。这张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全县资源分布和待开发项目,但真正吸引投资的地方却屈指可数。
书记,这是上半年招商情况汇总。招商局长林薇递过报表,语气凝重,签约项目12个,实际落地仅4个,到位资金不足承诺的三分之一。
秦墨的目光落在云岭生态茶园项目上。这个计划投资5000万的项目,从签约到现在半年过去了,还停留在图纸阶段。
约投资方明天实地考察。秦墨做出决定,通知相关部门准备深度对接。
第二天清晨,五辆中巴车驶向云岭乡。车上除了温州茶商陈总和团队,还有县自然资源局、林业局、环保局等八个部门的一把手。这是秦墨的创新做法——变串联审批并联服务,让投资者一次性对接所有部门。
车队在云雾缭绕的茶山停下时,陈总深吸一口气:好山好水出好茶啊!但秦书记,我直说了吧,之前犹豫主要是担心基础设施。
陈总看这里。秦墨引导众人来到新建的蓄水池旁,这是配套建设的灌溉系统,覆盖五千亩茶园。那边是刚竣工的产业路,直通高速路口。
自然资源局长立即展开图纸:项目区土地性质全部调整为农业设施用地,手续一周内办结。
用电问题呢?陈总追问。
供电公司负责人接话:我们已经预留了双回路供电线路,必要时可架设专线。
现场办公持续三小时。让人意外的是,秦墨还请来了茶农代表杨大爷。老人朴实的话语打动了投资方:咱们这的茶,祖宗八代都是手工采摘,要是能用上新机器,品质还能上个台阶。
返程路上,陈总主动开口:秦书记,我看得出您是实干家。但做生意要算账,昌平人力成本比江浙高15%,物流成本高20%,这个差距怎么补?
用综合效益补。秦墨成竹在胸,我们测算过,昌平茶氨基酸含量比平原茶高30%,这是核心竞争力。县里准备注册昌平云雾茶地理标志,统一品牌运营。
更让陈总动心的是秦墨提出的产业生态圈构想:以茶园为核心,配套建设茶文化体验园、研学基地、康养民宿,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这是长远买卖啊!陈总感慨。当晚,他主动提出扩大投资至8000万,增加精深加工环节。
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深夜。秦墨突然接到陈总电话:秦书记,说实话,我们最担心政策连续性。万一您调走了,后续政策会不会变?
这是个尖锐问题。秦墨沉思片刻,给出创新解决方案:我们推行项目终身服务制,每个重点项目配备服务专班,建立政策延续保证金,任何人事变动不影响既有承诺。
他还透露了一个重磅消息:县里正在制定《重点产业保护条例》,以立法形式保障投资者权益。
电话那头沉默良久,最后陈总说:就冲您这份诚意,这个项目我投定了!
首战告捷,但秦墨清楚,单个项目成功不等于招商环境根本改善。在随后召开的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他推出招商革命三大举措:
一是建立项目预审制度,招商前先做合规性审查,避免签约即违约;二是推出项目代办员制度,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免费代办服务;三是创设营商环境监测点,邀请企业家担任监督员。
改革立竿见影。一个月内,三个停滞项目重启,五家企业追加投资。但秦墨最在意的,是招商质量的提升。当某高耗能企业提出投资十亿建厂时,他顶住压力拒绝了:昌宁要的是绿水青山,绝不能饮鸩止渴。
事实证明这个决断的正确。年底结算显示,虽然引进项目数量下降20%,但实际到位资金增长50%,生态环境类投资占比从15%提高到40%。
更让人欣喜的是,优质企业产生集聚效应。光伏企业看中昌平的良好生态,康养项目青睐这里的绿色发展理念,研学机构钟情深厚的茶文化底蕴。
招商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秦墨在总结会上说,要精准选商,招大引强,招新引优。
窗外,又一批客商考察团抵达。秦墨知道,这场筑巢引凤的战役,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