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远送来最终版 “新能源电池行业风险报告” 审核意见时,手里多了一份厚厚的数据册。封面印着烫金的 “项目评估” 字样,里面密密麻麻列着表格 —— 从目标企业的员工年龄结构,到下游车企的供应链依赖度,甚至连 “失业员工再就业难度系数” 都标注了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
“赵先生要求,补充‘风险可控性分析’章节。” 金明远将数据册拍在桌上,指尖划过 “社会影响评估” 一栏,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冷静,“用数据证明,行业整合后,长期就业率将提升 12.3%,供应链效率优化 27%,短期阵痛的‘性价比’合理。”
陈序翻开数据册,目光停在 “失业员工安置成本测算” 那一页。表格里,“李明们” 的人生被拆解成 “再培训费用”“失业救济金补贴”“社会稳定维护成本” 等冰冷条目,最后汇总成一行结论:“单次行业调整社会总成本约 8600 万元,低于垄断后年度新增利润的 15%”。
他突然想起第一次见到赵无妄时,对方说的话:“优秀的‘创作者’,要学会用理性过滤情绪。” 那时他以为这是对 “故事” 逻辑的要求,直到此刻才明白,所谓的 “理性”,不过是将人命换算成数据、将悲剧包装成 “成本” 的疯狂 —— 用 12.3% 的长期就业率,掩盖上万人当下的失业困境;用 27% 的供应链效率,抹去下游小企业的生存危机;用 “性价比合理” 四个字,轻飘飘盖过无数家庭的破碎。
电脑屏幕上,“watchdog_Service” 程序依旧在后台运行。陈序按照审核意见,开始敲下 “风险可控性分析” 的标题。指尖落在键盘上,每一个字符都带着金属般的冰冷 —— 他写道 “目标企业员工平均年龄 38.7 岁,虽再就业难度较高,但可通过政府专项培训计划分流”,却刻意忽略了数据册里没写的 “38 岁员工在就业市场的歧视率”;他写下 “下游车企短期停产率约 18%,但可依托新垄断企业的产能补足”,却回避了那些依赖小企业生存的配件厂商,可能面临的永久倒闭。
这些 “理性” 的表述,像一层精致的糖衣,包裹着血淋淋的现实。赵无妄的团队用数据构建了一个 “合理” 的逻辑闭环:只要最终结果是 “效率提升”“利润增长”,过程中的牺牲就都是 “必要成本”。而他,正在用文字将这份疯狂的逻辑,变成看起来无懈可击的 “事实”。
中途休息时,他忍不住搜索 “公平法律服务中心” 的最新动态。官网首页挂着 “新能源行业员工权益保护专线” 的公告,下面附了几张志愿者与失业员工沟通的照片 —— 其中一张里,李明穿着志愿者马甲,正在帮人填写维权表格,脸上没有了之前的麻木,多了一丝微弱的光。可这份光,在他正在撰写的 “风险报告” 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他突然想在报告里偷偷加一句 “需加强失业员工权益保障”,哪怕只是一行无关紧要的建议。可手指刚触碰到键盘,就想起手机里那条匿名短信 —— 他的每一个字符,都在被实时监控。赵无妄要的不是 “有温度的报告”,而是一份能为垄断辩护的 “理性证明”,任何试图打破这种 “理性” 的情绪,都会被视作 “数据噪音”。
傍晚时分,报告初稿完成。陈序盯着屏幕上 “社会总成本可控,长期效益显着” 的结论,突然觉得一阵恶心。他想起数据册里那个 “8600 万元” 的社会成本,想起李明女儿病床上的玩偶,想起幼儿园里那些被骗家长的眼泪 —— 这些被 “理性” 数据掩盖的痛苦,正在被他的文字,变成 “合理牺牲” 的注脚。
巷口的 SUV 亮起车灯,“黑桃” 换岗时,朝他的窗户看了一眼。这一次,他没有再传递任何隐晦的提醒,只是面无表情地转身离开。陈序知道,在赵无妄构建的 “理性” 体系里,连 “黑桃” 这种带着一丝怜悯的人,也只能选择沉默 —— 因为任何情绪的流露,都会被视作 “不专业”,甚至 “背叛”。
他将报告发送到指定邮箱,然后关掉电脑。黑暗中,他靠在椅背上,脑海里反复回放着那些数据表格。赵无妄的疯狂,从来不是歇斯底里的咆哮,而是用数据、逻辑、“长期利益” 这些理性的外衣,将掠夺包装成 “进步”,将伤害粉饰成 “必要”。而他,正在成为这场疯狂的帮凶,用文字为其撰写 “合法” 的注脚。
窗外的城市亮起灯火,每一盏灯下都可能藏着一个 “李明”。陈序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霓虹,突然明白:最可怕的疯狂,不是失控的宣泄,而是用理性编织的牢笼,让你在 “合理” 的借口里,一步步放弃良知,最终变成自己曾经最厌恶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