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裹着咸腥掠过甲板时,戚继光抬手看了眼怀中小巧的日晷——酉时刚过,船队已行至舟山海域外围,远处普陀山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像一头静卧的巨鲸。他转身走进船舱,俞大猷正对着海图核对航线,见他进来,当即指着一处标注着“浅滩”的海域:“再往前三十里就是莲花洋,按林五所说,那里夜间无浪,正好适合鹰船登陆。”
戚继光点头,指尖在“沈家门”三个字上重重一点:“传令各船熄灯,改用船桨划行,务必在子时前抵达预定位置。让李老三备好硝石与铁剪,等他的信号一到,咱们就动手破链。”亲兵领命而去,船舱外很快传来低沉的传令声,原本扬起的风帆缓缓落下,数十艘战船如暗夜里的游鱼,悄无声息地朝着莲花洋方向驶去。
亥时过半,船队抵达莲花洋。李老三率领的十艘鹰船率先脱离主力,船身贴着海面滑行,兵士们借着月光,能清晰看到岸边倭寇的了望塔——昏黄的火把在塔顶摇曳,偶尔传来兵士打哈欠的声音。“都给我稳住!”李老三压低声音,拔出腰间的短刀,“等船靠岸,先解决了望塔的哨兵,再往炮台方向摸!”
鹰船刚触到浅滩,兵士们便提着铁剪、扛着火箭筒跳上岸,脚步轻得像猫。负责突袭了望塔的两名兵士,借着芦苇丛的掩护悄悄靠近,趁着哨兵转身的瞬间,一把捂住他的嘴,短刀顺势抹过脖颈。不到半炷香的时间,三座了望塔的哨兵全被解决,李老三朝着主力船队的方向,点燃了一支红色信号箭。
信号箭划破夜空的刹那,戚继光立刻下令:“架炮!瞄准铁链!”福船侧舷的佛郎机炮早已装填完毕,炮手们借着信号箭的微光调整角度,随着一声令下,十余枚炮弹呼啸着飞向暗礁区。只听“轰隆”一声巨响,铁链被炮弹砸中,火星四溅,却未完全断裂。“再加火药!换实心弹!”戚继光高声喊道,炮手们立刻忙碌起来,第二波炮弹带着更猛的力道袭来,这次不仅砸断了铁链,还顺带炸沉了一艘巡逻的倭寇小船。
沈家门炮台上的倭寇终于察觉不对,火把瞬间亮成一片,一名头目扯着嗓子嘶吼:“明军来了!快开炮!”可不等他们调整炮口,李老三率领的兵士已绕到炮台后方,火箭筒对准火药库扣动扳机——“咻咻”几声,燃烧的火箭带着浓烟钻进库房,紧接着便是一连串的爆炸声,炮台瞬间被火光吞噬,倭寇的惨叫声与火药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
“冲上去!夺下炮台!”李老三挥刀大喊,兵士们穿着软甲,顶着零星的火铳弹冲上前。一名倭寇举着火铳对准李老三,却被旁边的刀牌手用铁盾挡住,弹丸嵌在盾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李老三趁机上前,短刀直刺倭寇心口,顺势夺过他的火铳,朝着人群密集处扣动扳机,几名倭寇应声倒地。
与此同时,俞大猷率领的主力船队已突破断裂的铁链,朝着倭寇的战船冲去。“撞!”俞大猷立于船头,指着一艘倭寇主力战船,海沧船如离弦之箭般撞过去,船首的尖刺直接捅穿敌船船身,海水顺着缺口疯狂涌入。倭寇们惊慌失措地往甲板上跑,却被明军的弓箭射倒一片,剩下的要么跳海逃生,要么被钩镰枪勾住,成了俘虏。
戚继光率领的战船则直奔松浦隆信的大营。营寨外的倭寇见明军来袭,慌忙举着刀枪阻拦,却哪里是训练有素的明军对手?兵士们踩着跳板冲上营寨,刀光剑影间,倭寇纷纷倒地。戚继光提着佩剑,一路朝着中军大帐走去,帐内烛火通明,却空无一人——松浦隆信早已带着亲信从后门逃跑。
“将军,松浦隆信跑了!”一名兵士冲进帐来,手里拿着一封没来得及带走的书信。戚继光接过一看,脸色顿时沉了下来:信中写着,松浦隆信已派人去台州求援,若三日之内援兵不到,便退往日本。“追!”戚继光当即下令,“李老三,你带两百兵士,乘三艘鹰船,沿着海岸追!务必在他抵达台州前拦住他!”
李老三领命而去,鹰船如飞般驶出沈家门。此时天已蒙蒙亮,海面上漂浮着倭寇战船的残骸,沈家门炮台上的火光渐渐熄灭,兵士们正忙着清理战场、救治伤员。俞大猷走进中军大帐,见戚继光盯着那封书信,当即说道:“就算松浦隆信能跑到台州,咱们也能一鼓作气拿下。如今沈家门已破,舟山的倭寇成了丧家之犬,不足为惧。”
戚继光点头,将书信递给俞大猷:“你说得对。传令下去,留下五百兵士驻守沈家门,其余人休整一日,明日前往台州。另外,派人给漳州府送信,让周大人再调一批粮草过来,咱们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午后,李老三派人传回消息:松浦隆信的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被迫停靠在一座小岛,他已率兵士将小岛团团围住,不日便可将松浦隆信擒获。戚继光听后,终于松了口气,走到营寨外,望着远处平静的海面——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昨夜的厮杀从未发生过。他知道,这场战斗还未结束,但只要将士们同心协力,定能彻底清剿倭寇,还沿海百姓一个安宁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