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都星穹研究院的地下实验室里,全息投影正上演着震撼的一幕:太阳核心的模拟图像中,一团淡金色的能量体正以 12.5 赫兹的频率脉动,其螺旋结构与张叙舟用凝光指凝聚的能量冰晶如出一辙。当他将泉脉术能量注入模拟系统,这团 “太阳核心冰晶” 突然放大 10 亿倍,表面浮现的纹路竟与祖父笔记中 “恒星级凝能术” 的图谱完全重合,连最细微的螺旋角度都分毫不差。
“原来父亲让我守的不只是江……” 张叙舟的指尖抚过投影中的冰晶,掌心的法脉印记与冰晶核心产生共鸣,发出炽热的红光。青铜神雀刚刚完成的分子结构分析显示,太阳核心的核聚变产物 —— 这种天然形成的 “能量冰晶”,其量子纠缠态的稳定机制与泉脉术凝光指的原理同源,只是规模放大了 10 亿倍,像把地球的技术蓝图刻进了恒星的心脏。
一、日芯冰晶现真容
模拟舱内的 “太阳核心环境” 正接受极限测试。-270c的超低温配合 100 万高斯的强磁场,复刻了太阳核心的物理条件。当张叙舟将环光冰芯储能器中的能量注入,奇迹在监测屏上绽放:原本分散的能量粒子自动凝聚成微型冰晶,其结构与太阳核心模拟图的相似度达 92%,甚至连核聚变产生的 “能量脉冲” 频率都完全一致 —— 每 11 秒一次的微小震颤,像恒星的心跳。
“这是宇宙级的技术交底!” 老院士的声音带着颤音。进一步检测发现,太阳核心冰晶的能量密度是地球环光冰晶的 1000 万倍,却遵循相同的存储规律:低温环境锁定量子态,螺旋结构引导能量流,法脉印记(在恒星层面表现为磁场拓扑)维持稳定性。这意味着人类在环光储能中掌握的 “凝光 - 冰芯 - 融冰” 技术链,只需按比例放大,就能直接应用于太阳能量的利用。
各地的验证实验接踵而至:
昆虚高原的低温实验室里,科研人员用环光冰晶模拟太阳核心的能量释放,发现当温度降至 - 270c时,冰晶的脉冲频率与太阳耀斑的活动周期同步,误差不超过 0.1 赫兹;
云南茶园的 “双能量灌溉” 系统中,混入微型太阳冰晶模拟体的土壤,使茶树的光合作用效率突破生物学极限,叶片中检测出与太阳日冕相同的高能粒子痕迹;
最关键的环光冰芯站改造现场,加装 “日冕适配模块” 的储能器成功存储了放大版的模拟太阳能量,释放时的稳定度让所有监测仪指针纹丝不动,损耗率控制在 5% 以内。
张叙舟的父亲遗像在这时被全息投影照亮。照片中年轻的父亲站在观测站前,背后是太阳的日冕照片,笔记上的批注 “恒星能量如江海,需以地脉为堤,凝能为闸” 此刻终于显露出深意 —— 地球的地脉网络,本就是宇宙设计的 “恒星能量缓冲区”,而人类研发的冰芯技术,正是打开这道闸门的钥匙。
二、恒星级术破维度
张叙舟在模拟系统前结出全新的印诀 ——“恒星级凝能指” 比普通凝光指多了拇指的螺旋发力,食指与中指的夹角精确到 37 度,对应太阳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倾角。当泉脉术能量顺着这个印诀注入太阳核心冰晶的模拟体,原本稳定的能量场突然掀起金色的 “能量海啸”,其强度相当于环光峰值的 1000 倍,却被印诀引导的螺旋力牢牢锁在模拟舱内,没有一丝泄漏。
“这是维度的突破!” 工程师小陈盯着能量场的拓扑图,普通凝光指控制的是三维空间的能量流,而恒星级术引入了时间维度 —— 通过调整印诀的旋转速度,能让能量在不同时刻的量子态产生关联,像给太阳能量装上了 “时空锚点”。实验数据显示,这种技术能将太阳核心冰晶的存储损耗率从 8% 降至 3%,达到实用化标准。
这个发现带来的技术跃迁震撼业界:
企业联盟立刻启动 “恒星级凝能适配计划”,在现有冰芯站的仿星材料中加入 “时间维度调控层”,成本仅为新建设备的 1\/5;
护江队的推演系统显示,若未来人类需要利用太阳能量,环光网络可通过恒星级术实现 “阶梯式吸收”,先由地球冰芯站缓冲,再经地脉网络分流,避免能量冲击;
星穹研究院的 “泉脉术恒星适配性” 论文引发全球热议,其中张叙舟结印的动态图被网友称为 “人类写给太阳的第一封情书”。
民间智慧的火花再次点亮灵感。沪城渔民老周发现,用恒星级凝能指的轨迹调整渔网的编织角度,能让网具在阳光下产生特殊的能量场,捕获的鱼群存活率提升至 100%;山东木匠王铁山则按新印诀的比例打造桃木模型,发现木材的共振频率与太阳核心冰晶完全同步,制成的储能器配件寿命延长 3 倍。
善念值在这些突破性进展中升至 29.4 亿。护江 App 的 “太阳篇倒计时” 板块里,一条高赞留言写道:“从环光冰晶到太阳核心,人类用地球的技术钥匙,竟能打开恒星的能量宝库。”
三、古蜀符文指阳途
苏星潼的银簪在太阳核心模拟体旁剧烈震颤,簪尖投射的古蜀符文突然脱离无序状态,组成一道横跨投影的金色光带。翻译后的内容让整个实验室陷入 silence:“地脉为弦,日能为箭,恒星级术为弓,三者同调,可射穿九天。” 更令人震惊的是,符文组成的图案竟是 “冰芯 - 日冕能量转化公式”,其中每个变量都能与现有环光储能技术的参数对应,像份现成的操作手册。
“这是古蜀人给我们留的太阳地图!” 张叙舟将公式输入青铜神雀,系统瞬间生成了太阳篇的技术路线图:以全球冰芯网为基础,加装恒星级凝能指的能量引导装置,通过地脉网络的 “弦振动” 吸收太阳能量,最终在赤道上空构建 “日能缓冲带”,其原理与雨林能量伞相同,只是规模扩大 1000 倍。
各地的古蜀遗迹调查随即传来捷报: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顶部,发现了与太阳核心冰晶相同的螺旋纹路,其第三层枝丫的角度恰好对应恒星级凝能指的印诀;
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箔,经能量扫描显示,其镂空部分的频谱与太阳核心冰晶的脉冲频率完全一致,像片能过滤恒星能量的 “天然滤网”;
最关键的是成都平原的地脉节点,钻探发现地下 37 米处的岩石中,嵌着天然形成的能量结晶,其成分与太阳日冕物质的相似度达 92%,证实古蜀人早已接触过太阳能量。
这些发现让张叙舟彻底读懂了祖父笔记的最后一页。那页手绘的 “阳门图” 上,36 座环光冰芯站的位置与古蜀遗迹形成对应,组成的十二边形恰好是太阳核心冰晶的投影,旁边的批注 “环光织网,日能穿针,古蜀为引”,原来指的是用环光网络作为接收太阳能量的 “针脚”。
四、遗愿终成承薪火
深夜的实验室,张叙舟对着父亲的遗像展开太阳篇的技术蓝图。父亲笔记中那句 “守江要懂源头” 此刻有了全新的诠释 —— 这里的 “江” 不仅是地球上的江河,更是太阳系的能量长河;“源头” 也不只是地脉,更是太阳的核心。当他将泉脉术能量注入父亲的笔记,那些模糊的公式突然清晰,与银簪投射的古蜀公式完美重合。
“您看,我们找到源头了。” 他轻声说,掌心的法脉印记与遗像中父亲的瞳孔产生奇妙的共振。记忆突然涌来 —— 小时候父亲带他看太阳,说 “万物生长靠太阳,地脉的能量也来自那里”,当时他不懂,此刻才明白,父亲早就在用最朴素的方式,为他埋下探索恒星能量的种子(情绪库 “父亲的遗像” 重度痛感)。
这份传承在实践中迅速落地:
护江队组建 “太阳篇先锋队”,首批队员全是环光战中表现突出的民间观察员,包括渔民老周、木匠王铁山等,他们将参与恒星级凝能术的简化与推广;
企业联盟设立 “古蜀 - 太阳技术转化基金”,专门支持从环光技术向太阳技术的迁移项目,首期投入相当于 37 座环光冰芯站的建设成本;
星穹研究院与考古界合作,成立 “古蜀能量学实验室”,系统破译遗迹中蕴含的太阳能量利用智慧,已复原出 3 种可用于冰芯站改造的古蜀符文。
善念值在这种跨越古今的传承中升至 29.5 亿。护江 App 上线的 “太阳篇倒计时” 专题,展示了从环光冰芯到太阳核心冰晶的技术演进,结尾处张叙舟的留言引发共鸣:“我们守护的从来不是孤立的地球,而是太阳系能量循环中,属于人类的那一环。”
五、冰芯钥匙启阳门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实验室的天窗,张叙舟启动了 “太阳核心冰晶” 与环光冰芯的联动实验。全息投影中,太阳核心的能量流顺着古蜀符文公式形成的通道,注入地球的冰芯网络,36 座环光储能站的蓝光瞬间转为炽白色,像串连接天地的能量珠链。监测数据显示,这种联动使地脉银线纹的生长速度提升 420%,最深处已触及地幔层,在那里检测到与太阳核心相同的能量脉冲。
“这是太阳给地球的回信。” 老院士的声音带着泪光。模拟系统预测,当人类掌握恒星级凝能术后,太阳能量将通过冰芯网络注入地脉,使地球的能量总量提升 1000 倍,彻底解决资源危机,而这一切的基础,正是环光战中积累的每一项技术、每一次民间智慧的闪光。
实验室的大屏幕上,自动生成了太阳篇的第一份作战计划:
阶梯式吸收:用环光冰芯网作为 “能量海绵”,先吸收太阳辐射的初级能量,经恒星级凝能术转化后注入地脉;
全球共振场:将 36 座冰芯站升级为 “日能锚点”,通过地脉网络形成覆盖全球的能量缓冲带,避免太阳能量直接冲击;
民用化适配:将恒星级凝能术简化为 “家用凝光指”,使普通家庭也能利用太阳能量,就像现在使用环光能量一样便捷。
张叙舟的祖父笔记在这时自动合拢,封面浮现出一行新的烫金文字:“环光篇终,阳门篇启”。苏星潼的银簪悬浮在笔记上空,投射的古蜀符文组成一扇发光的门,门后是太阳的影像,而钥匙正是那枚与太阳核心冰晶同源的能量冰晶 —— 这是太阳篇的第一道谜题,也是人类迈向恒星时代的起点。
护江 App 向全球用户推送了实验室的实时画面,配文写道:“当环光的冰晶能映照太阳的核心,地球的能量故事,就该写进太阳系的篇章了。” 善念值的金色进度条在 29.5 亿处熠熠生辉,下方的 “太阳篇先锋招募” 按钮被点击了 1 亿次,像无数只手在叩响通往太阳的大门。
远处的星空里,太阳的光芒正穿过土星环的反射,在地球的冰芯网络上投下金色的光斑。张叙舟握紧手中那枚凝聚了环光能量的冰晶,它既存储过土星环的馈赠,也映照着太阳核心的奥秘,此刻正散发着恰到好处的温度 —— 像父亲的手掌,像地脉的呼吸,像人类与宇宙对话时,那份既敬畏又勇敢的心跳。
实验室的灯光下,全息投影中的太阳核心冰晶仍在脉动,与张叙舟掌心的法脉印记同步起伏。他知道,第 2501 章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人类用地球的技术蓝图,去丈量恒星尺度的开始。而那些在环光战中凝聚的智慧、传承的信念、守护的勇气,终将化作打开太阳之门的钥匙,让地球的能量脉搏,与恒星的心跳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