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徒儿,为师来看看你准备得如何了?
哟,砚安兄也在呢。”
沈砚安打了个招呼:“云亭先生。”
二宝连忙向师父行礼。
云亭摆摆手,径直走到书案前,翻看二宝的笔记。
“嗯...…
这里,这里,还有这里,”云亭用扇子轻点几处,“都太过拘泥于章句了。
读书人要懂得活学活用。”
沈砚安皱眉道:“科考取士,首重经义。”
云亭轻笑:“唉,砚安兄此言差矣。
读书若只为科考,未免太过功利。
二宝此次游学归来,见识广博,这才是他最好的学识。”
二宝站在两位之间,有些无奈。
沈砚安觉得此次科考重经义,云亭重见识。
“父亲,师父,”二宝适时开口,“儿子觉得,经义要精研,见识也要广博,二者并不矛盾。”
这话说得恰到好处,两人这才停止。
云亭摇着扇子,忽然道:“说起来,柳夫子前日来信,问起二宝的功课。
他说若是二宝赴考,务必先去拜访他。”
听到柳夫子的名字,沈砚安的神色稍霁。
柳夫子是二宝的启蒙老师,为人谦和,学识渊博,很受沈砚安敬重。
“柳夫子近来身体可好?”沈砚安问道。
“好得很。”云亭笑道,“还在镇上教书,听说最近又收了几名弟子。”
二宝听到柳夫子的消息,心里暖暖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二宝更加刻苦用功。
每天天不亮就起身读书,直到深夜灯火还亮着。
村民们知道他即将赴考,都自觉地不在附近喧哗。
六月,杏子熟了。
金黄的杏果挂满枝头,苏寻衣亲自采摘了一批最甜的杏子,酿制成杏脯,准备给二宝带去考场。
“娘,您不必如此费心。”二宝看着苏寻衣忙碌的身影,忍不住说道。
苏寻衣笑着摇头:“你专心备考便是,这些琐事不必挂心。”
她嘴上这么说,心中却满是不舍。
自从二宝游学归来,一家人相处的时间并不多。
如今眼看他又要远行,苏寻衣只想多为孩子做些什么。
这日,二宝特地抽空去镇上拜访了柳夫子。
二宝到时,柳夫子正在给孩子们讲解《千字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柳夫子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孩子们跟着朗读,清脆的童声在学堂里回荡。
二宝站在窗外,看着这一幕,不禁想起了自己三年前在这里读书的情景。
课间休息时,柳夫子才注意到二宝,惊喜地迎了出来:“清辞来了。”
二宝恭敬行礼:“学生沈清辞,特来拜访夫子。”
柳夫子拉着二宝的手,仔细端详:“长高了,又瘦了。
听说你八月要赴考?”
二宝点头:“正是。特来请夫子指点。”
柳夫子欣慰地点头:“好,好。进屋说话。”
在柳夫子的书房里,二宝将自己这些时日的学习情况一一禀报。
柳夫子认真听着,不时提出一些问题。
“经义固然重要,但切记不可读死书。”柳夫子谆谆教诲,“你游学各地,见识广博,这是你的优势。
答题时若能结合所见所闻,必能让考官眼前一亮。”
二宝认真记下,与云亭的洒脱不同,柳夫子的教导总是这般温和。
临走时,柳夫子送给二宝一方砚台:“这是你师兄从徽州带回来的,今日赠与你,盼你金榜题名。”
二宝郑重接过:“多谢师傅。”
七月的杏花村,暑气渐盛。
一辆官轿在村口停下,县令任见迁从轿中走了出来。
“任大人?”正在村口指挥村民采摘杏子的沈平惊讶地迎上前去,“您怎么来了?”
任见迁今日没有穿官服,而是一身寻常的青色长衫,看上去比平日亲切许多。
他微笑着问道:“苏夫人在吗?”
“您找寻衣呀,在的在的,我这就去通报。”沈平连忙道。
任见迁摆摆手:“不必惊动,我自己进去便是。”
他信步走在杏花村的青石板路上,看着两旁繁茂的杏树和整洁的村舍,眼中满是感慨。
杏花村的变化他全都看在眼里。
从当初一个最普通最穷困潦倒的山村,变成了如今名扬四海的杏花村。
不仅引来了波斯、东瀛的商人,连各地游客都时常往来。
这一切,都离不开苏寻衣的苦心经营。
任见迁来到苏寻衣家门前前,正好遇见从里面出来的苏寻衣。
“任大人?”苏寻衣有些惊讶,“您今日怎么得空来了?”
任见迁拱手笑道:“今日是特地来向苏娘子辞行的。”
“辞行?”苏寻衣一怔,“大人这是要..….”
“调任京城。”任见迁道,“因杏花村这半年的政绩突出,吏部特调我入京任职。
这一切,还要多谢苏娘子啊。”
苏寻衣连忙还礼:“大人言重了,杏花村能有今日,全赖大人一直以来的支持。
大人,进屋喝杯茶?”
两人相视一笑,一同朝里面走去。
屋内清凉宜人,苏寻衣奉上今年新制的杏花茶。
任见迁细细品了一口,叹道:“每次来杏花村,总能尝到新的惊喜。”
苏寻衣微笑:“这是加入了新采的野蜂蜜,大人若喜欢,我让人备上几罐,给您带去京城。”
“那便多谢了。”任见迁也不推辞,放下茶盏。
正色道,“此次调任,八月初就要启程,听说二宝也要在八月赴考?”
苏寻衣点头:“正是,乡试定在八月初九,二宝准备月初就动身。”
“真是巧了。”任见迁笑道,“既然如此,不如与我同行?一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苏寻衣闻言大喜:“那真是求之不得,有二宝与大人同行,我就放心多了。”
两人又聊了些杏花村的发展规划,任见迁对苏寻衣的远见卓识赞叹不已。
“苏娘子可知,如今杏花村的名声已经传到了京城?”
任见迁道,“连皇上都听闻了杏花村的盛景,还特意问起过。”
苏寻衣惊讶道:“这...…民妇实在不敢当。”
“这是实话。”任见迁认真地说,“杏花村不仅带动了府城经济,更促进了外邦的交流。
这样的政绩,在朝中也是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