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推公寓”的深夜,是属于周可可的另一个战场。当整栋楼的灯火依次熄灭,只剩下窗外城市永不疲惫的背景光晕时,106房间的窗帘拉得密不透风。书桌上,一台从二手市场淘换来的旧笔记本电脑散发着幽幽的蓝光,映照着周可可毫无表情的侧脸。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动作精准而冷静,发出细微而密集的嗒嗒声,与白天地那个沉默内向的少年判若两人。屏幕上不是游戏,不是社交网络,而是一个个黑色的命令符窗口和复杂的数据库查询界面。
黑客技术。这是他为自己选择的,在体能和年龄限制下,最有效、最隐蔽的武器。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图书馆里能找到的所有相关书籍、以及网络上那些隐藏在角落的“灰色”教程,都成了他疯狂汲取知识的来源。他的天赋在这种近乎偏执的驱动下,以惊人的速度成长。
【从边缘数据源开始。】周嫑嫑的声音在他脑海中响起,像一位冷酷的导师,“二手交易平台、同城论坛的匿名版块、劳务市场的临时工登记信息……这些地方监管松散,信息真伪混杂,但往往是老鼠打洞的地方。”
周可可的目光锁定在屏幕上一个爬虫程序抓取的数据流上。他在筛选关键词:特定身高区间(175-180cm)、男性、本地Ip或活动区域、可能涉及小额债务纠纷、暴力倾向或轻微违法记录的讨论。他知道这如同大海捞针,尤其是针对一个可能刻意隐藏的“流窜人员”。但他有耐心,像蜘蛛编织巨网,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的线索。
“目标的社会关系是突破口。”周可可低声自语,更像是在梳理思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他需要吃饭、睡觉、可能花钱、可能有相识的人,哪怕只是酒肉朋友或债主。”
他尝试着构建“影子”的画像。一个经济窘迫、可能有赌瘾或药瘾、混迹底层社会的男性。他会去哪里?廉价的地下赌场?深夜的大排档?提供现金交易的黑网吧?周可可开始尝试入侵一些地方性、安全性极低的商业wiFi后台日志,或是某些区域漏洞百出的公共监控系统存档,搜寻符合时间(案发前后)和体貌特征的模糊影像。这是一项极其枯燥且成功率低的工作,巨大的数据量往往换来的是徒劳。
但他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每一次失败的搜索,都被他视为排除了一种可能,离目标更近了一步。他的眼神专注而冰冷,仿佛不是在追踪一个杀母仇人,而是在解一道复杂的数学证明题。
偶尔,他会遇到技术上的瓶颈。某个防火墙异常坚固,某种加密算法无法破解。这时,他会停下来,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反复推演。有时,灵感会在他模拟那个血腥夜晚的场景时,突兀地闪现——极致的仇恨,似乎能淬炼出极致的专注力。
他也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起公寓里的资源。他并没有直接向刘下来请教高深的黑客技术,那太过突兀。他只是“偶然”在刘下来半夜出来接水时,抱着那本《基础编程入门》,指着一段关于网络协议的复杂章节,露出“困惑”的表情。
“刘哥哥,这个地方……好像有点难理解。”
刘下来推了推眼镜,在困倦和职业本能间挣扎了一下,最终还是快速地点拨了几句核心概念。虽然语速快且不耐烦,但对周可可来说,往往能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他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迅速吸收、整合,运用到自己的“狩猎”中。
日子在键盘敲击声和屏幕蓝光中悄然流逝。周可可的黑客技巧越发熟练,对数据追踪的理解也日益加深。他开始尝试交叉比对信息:将某个论坛里抱怨“被一个瘦高个赌鬼欠钱不还”的匿名帖子,与同一时段该区域某个便利店监控拍到的模糊身影进行时间地点匹配;或是追踪某个二手手机的交易记录,看是否与可疑的虚拟钱包地址产生关联。
这是一场在数据迷宫中孤独的潜行。没有同伴,没有喝彩,只有周嫑嫑在脑海中冰冷的分析与偶尔的提点。进展缓慢,如同在黑暗中摸索,不知何时才能触碰到那一丝真实的边界。
但周可可的心,如同浸在冰海中的铁,又冷又硬。他并不急于求成。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成长,猎网在一点点编织。每一次敲击键盘,都像是在磨砺一把无形的刀。
屏幕的光映在他漆黑的瞳孔里,仿佛两点永不熄灭的鬼火。
他不需要安慰,不需要希望,他只需要……一个结果。
那个夺走他一切的人,必须在这张由数据和仇恨编织的网中,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