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良诚以一己之力替姜蕴宁扫平了障碍。
也是在这时候,他对姜蕴宁的理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虽然两人除了上次汇报时才正式见过面,此后几乎没有再直接接触,但随着这些调动和研究的展开,他渐渐明白了:
姜蕴宁心中追求的,不仅是科研上的突破,更是一种推动国家科技前沿、培养跨领域人才的远大目标,而最终,都是为了让祖国崛起,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
而他的理想,正与她不谋而合。
徐良诚正坐在办公室,翻阅西北基地传来的最新实验报告。
门外传来轻微敲门声,一名助理恭声报告:“外交部宋承泽外交官,已按预约到访。”
徐良诚抬头点头,助理迅速引领来人进入。
办公室外的走廊宽敞而宁静,墙上悬挂着各类科研成果和项目进展展示板,整齐的布置,映射出科技部的严谨氛围。
宋承泽穿着深色正装,手提一只公文包,步履稳健走入办公室。
他走到桌前,微微躬身行礼表示敬意,待徐良诚点头示意后,才缓缓落座,将公文包放在膝上,从中取出文件夹。
宋承泽翻开文件夹,开口道:
“徐部长,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明天的例行记者会,预计会有记者提及光刻机‘旭日2号’。这是我们已对外公开的阶段性成果,符合保密和战略安排。至于‘旭日3号’,目前仍在内部调试,口径稿中仅保留原则性表述,请您审阅确认是否妥当。”
根据高端装备的保密惯例,通常要等上一代设备完全成熟、甚至下一代机型进入调试或定型后,才会对外披露前一代型号。
因此,“旭日2号”现在可以对外公布,而“旭日3号”仍需保密,“旭日4号”的初步方案也仅限内部知晓。
徐良诚接过文件,目光扫过第一页,指尖轻敲文件夹封面,沉声道:“口径必须谨慎。记者会上,关于技术细节的内容只需按公开信息说明,避免泄露敏感信息或引发误解。”
他翻动几页,停在关键措辞处,抬眼看向宋承泽:“‘旭日2号’的情况可以适度披露,但‘旭日3号’绝不能被外界提前知晓。‘旭日4号’的初步方案虽然已确认,也仍属于内部研发范畴,记者会上绝不可提及。”
徐良诚合上文件夹,放到一旁,手指轻轻点了点桌上整齐摆放的一沓文件,“资料和数据我们这边已经准备好了,这些都是可以对外披露的阶段性成果和总结信息。你们在准备记者会口径时,只需依据这些内容表述即可。”
宋承泽点头,神色稳重:“明白,徐部长。口径稿将按此调整,确保信息披露符合战略安排,不会触及任何敏感信息。”
交接工作结束后,徐良诚一改严肃表情,微微靠在椅背上,笑着问道:“你小子很久没来了,最近工作忙,我都没时间上门拜访,宋伯伯身体还好吗?”
徐良诚口中的“宋伯伯”指的是宋致和。宋致和与徐良诚的父亲徐绍庭曾在战场上并肩作战,跨过南北战线、经历无数炮火洗礼。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在新华国建立后,两人都被授予开国大将军衔,在军中威望卓着。
如今,父亲虽已离世,宋致和仍健在。
宋承泽闻言,神色也随之放松,嘴角扬起笑意:“徐叔叔,我爷爷身体很好,最近天天在看微微演的电影,忙得很。”
他轻轻拍了拍放在腿上的公文包,语气带着几分调侃。
宋家的情况,徐良诚是知道的。
他看着宋承泽,微微皱眉:“你爸爸那边还不打算回来吗?”
之前因为寻找宋慕微,宋怀章一直守在苏市,如今宋慕微已经找到了,结果他还是守在苏市。
宋承泽摇摇头,解释道:“爸爸说,任务还没完成,贸然调回会把前期工作都打乱。”
徐良诚沉默片刻,点点头,“一晃,又十多年过去了,再不调回来,都直接退休了。”
从小耳濡目染,徐良诚不仅接受了严谨的家教,也早早懂得肩上的责任。父辈的战功和声望为他打开了通往科技部的通路,但能坐到今天的位置,更靠的是他自己的才能和决策力。
和他一起长大的宋怀章亦是如此,两人实力相当,但宋怀章的仕途似乎更为顺畅。若不是为了追查当年的真相、照顾亡弟遗孤而长期驻守苏市,他的位置本可以更高。
“有空到叔叔家喝茶,雯雯最近也在家。说实话,你们这一代人啊,我真是不太理解,一个个都快奔四了还不结婚,还等什么呢?再拖下来,就奔五了,转眼就奔六了。”
徐良诚的女儿徐书雯是一名画家,艺术家的生活节奏和追求自由的性格,让她像很多同类一样,大多选择晚婚甚至不婚。
宋承泽听得心里直打鼓,暗想:按徐叔叔这说法,哪里是转眼就奔六,那简直是转眼直奔火葬场了。
“工作忙,不好耽误人家姑娘。”他笑着应付,带着几分调侃。
“瞧你这话说得,要不是我知道你正得发邪,我都差点怀疑你小子有暗恋对象呢,爱而不得,干脆就拖着不结婚。”
宋承泽下意识摸了摸鼻子,尴尬地没吭声。
徐良诚一愣,“不是,还真有?!哪家姑娘?”
他兴致勃勃地上下打量宋承泽。
虽说这小子职业使然,嘴巴毒得很,但就凭那副皮囊,哄哄小姑娘还是绰绰有余的。他平时虽然上网不多,但对华国外交天团还是略知一二——颜值、气场都出名,名声远扬。
宋承泽起身,微笑着说道:“徐叔叔,雯雯姐比我大两岁,所以,你先别急着催我。外交部的事情多,我先走啦。”
话音未落,他已经俯身拿起桌上的文件胡乱地往包里塞,飞快地冲出办公室,那动作利落得特种兵来了,都要夸上一句好!
徐良诚看着空荡的门口,忍不住摇头笑骂:“这臭小子,这么大了,还是小时候的那个德行。一遇到不想应付的事,跑得比兔子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