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不怕苦、不怕死的人民,才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
面对压力,姜蕴宁一贯的做法从不改变:先稳准脉络,再下重手。
眼下的问题不复杂,也不宽泛。缺的是时间,差的是节奏。
目标已很明确——不是靠加班冲刺,而是重构研发流程,优化推进策略。
她提出四个核心原则:
分层推进、并行作业、模块解耦、仿真优先。
姜蕴宁站在会议桌前,扫视在座的所有工程师,语气平静:
“不是赶进度,而是重构路径。我们要把复杂的东西拆开,能并行的并行,能虚拟的不上机,先跑出主控闭环。”
“我知道这套控制方案很重,也很难。但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压缩周期,加快推进。”
她在大屏上投出一页简报,标题是四个字:提速计划。
“要打通这套控制闭环,我们不能再按部就班地等每个模块‘准备好’。从现在起,执行并行化策略。”
她手中点着四行内容,依次念出:
“控制策略——单独团队,先在仿真沙盒里做闭环自测;”
“实时建模——保持轻量化,优先保证响应速度,不求一次封顶;”
“工况识别——先做基本的状态分类,后续再加细节模型;”
“平台反馈——每日实测一次,输出误差曲线,快评快调。”
姜蕴宁顿了顿,见没有人掉队,便开始分配任务。
她转向孙卓越:“孙工,控制组那边,从今天开始不等建模数据,先基于典型轨迹库做离线训练,目标是48小时内拿出第一个反馈响应曲线。”
孙卓越点头,他明白姜蕴宁的意图——利用已有的典型轨迹库和历史数据,离线快速训练初步模型,快速验证控制思路,产出初步成果,打好基础。
只是,历史数据相对有限,不能覆盖所有复杂工况。
他眉头微蹙:“明白,离线训练能加快启动,缩短时间。不过,离线数据的代表性有限,后续还得快速跟进在线反馈才能完善模型。”
姜蕴宁认可地点头:“没错,先打好基础,在线反馈再加速迭代,双轨推进。”
孙卓越深吸一口气,“理解了,这样既能保证研发节奏,又能保证模型的精准度和稳定性。我们控制组会全力配合,确保离线训练和在线反馈数据无缝衔接,力争把这两个环节的协同做到极致。”
姜蕴宁又看向软件工程师张新然:“建模引擎那边,先不要追求高阶拟合,先跑‘局部线性 + 滚动窗口’版本。做到每100ms更新一次参数,精度放宽在±20纳米以内。”
高阶拟合就是用更复杂、更“高级”的数学方法去精确模拟系统的误差或动态,但代价是计算时间变长、对硬件要求更高,不太适合需要快速实时更新的场景。
而“晨曦”项目团队现在最缺的就是快速响应和稳健的实时更新,而不是复杂繁琐的高阶拟合模型。
换句话说,他们要先保证系统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参数更新和反馈调整,确保整体控制闭环稳定流畅,再逐步考虑更高精度的拟合优化。
张新然点了点头,眉头微微皱起:“明白,不过这样会增加计算频率,硬件资源和算法稳定性要跟得上,否则可能会影响实时性。”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们得优先保证系统不卡顿,哪怕精度稍微牺牲一点,也不能让更新延迟。”
姜蕴宁微微点头,说道:“没错,实时性是底线。精度和速度必须平衡,先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再逐步优化。当前资源有限,优先保障控制闭环的流畅和响应速度。”
说完,她在白板右侧画出一个小框,写下四个字:
“状态感知”
她看向坐在后排的传感系统负责人蒋国雨,“工况识别组,从今天起成立,由蒋工负责。”
“你们负责搭建工况标签体系,先按温度、平台负载、振动频率做初步分类,分三档就够。任务是——在建模模块每轮运算前,提供‘当前系统状态编号’。”
蒋国雨点头:“工况变了,我们就换建模策略?”
“对。”姜蕴宁简短回应,“状态不被准确识别,模型很快会偏离,影响控制效果。”
蒋国雨沉吟片刻,提出疑问:“温度和负载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是个挑战,尤其在高动态工况下,数据滞后会不会影响状态判断?”
姜蕴宁点头认可:“这是难点之一。你们要优先攻克数据实时采集和预处理,保证状态编号能快速、准确反映系统实际工况。”
蒋国雨眼神坚定:“明白,我会马上组建团队,制定详细计划,确保工况识别模块按时上线,同时持续反馈研发进展和遇到的问题。”
姜蕴宁点头,指着“平台反馈”,说道:“误差反馈系统这块,我希望能每天出一次控制指标报告。”
她看向测试组的组长唐国伟:“你带几个人,把干涉仪、编码器、惯性模块先接起来,不上整机也能测。搭个简化平台也行,先跑出数据。”
“输出内容包括:位移误差、响应滞后、补偿偏差,每天收敛趋势必须可视化。”
唐国伟有些犹豫:“这个测试平台跟整机不同步,会不会影响评估准确性?”
“确实存在这个可能,”姜蕴宁语气平静地说,“所以,我们不看绝对值,更关注趋势线。关键是:你们今天的数据,能不能告诉我们系统有没有‘朝着正确方向’在变化。”
她在白板左下角写下一行字:
“控制组—建模组—状态识别—误差反馈,四段链路必须72小时内全部跑通。”
72小时,这是一个短期的里程碑,用来检验各个模块之间能否协同工作,不是说功能完全成熟,而是要“打通关键路径”,保证团队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后续优化。
姜蕴宁收起记号笔,扫视全场:
“这不是试验性部署,是最小闭环验证。我们不是把事情做完,是要把反馈做起来。”
她在简报下方写了一行字:
“打赢战争,不靠完美计划,而靠快速反馈。”
“这不是妥协,是阶段性策略。我们先打穿主控制路径,把反馈链路跑通。只要主控、建模、识别这三项能按节奏迭代,我们就能每72小时出一次闭环更新。”
她看着众人,缓缓说道:
“速度是现在的第一指标。没有第一个版本,就永远不会有第二版精度。可以犯错,但不能停。每两天汇报一次进展,遇到瓶颈立即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