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奥运圣火缓缓熄灭,但激情未退。林漺带着她的“银发天团”从北京回来了。队伍刚下长途汽车,就被闻讯赶来的乡亲们围了个水泄不通。县里还组织了小小的欢迎仪式,敲锣打鼓,好不热闹。
“漺漺老师回来啦!”
“依姆依伯们辛苦啦!你们可是给咱们县争了大光咯!”
那些平日里在菜市场讨价还价、在公园带孙子的老学员们,此刻一个个挺直了腰板,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自豪光彩。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有奥组委发的纪念证书,还有和各国运动员、记者的合影。最搞笑的是那位下腰的依伯,成了县里的“明星”,走在路上都有人指着他喊:“快看!就是那个在鸟巢下腰的老依伯!厉害吧!”
林漺看着这一切,心里暖融融的。她没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决定,竟然能给这么多普通老人的晚年生活带来如此大的改变和快乐。这比任何个人荣誉都让她满足。
几乎同时,“辰曜科技”也迎来了“金牌效应”。奥运会后,国内外媒体对“辰光恢复舱”的报道铺天盖地,称之为“东方神秘力量的科学化身”。订单像雪片一样从世界各地飞来,不仅有体育机构、康复中心,连一些高端酒店和跨国公司都来咨询,想把恢复舱作为员工福利。
公司会议室里,林丕稼看着堆积如山的意向书,既高兴又头疼。他召集管理层开会,第一句话就是:“同志们,奥运这块‘金字招牌’是打响了,但咱们不能翘尾巴!订单多了是好事,更是责任!质量必须过硬,不能砸了咱中国制造的牌子!特别是出口的,标准要更高!”
他特意强调:“还有,核心技术专利必须牢牢攥在咱们自己手里!合作可以,代工也行,但想买断技术?门都没有!咱们要的,是让‘辰曜’成为世界康复领域的标杆,不是给别人做嫁衣!”
奥运的热闹渐渐平息,生活回归日常。林岽也从上海回来了,继续他的学业和研究。不过,细心的林凛发现,这个一向沉默寡言的弟弟,似乎有了一点微妙的变化。他依然大部分时间泡在电脑前,但偶尔,会对着手机屏幕露出一种……类似于“纠结”的表情。
有一次,林凛路过他房间,听见他正在用视频通话,语气是前所未有的温和(虽然还是有点干巴巴):“……嗯,你那个关于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算法,我看了,思路不错。不过可以考虑加入卡尔曼滤波,稳定性会更好……对了,北京降温了,你……多穿点。”
林凛忍住笑,悄悄走开。看来,那位北航的姑娘,终于让这个“技术宅”弟弟的代码世界里,开始写入“人情世故”的变量了。 这种笨拙又真诚的关心,或许就是属于他们的浪漫吧。
2008年的中秋佳节,林家老宅大团圆。这次聚会,俨然成了奥运项目的“总结表彰大会”。林敬波心情大好,拿出珍藏的老青红酒和奶奶郑美娇酿制的桑葚酒,给每个人都倒了一杯各自喜欢的酒。
“来!咱们林家,这回算是给国家出了力,也给自己长了脸!”林敬波举起杯,声音洪亮,“依稼仔领导公司有功!依和仔(林丕和)跟依凛央搞科研有功!依漺央带队伍表演有功!连依岽仔在上海搞技术支持也有功!都是好样的!”
林丕稼赶紧说:“依爸,主要是您和依妈根基打得好,还有老二的技术底子厚。”
林丕和摆摆手:“是大哥经营有方,依凛央他们年轻人肯钻研。”
林漺笑嘻嘻地:“我是运气好,赶上好时候了!”
一家人互相谦让,其乐融融。酒过三巡,林丕稼清了清嗓子,说:“借着今天高兴,我也说个事。奥运过去了,咱们‘辰曜’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我琢磨着,下一步,咱们要把辰力技术往更普惠的方向发展。”
“哦?怎么个普惠法?”林敬波感兴趣地问。
“比如,开发家用的、小型的辰力保健设备,让普通老百姓在家就能用上,价格还不能太贵。再比如,跟社区医院、养老院合作,推广辰力康复。咱们的技术,不能只服务顶尖运动员和有钱人,更要惠及千家万户。”林丕稼眼中闪着光。
“这个想法好!”林凛第一个表示支持,“科技最终是要服务于人的。如果能降低门槛,让更多人受益,那才是辰力技术最大的价值。”
林漺也点头:“对!就像我的健身舞,简单易学,大家都能跳,才有意义。”
月光如水,洒满庭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月饼,聊着未来。潘辉和高云抱着已经会咿呀学语的宝宝,林岽虽然还是话少,但眼神柔和了许多。连最怕热闹的林丕伟,也难得地没有躲回房间,而是坐在角落和他妻子郑珍珠窃窃私语,微笑着听大家说话。
林凛看着这温馨的一幕,心中感慨万千。从重生回来时那个一心只想“躺平”的自保者,到如今深度参与家族事业、为国家重大项目出力的科研人员,她的心态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改变。 守护家人,建设家乡,贡献国家,这种踏实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远比孤独的“躺平”更让人充实和快乐。虽然离“清闲”的目标越来越远,但她觉得,这样活着,更有劲头。
奥运的圣火已然熄灭,但林家每个人心中,都燃起了一簇新的火苗。这火苗,是对未来的憧憬,是继续前行的动力,更是这个普通中国家庭,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最好见证。他们的故事,如同奔流不息的闽江水,将继续向着更广阔的大海,欢快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