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夏天,热浪裹挟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躁动,席卷了闽省沿海。林家村头的老榕树下,收音机里不再是咿咿呀呀的闽剧,而是反复播放着关于“wto”、“全球化”、“与国际接轨”的新闻。连村里最不关心时事的老阿婆,都知道现在“外国的东西进来容易了,咱的东西也要卖到外国去咯!”
这股风,自然也吹到了“辰曜科技”那栋略显朴素的二层小楼。公司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林丕稼偶尔会抽支烟思考问题),气氛却有些凝重。桌上摊着几份制作精美的合作意向书,来自不同的国际公司——有日本的精密仪器商、德国的医疗设备巨头,甚至还有一家美国的风险投资机构。条件看起来都很诱人:技术共享、渠道开放、资金注入。
“林总,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一位刚从深圳挖来的、满嘴新潮词汇的市场部经理激动地说,“wto了,咱们要拥抱世界!跟日方合作,能学到他们的精益管理;跟德方合作,能借助他们的品牌影响力;美方资本就更不用说了,有钱好办事啊!”
几位年轻的技术骨干也眼含期待。毕竟,能和国际大公司合作,听起来就很有面子。
林丕稼没说话,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目光扫过一直沉默的二弟林丕和、三弟林丕邺,还有特意被请来的老父亲林敬波。
“依爸,您怎么看?”林丕稼先问老爷子。
林敬波慢悠悠地喝了口茶,放下茶杯,说了句闽都老话:“**‘别人厝的眠床,再好困也会落枕。’**(别人家的床再好睡,也容易落枕。)” 意思是,别人的东西再好,用起来不一定顺手,还可能出问题。
林丕和点点头,言简意赅:“核心技术,是根。”
林丕邺则挠挠头:“大哥,我觉着吧...合作可以,但不能让人家牵着鼻子走。咱这辰力,就像咱家的独门秘方,不能轻易给了人。”
林丕稼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把烟摁灭,站起身:“爸,老二,老三,你们说到我心坎里去了。wto是机遇,也是陷阱。这些外国公司,看中的是咱们独一无二的辰力技术。合作?可以!但必须按咱们的规矩来!咱们出技术,他们出渠道和部分资金,可以成立合资公司,但控股权、技术决策权必须在咱们手里!想用点小钱就把咱们的核心换走?门都没有!”
他顿了顿,眼神锐利:“咱们要的,是‘借船出海’,而不是‘卖身投靠’! 要用他们的渠道,把咱们的‘中国辰光’洒到全世界去!还要防止他们打着合作的旗号,偷师学艺,回头再甩开咱们!”
一锤定音!“辰曜科技”面对全球化浪潮的第一条原则确立了:开放合作,但主权在我!
这股风也吹进了华夏科大的校园。学校里来了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各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也多了起来。林凛所在的生物物理实验室,也接待了一个来自欧洲某顶尖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
小组负责人是位四十岁左右、风度翩翩的英国教授,叫戴维。他对周教授团队(尤其是林凛参与)发表的关于极弱磁场生物效应的论文极为感兴趣。交流会上,戴维教授侃侃而谈,提出了许多深入的问题,目光时不时地落在安静坐在角落、却总能一针见血指出关键点的林凛身上。
会后,戴维教授特意找到林凛,用流利的中文称赞道:“林同学,你的见解非常深刻!你对能量场与生命系统相互作用的思考,很有启发性。我们大学有非常好的研究条件,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毕业后到我们那里做博士后研究?”
这是非常诱人的邀请。周围的同学都投来羡慕的目光。
林凛礼貌地笑了笑,用清晰的英语回答:“thank you for your invitation, professor david. Your university is indeed prestigious.(谢谢您的邀请,戴维教授。您的大学确实很有声望。)” 她话锋一转,“however, my research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specific context and needs of my homeland. I believe the most valuable applications of our findings should serve here first.(然而,我的研究深深植根于我的祖国的特定背景和需求。我相信我们研究成果最有价值的应用,应该首先服务于这里。)”
她语气平和,态度却异常坚定。出国?上辈子又不是没见识过。对她来说,国外的科研条件或许优越,但辰力的根在中国,她的根在林家。把技术留在国内,造福同胞,同时为国家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才是她重生的意义。 至于个人发展,在她那“早日躺平”的宏伟蓝图里,压根就没考虑过背井离乡这一项。
戴维教授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欣赏,他点点头:“我理解并尊重你的选择。希望我们未来能有更多的合作交流。”
站在不远处的秦屿学长,听到林凛的回答,眼神更加复杂,有钦佩,也有一丝了然。他明白,这个学妹的心,远比他想象的更加辽阔和坚定。
省艺术学院里,林漺也遇到了“国际友人”。学院与法国一所艺术院校开展了交换生项目,来了几位金发碧眼的法国学生。其中一位叫朱利安的男生,高大帅气,性格浪漫,对东方舞蹈极为着迷。他看到林漺排练的《大地脉动》后,惊为天人,热情地跑过来,用夹生的中文赞美:“林!你的舞蹈,太有力量了!像大地在呼吸!和我们西方的芭蕾,完全不一样!”
朱利安开始频繁地找林漺交流,给她看巴黎歌剧院的芭蕾视频,讲述西方现代舞的流派,并极力邀请林漺尝试将一些芭蕾元素融入她的舞蹈中。“林,你可以更完美!结合东西方的优点!”
换做几年前,林漺可能会觉得眼花缭乱,甚至有点自卑。但现在的她,经过大赛的磨砺和姐姐的开导,内心已经非常笃定。她微笑着听完朱利安的建议,然后认真地用刚学会不久的英语单词夹杂着中文说:“thank you, Julien. western dance is beautiful, but my dance… es from here (她指指自己的心和脚下的土地)。It has its own language. maybe… we can learn from each other, but not copy.(谢谢您,朱利安。西方舞蹈很美,但我的舞蹈……来自这里。它有它自己的语言。也许……我们可以互相学习,但不是模仿。)”
她甚至主动教朱利安几个带有辰力韵律感的简单中国舞动作,把朱利安做得手忙脚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朱利安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对林漺和她的舞蹈更加尊重。他意识到,这位中国女孩的舞蹈背后,有着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不是简单融合就能超越的。
林漺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在全球化面前,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自信,反而能赢得真正的尊重。 她的“辰光舞”,就是她最宝贵的财富。
就连林家老宅,也感受到了变化。林岽和林埥俩小子,不知从哪里搞来了一台二手电脑,连上了速度慢得让人抓狂的“宽带”(相比以前的电话拨号,已经是飞跃)。他们兴奋地在网上冲浪,浏览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林岽更关注科技论坛,林埥则迷上了看国外的动画片。
连“鹅元帅”阿白似乎也拓展了“国际视野”。现在它除了对村里的土狗保持威严,偶尔见到来村里考察的、金发碧眼的外国专家,也会歪着脑袋打量一番,然后发出几声不卑不亢的“嘎嘎”,仿佛在说:“瞧,咱这地界,也有国际友人来了!”那气度,俨然一位见多识广的“老绅士”。
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机遇与挑战,扑面而来。林家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智慧,迎接这场前所未有的“太平洋风浪”。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