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烟火的发现,像一根无形的线,牵动着刘远洋和刘洛依的神经。连续几日,那黑烟都在固定的时辰升起,傍晚时分最为明显,这更印证了那是人为聚集地的猜测。
不能再被动等待。刘远洋决定进行一次远距离的侦察。
这天清晨,天色微熹,他将营地周围的警戒陷阱再次检查加固,对刘洛依郑重嘱咐:“我出去探查,最迟日落前一定回来。你留在营地,务必小心,无论听到什么动静,都不要轻易离开。若有危险,立刻点燃我准备好的那个湿草堆,发出浓烟信号。”
刘洛依深知此事关乎两人安危,没有坚持同去,只是将准备好的干粮、清水和应急药包塞进他怀里,眼中满是担忧:“你一定要小心,平安回来。”
“放心。”刘远洋握了握她的手,背上强弓和充足箭矢,腰挎长矛,如同融入林间的猎豹,悄无声息地向着西南方向潜行而去。
他不敢走易于追踪的兽径,而是在密林中艰难穿行,利用树木和藤蔓掩护身形,每一步都落在厚厚的腐叶上,尽可能不发出声响。新制的皮甲和护臂在穿过带刺灌木时提供了有效的保护。
越是靠近那个方向,他越是谨慎。途中,他发现了一些新的痕迹——并非野兽的爪印,而是类似人类赤足踩出的脚印,但比寻常脚印要大,且脚趾分得很开。此外,还有一些被折断的树枝,断口新鲜,显然是被人为清理道路所致。
这些迹象都表明,这片区域确实有人频繁活动。
他爬上一棵极高的望天树,利用茂密的树冠隐藏自己,拿出之前用薄木片和细线制作的简易“望远镜”(其实是两个套在一起的空心木管,内部用鱼鳔胶固定打磨过的水晶薄片,效果粗糙,但远超肉眼),向着黑烟升起的方向仔细观察。
透过林木的缝隙,在数里之外,一片地势较为开阔的河谷地带,隐约可见一些低矮的建筑轮廓!那并非孟琏寨那样的吊脚楼,而更像是一种用泥土、树枝和巨大叶片混合搭建的简陋棚屋,零零散散,约有二三十座,形成一个规模不大的聚落。
聚落中央的空地上,果然燃着几堆篝火,黑烟正是由此升起。可以看到一些模糊的人影在活动,大多身材矮小精悍,皮肤黝黑,身上似乎只用少量的兽皮或树叶遮蔽要害,手中拿着木质或石质的工具、武器。
是土着部落!
刘远洋心中一凛。看其建筑形制和穿着,文明程度似乎不高,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但越是原始的部落,有时排外性和攻击性反而越强。
他仔细观察着聚落周围的环境。部落依河而建,水源充足。外围设置了一些简陋的木质栅栏和陷阱,显然也具备一定的防御意识。他还注意到,在聚落边缘,似乎圈养着一些类似野猪、鹿之类的动物,说明他们已具备初步的驯养能力。
观察了约莫一个时辰,他大致摸清了这个部落的一些规律。白天,壮年男女会外出狩猎或采集,留下老弱妇孺在聚落内。他们使用的工具虽然原始,但配合默契,显然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智慧。
目前看来,这个部落似乎并未表现出强烈的扩张性或攻击性,更像是在这片雨林中世代繁衍的原住民。但这并不意味着安全。对于突然闯入他们领地的不速之客,这些土着会作何反应,完全无法预料。
刘远洋不敢久留,记下聚落的大致方位、布局和活动规律后,便悄无声息地滑下大树,沿着原路谨慎返回。
当他踏着夕阳的余晖回到溪边营地时,一直翘首以盼的刘洛依立刻迎了上来。
“怎么样?”她急切地问道,看到他安然无恙,才稍稍松了口气。
刘远洋将观察到的情况详细告知。听到是一个土着部落后,刘洛依也蹙起了秀眉。
“看来,我们并非这片雨林唯一的主人。”她轻声道,“与他们比邻而居,福祸难料。”
“目前看来,他们似乎固守在自己的领地内,只要我们不主动侵犯,或许能相安无事。”刘远洋分析道,“但也不能不防。从明天起,我们营地的位置需要更加隐蔽,活动范围也要重新规划,尽量避开他们的猎场。”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芒:“不过,这也未必全是坏事。如果他们能沟通,或许能交换到一些我们急需的东西,比如特定的草药、矿石,或者……关于这片雨林更深层的知识。”
未知的邻居,带来了潜在的危险,也可能蕴含着新的机遇。如何与这个土着部落相处,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新课题。
夜色降临,营地篝火摇曳。两人靠坐在一起,望着星空,心中都明白,他们的雨林生活,因为这群原住民的出现,将进入一个更加需要智慧和谨慎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