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界 :
茅盾、巴金、冰心、闻一多、梁实秋、曹禺等。
顾毓琇是新文化运动的健将,茅盾曾请他和闻一多、梁实秋等编写《短篇小说作法》;
他与冰心同船赴美留学,是冰心和吴文藻的媒人;
他担任教授时的清华学生曹禺,一直极为尊敬他,并经常与其讨论戏剧。
?艺术界 :
张大千、齐白石等。
顾毓琇与张大千有莫逆之交,张大千不但经常在顾府作画以赠,还曾亲手书写菜单,在家中款待顾毓琇。
?教育界 :
梁启超、胡适、蔡元培等。
顾毓琇是梁思成的同班同学,经常在梁启超家中听梁“谈古论今”,赴美留学前夕,梁启超还抱病为他书写四首绝句以示厚望;
他与胡适在北平时就过从甚密,两人分别担任清华的工学院院长和北大的文学院院长。
?政治界 :周恩来、董浩云等。
在抗战联合政府中,顾毓琇与周恩来同为非国民党籍的“副部长”级内阁成员,结下了真诚的友谊;
董浩云是顾毓琇的挚友,董建华屡次听他父亲“盛赞世伯学问品德”并“一直怀有敬仰之心”。】
七玥打开了那个视频,开始,都是up主在讲:
(各朝代的天幕浮现一行字~)
“文理通杀的世纪全才:
顾毓琇的开挂人生说明书~”
老祖宗们内心:“看来,是后世的文武全才哇!”
七玥内心:“啧啧~看标题就很厉害~”
视频开始徐徐介绍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卷里,存在这样一个“神人”~
他既能在理科领域拿国际金奖、同时又是文科领域获桂冠诗人~
他当过教育界响当当的名校校长,还是外交界的文化使者~
这样的的人物,翻遍史料也难找出第二个。”
老祖宗们:“厉害,jpg”
七玥有那么一刻和各朝各代的老祖宗们同频了?→_→
“顾毓琇,这位横跨百年的六边形战士,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别人的人生是答卷,我的人生是百科全书。
从无锡书香门第的“神童”到麻省理工的“博士先锋”~
从电机工程的“奠基者”到话剧舞台的“开拓者”~
他的人生轨迹比小说还传奇,却每一笔都镌刻着史实的印记。
??·??·??*?? ??
一、基因开挂:从名门后裔清华小巨人~
1902年圣诞前夜,江苏无锡的顾氏老宅里诞生了一个男婴,家人或许没料到,这个踩着年末尾巴出生的孩子,会成为横跨世纪的奇才。
顾毓琇的基因库堪称:
明代思想家顾宪成是他的先祖~
北宋词人秦观是祖母的祖上(祖母是秦观的四十二世孙女),就连母亲都带着王羲之的血脉(母亲是王羲之的 六十六世孙女) 。
这种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底蕴,仿佛为他埋下了文理兼修的种子。”
(天幕下,王羲之:“我的后人?(?ˉ??ˉ??)看来我们王家传承千年啦~(*σ′?`)σ”
秦观:“我的后人???·??·??*?? ??那我可得好好看看这后世子孙~”
“……”
其他北宋人对秦观行注目礼:羡慕.jpg)
→_→
“5岁进私塾的顾毓琇,早早展现出双面天赋:
既能跟着国学大师钱基博(钱钟书父亲)啃古籍,又能在父亲影响下迷上数学。
1916年父亲病逝前留下以实学致用的遗言,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母亲王镜苏更是位硬核家长,在丈夫早逝后独自撑起家,硬是把七个孩子中的五个培养成博士,这一门五博士的成就,放在今天也足以刷屏教育界 。
? ?)?*??
1915年,未满13岁的顾毓琇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高光操作———
考上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
在清华的八年里,他彻底释放了学霸本性:
数学课上能解出教授都头疼的难题,语文课上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就连课外活动都玩得风生水起。
1921年,他和闻一多、梁实秋等16人成立清华文学社,还顺理成章当上戏剧社社长,一手包办《清华周刊》的文艺和新闻栏目 。
(?v?v?)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16岁的顾毓琇虽只是中等科学生,却展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他跟着学长学姐上街游行,为学运筹款,就算遭军警殴打也没退缩。
这种文能握笔写文章,武能扛旗闹革命的劲头,为他后来家国情怀贯穿一生埋下伏笔期间他发表的戏剧处女作《孤鸿》和中篇小说《芝兰与茉莉》,已然显露出文艺大家的潜质。
(*^▽^*)
二、留美封神:
mIt史上第一位中国博士的开挂操作~
1923年,21岁的顾毓琇登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和他同批留学的还有后来的两弹一星元勋赵忠尧等人。
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电机工程的他,刚入学就给美国教授们来了个下马威———
别人还在适应语言环境,他已经开始挑战学术难题了。
( ?° ?? ?°)?”
(七玥:“这些学霸到底是怎么学习的?!?)
“在mIt的五年里,顾毓琇完成了从学霸到宗师的逆袭。
1925年拿学士学位,1926年发表四次方程通解法震惊数理界,顺手拿下硕士学位~
1928年更是凭着扎实的研究,成为mIt电机系第一位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
要知道当时的mIt可是全球理工学子的,能在这里拿下博士已属不易,更别说还是第一位中国博士,这含金量堪比今天拿下诺贝尔奖。”
七玥:
“那为什么会不出名呢?
按理说这样的人应该是如雷贯耳才对啊。”
其他朝代的人:
“博士是不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太学博士?
那看得出来,确实很厉害。
但是,他们为什么要去外国学习?”
“可能是时代需要吧~互相交流也挺好的,只是~难不成中国的学术比不上外国了?”
老祖宗们一个个猜测着,议论纷纷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