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惨的是,马隆还让人把上游的河水堵住,等鲜卑人进入谷中后,突然放水,河水暴涨,把鲜卑人的队伍冲得七零八落。
晋军士兵趁机冲下山,和鲜卑人展开了肉搏战。
(??w??)
秃发树机能想骑马突围,却被马隆盯上了。
马隆手持环首刀,策马追上秃发树机能,大喝一声:
“贼首,拿命来!”
秃发树机能也不是弱者,挥舞着长矛和马隆交手。
两人打了十几个回合,马隆看准一个破绽,一刀砍中了秃发树机能的肩膀。
秃发树机能惨叫一声,从马上摔了下来,马隆上前一步,一刀斩下了他的首级。
鲜卑士兵见首领被杀,顿时失去了斗志,纷纷投降。
马隆率领三千人,就这样平定了持续两年多的凉州之乱。
当马隆把秃发树机能的首级送到洛阳时,司马炎高兴得亲自出城迎接,拉着马隆的手说:
“朕有你这样的猛将,何愁天下不定!”
?(???)?
四、功成身退守边疆:
为何西晋战神会被历史遗忘?
平定凉州后,马隆被任命为凉州刺史,留在西北镇守边疆。
在凉州的十多年里,马隆不仅治军严格,还非常重视民生。
他组织士兵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让凉州的百姓过上了安稳日子。
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见马隆既勇猛又仁慈,纷纷前来归附,西晋的西北边疆,从此迎来了难得的和平。
? o?o?
可让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文武双全的名将,在历史上却很少被人提及,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
这背后,其实有三个重要原因。
(*′I`*)
第一个原因,是西晋的“命太短”。
西晋从公元266年建立,到公元316年灭亡,只存在了51年。
而马隆平定凉州是在公元271年,距离西晋灭亡只有45年。
此后,西晋经历了“八王之乱”(公元291年-公元306年)和“五胡乱华”(公元304年-公元439年),整个王朝陷入了无休止的内乱和战乱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朝廷根本没有心思去宣传马隆的功绩,反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争夺权力上。
o(′^`)o
第二个原因,是史书的记载太简略。
马隆的事迹,主要记载在《晋书·马隆传》里,可这篇传记只有短短几百字,既没有详细描写他的战术细节,也没有记录他在凉州的治理成果。
相比之下,《晋书》里对“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记载却非常详细,后人读史书时,自然更容易关注到那些混乱的历史事件,而忽略了马隆这样的边疆名将。
?(`?′)?
第三个原因,是马隆的“低调性格”。
马隆不是一个喜欢张扬的人,平定凉州后,他没有居功自傲,反而主动向朝廷请求留在边疆,继续为国家守卫西大门。
他不像有些将领那样,打完仗后就回到京城争官夺爵,而是选择在西北默默奉献。
这样的性格,让他在朝廷里没有太多的“存在感”,也没有人为他宣传功绩。
(?`~′?)
直到后来,唐代史学家杜佑在编写《通典》时,才专门提到了马隆的“偏箱车”战术,称赞他是“古代战术创新的典范”。
到了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也详细记载了马隆平定凉州的过程,马隆的事迹才逐渐被更多人知道。
(
)ノ)`- )
五、历史不该忘记的战神:
马隆的智慧,至今仍值得学习
? (??3(???c)
今天我们再提起马隆,不仅要记住他平定凉州的战功,更要学习他身上的三种智慧。
(?ˉ??ˉ??)
第一种是“创新智慧”。
面对鲜卑骑兵的优势,马隆没有墨守成规地用传统战术,而是发明了偏箱车,把“防御”和“进攻”结合起来,还巧妙地利用磁石对付铁骑兵。
这种跳出常规、因地制宜的创新思维,即使在今天也非常有价值。
?(??v??)?
第二种是“务实智慧”。
马隆招募士兵时,不看身份背景,只看实际能力;
准备装备时,不惜花费重金,只为保证士兵的安全。
他知道,打仗不是靠嘴说,而是靠实力,只有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才能打赢胜仗。
这种务实的态度,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 ??? ?
第三种是“担当智慧”。
当满朝文武都不敢接平定凉州的任务时,马隆敢于挺身而出,立下军令状,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担当。
而平定凉州后,他又选择留在边疆,默默奉献,不图名利,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更是难能可贵。
( ˙~˙ )???
在那个混乱的西晋时代,马隆就像一盏明灯,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照亮了西晋的西北边疆。
虽然他被历史遗忘了很久,但他的故事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正如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
“马隆之智,足以破敌;马隆之忠,足以守土。
西晋得此一人,幸甚!”
(●●)”
视频结束的画面定格在马隆的人物面板介绍上~
?【马隆(西晋)
? 核心战绩:
西晋初年名将,面对鲜卑秃发树机能的叛乱,自请招募三千勇士出征。他发明了“偏箱车”战术,在凉州地区转战千里,最终斩杀秃发树机能,平定西北之乱,解决了西晋的边疆大患。
?为何低调:
西晋立国短暂,且后期陷入“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历史关注度多集中于政权更迭,马隆的边疆战功未被充分宣传,其事迹仅在《晋书》中有简要记载。】
视频结束后,天幕下顿时热闹起来。
“此等智勇双全之将,实乃国之栋梁!”
秦朝名将蒙恬抚须赞叹,“其创新偏箱车战术,因地制宜破敌,吾亦佩服。”
蒙毅也道:
“是啊,招募士兵重实际能力,务实态度令人钦佩。”
唐朝战神李靖点头称赞:
“打仗就该如此,注重细节,方能取胜。”
其他唐朝的武将们纷纷点头称是,并一言一语的讨论起来,期待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和马隆一样上天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