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麒的尝试,如同在平静的理念之湖中投入了一颗石子。当“万象方舟”的平衡交互矩阵主动与那条代表“演化”的极光河流接触时,原本缓慢流淌的、变幻不定的规则流体,瞬间被激活,泛起了剧烈的涟漪。
这不是粗暴的吞噬或强硬的连接,而是一种精密的、试探性的“握手”。陈麒的精神高度紧绷,如同在刀尖上行走。他的意识分化万千,一部分如同最灵敏的传感器,捕捉着“演化”理念中关于“变异”、“选择”、“适应环境”的基础规则碎片;另一部分则如同严密的防火墙,甄别并阻挡着任何试图越过边界、渗透进方舟核心逻辑的、带有强烈“演化”强制性的规则流;而最核心的部分,则如同精密的车床,将筛选出的、无害的“演化”规则碎片,与他自身的“动态平衡”核心进行小心翼翼的融合与重构。
这是一个极其耗费心力的过程。他仿佛在引导一场微观层面的规则风暴,在方舟外围形成了一层不断生灭、不断调整的“适应性介层”。这层介层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模拟环境或滑开接触,而是能根据外界的规则压力,主动地进行微小的、瞬时的结构调整,以最优化的方式卸力、引导甚至短暂地“学习”并模仿对方的规则特性,从而更好地融入和潜行。
方舟的外壳上,开始流淌起一丝丝极光般的色彩,与原本稳定流转的平衡辉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动态的、更加复杂而玄奥的图景。这标志着“演化”的理念正在被成功地、有限地整合进来。
然而,这种整合并非没有代价。陈麒能感觉到,维持这种动态的、时刻处于“微演化”状态的介层,对精神力和计算力的消耗远超之前。更重要的是,他必须时刻警惕那潜藏的同化风险。“演化”理念本身蕴含着“为适应环境可改变自身”的核心逻辑,这种改变一旦失去主导,就会滑向彻底的被环境同化。他就像在驾驭一头野性难驯的猛兽,既要借助它的力量,又要防止被它反噬。
时间在高度专注的规则操作中悄然流逝。不知过了多久,方舟外围的“适应性介层”终于稳定下来,极光般的色彩不再剧烈闪烁,而是如同呼吸般明灭,与平衡辉光达成了新的、更高层级的和谐。陈麒感觉到,方舟的潜行能力、对环境规则变化的响应速度,都有了显着的提升。他甚至能模糊地感知到周围那些理念河流中更细微的规则流向。
他尝试着,再次将意识探向“万我之庭”那片被阻隔的核心区域。
这一次,那层无形的、温和的阻力依然存在,但似乎……变薄了一丝?不再是坚不可摧的墙壁,而更像是一层富有弹性的薄膜。他的意识虽然依旧无法穿透,却能更清晰地感受到薄膜之后传来的、更加古老、更加庞大的“存在感”。那感觉并非具体的意识,更像是一种规则的源头,一种宇宙常数般的沉寂意志。
有戏!这种有限的、以自我为主导的规则融合,确实能提升他在这片区域的“权限”或者说“共鸣度”!
心中升起一丝明悟和振奋,陈麒决定加大力度。他小心翼翼地调整着与“演化”河流的连接深度,如同拧开水龙头,让更多关于“复杂系统自组织”、“临界状态跃迁”等更深入的规则信息流淌进来,供他的核心意识分析和汲取。
就在他沉浸于这种知识的快速积累和规则体系的优化中时,一个意外发生了。
当他尝试解析一段关于“演化路径分叉与选择”的高阶规则碎片时,这段碎片内部蕴含的某种极其隐晦的“标记”或者说“后门”,被他的平衡核心敏锐地捕捉到了!
那标记本身并无恶意,更像是一个……定位信标?或者说,是一个记录点。
几乎在陈麒察觉到这标记的瞬间,一股无法形容的、冰冷彻骨的“注视感”,骤然降临!
这感觉与之前遭遇概念掠食者时截然不同。概念掠食者是贪婪的、主动的吞噬欲望。而此刻的“注视”,则带着一种绝对的、超然的、如同观察显微镜下细菌般的冷漠。它没有任何情绪,没有任何意图,只是纯粹地“看”了过来。
然而,就是这纯粹的“看”,却让陈麒浑身的规则脉络都几乎冻结!他感觉到自身的一切,从最表层的规则介层,到核心的平衡逻辑,甚至是他意识中流转的思绪,都在这一刻被无形地剖开、扫描、记录。
是“观测之眼”!
它果然存在着!而且,它并非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更像是被某种特定的条件“触发”的!他主动进行的、涉及高阶规则碎片的“演化”行为,尤其是触碰到那些带有“标记”的规则时,就像在黑暗的森林中点燃了火把,瞬间引来了猎人的目光!
陈麒当机立断,瞬间切断了与“演化”河流的所有主动连接,甚至强行压制了方舟外围刚刚稳定下来的“适应性介层”,将方舟的规则波动降至最低,回归到最初那种相对保守的隐匿状态。
那冰冷的注视感,在失去了明确的“演化”信号后,似乎迟疑了一瞬,如同失去目标的探照灯,在他所在的区域缓缓扫过。陈麒屏息凝神,将自身的存在感压缩到极致,如同化作了规则平面上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几息之后,那股令人窒息的注视感,如同它出现时一样突兀地,消失了。
周围恢复了一片寂静,只有远方理念漩涡缓慢旋转的瑰丽光影,证明着时间的流逝。
陈麒久久没有动作,意识深处残留着那冰冷注视带来的强烈悸动。他明白,自己刚才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那“观测之眼”的层次,远超他的想象,其存在形式似乎更接近某种规则的自动机制,而非拥有强烈主观意志的生命体。但正是这种非人性的、绝对的冷漠,更让人不寒而栗。
他也终于明白,为何“万我之庭”的核心区域会被封锁。恐怕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核心秘密,更是为了防止像他这样的“外来者”,在触及核心规则时,不慎引动那可怕的“观测”机制,从而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性后果。
他的这次冒险,虽然获得了规则上的提升和对“观测之眼”更直接的认知,但也无疑大大增加了暴露的风险。那标记是否已经将他的信息记录并传递了出去?那冰冷的注视,是否已经在他身上留下了某种难以察觉的“印记”?
他不知道。
但事已至此,退缩已无意义。他调整方舟的状态,没有立刻再次尝试突破核心区域,而是开始全力消化刚才吸收的“演化”知识,并更加仔细地检查自身和方舟的每一个规则节点,寻找任何可能被那注视留下的“痕迹”。
万我之庭依旧平静而包容,
但那无形的压力,
已如达摩克利斯之剑,
高悬于顶。
接下来的每一步,
都需如履薄冰。
真正的考验,
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