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方的路途与北方雪原截然不同。肆虐的风雪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闷的、带着腐朽气息的湿冷。地貌开始变得崎岖,裸露的岩层呈现出不健康的灰黑色,扭曲的枯树林立其间,如同大地伸向天空的骸骨。
根据解密数据中模糊的坐标和“破碎棱镜”这个地名,陈远小队沿着旧时代遗留的、早已被植被和塌方掩埋的公路遗迹艰难前行。全地形车的性能被发挥到极致,在乱石和沟壑间颠簸跳跃。
苏婉儿闭目凝神,【精神感知】如同无形的涟漪向四周扩散。她眉头微蹙:“这片区域的辐射读数异常,而且……有一种很奇怪的干扰,像是多种能量场混杂在一起,让我的感知很模糊。”
负责电子对抗的队员也确认了这一点:“背景噪音非常复杂,常规通讯受到严重干扰,我们与基地的联络时断时续。导航设备也受到影响,误差在增大。”
环境比预想的还要恶劣。
第三天,他们终于抵达了地图上标记的“破碎棱镜”边缘。
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那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峡谷,而是一片广袤的、仿佛被巨神用斧头劈砍过的大地。无数巨大的、棱角分明的深色晶体簇如同森林般拔地而起,高的可达数百米,直插灰蒙蒙的天空。这些晶体表面并不光滑,布满了复杂的折射面,将本就晦暗的天光切割、扭曲,投射下无数晃动的、光怪陆离的阴影,使得整个区域内部视线极差,方向难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细微的、如同玻璃摩擦般的嗡鸣声,正是这种声音和复杂的光线折射,构成了强大的天然干扰场。
“难怪叫‘破碎棱镜’……”向导看着眼前这片诡异的晶体森林,倒吸一口凉气,“这些晶体结构很不稳定,内部蕴含着混乱的能量,一旦受到剧烈冲击可能引发连锁坍塌。而且地形太复杂了,车辆根本无法进入。”
陈远下令在棱镜区域外围一处相对隐蔽的岩壁下建立临时营地。他凝视着那片仿佛能吞噬一切的晶体迷宫,沉寂的识海依旧没有任何波澜,但一种奇异的牵引感却隐约传来,指向迷宫的深处。
“方舟”的信号最后一次出现就在这里。它究竟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下隐匿的?
“两人留守营地,建立通讯中继点,尽可能保持与基地的微弱联系。其余人,轻装简行,我们步行进入。”陈远做出决定。车辆和目标都太大,在这种环境下寸步难行。
他们检查了装备,带上足够三天的口粮、水源、攀爬工具、武器以及最重要的——那个能感应“方舟”特定信号频率的便携式探测器。
踏入“破碎棱镜”的瞬间,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外界的声音被彻底隔绝,只剩下脚下踩碎晶体碎片的咔嚓声和那无处不在的、扰人心神的嗡鸣。光线被无数晶体表面反复折射、散射,形成令人头晕目眩的万花筒效应,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温度也似乎比外面更低,一种深入骨髓的寒意弥漫开来。
苏婉儿集中精神,【精神感知】被压缩到极限,只能勉强探测周围二三十米范围内的生命迹象和能量波动。“小心,这里的感觉……很不对劲。仿佛有什么东西在看着我们。”
侦查专家在前方探路,利用荧光记号笔在晶体上留下细微的标记,防止迷失。探测器屏幕上的信号始终是一片杂波,没有任何有规律的指向。
他们在扭曲的光影和嶙峋的晶体间艰难穿行了大半天,除了发现自己几乎在原地打转外,一无所获。绝望的情绪开始悄然蔓延。
“这样找下去不是办法。”负责通讯的队员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干扰太强了,探测器完全失效。我们就像无头苍蝇。”
陈远停下脚步,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回想起“记录者”传输的知识碎片中,有一些关于能量场隐匿和空间扭曲的理论。或许,“方舟”并非单纯隐藏在物理位置,而是利用了某种技术,将自己“折叠”或者“相位偏移”到了这片混乱能量场的某个夹缝中?
他闭上眼睛,不再依赖视觉和探测器,而是尝试去感受那丝冥冥中的牵引,去捕捉这片混乱能量场中可能存在的、极其微弱的“不和谐”的波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就在其他队员几乎要放弃时,陈远猛地睁开眼,指向左前方一个看似与其他地方无异、由几根巨大晶体交错形成的狭窄缝隙。
“那边。”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确定,但眼神却异常坚定,“那里的能量流动……有极其细微的规律性。”
那缝隙之后,是更加深邃的黑暗和未知。
希望,或许就隐藏在这最危险的裂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