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中午,陈远在办公室整理凤城文旅资料时,被一份小吃介绍吸引了注意。资料上详细记载着凤城特色小吃——炒绿豆凉粉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
绿豆凉粉还能炒着吃?小王好奇地凑过来看,我印象中的凉粉都是凉拌的。
陈远笑着说:这可是凤城的独有做法。绿豆淀粉制成的凉粉,配上蒜末、辣椒等佐料爆炒,外焦里嫩,据说特别美味。
下班后,陈远特意去超市买了绿豆淀粉,想在家尝试制作。林薇看着他在厨房忙活,打趣道:咱们的陈主任这是要改行当厨师了?
小陈曦也兴奋地围着灶台转:爸爸,这个凉粉真的那么好吃吗?
晚上,当第一盘炒绿豆凉粉出锅时,浓郁的香气弥漫整个厨房。金黄的凉粉外皮焦脆,内里却依然嫩滑,配上翠绿的葱花和鲜红的辣椒,令人食指大动。
真香啊!一家三口异口同声地说。
带着这份满足,陈远进入了梦乡。不料文昌殿内,竟也飘荡着炒绿豆凉粉的香气。
帝君,您今日品尝的这道小吃,可是大有来头。书灵笑着迎上来。
文运长河中,一道金色的美食之流格外醒目。陈远仔细看去,发现这道光流竟源自凤城,已经流淌了数百年。
判官笔一点,炒绿豆凉粉的历史显现出来:
明朝时期,凤城遭遇大旱,绿豆成为主要粮食。一位巧妇为了改善家人饮食,发明了将绿豆淀粉制成凉粉再炒制的方法。这道菜既解决了温饱,又美味可口,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
原来这道小吃还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林薇的元神不知何时也来到殿内。
就在这时,文运长河泛起涟漪,一个特别的魂魄被香气吸引而来。这是一位身着明代服饰的妇人,手中还端着一盘热气腾腾的炒凉粉。
这位就是炒绿豆凉粉的创始人,巧娘。书灵介绍道。
巧娘笑着行礼:没想到几百年后,还有人记得我这道家常小菜。
小陈曦的元神也被香气吸引过来,眼巴巴地看着巧娘手中的凉粉。
巧娘慈爱地摸摸孩子的头:来,尝尝祖奶奶的手艺。
令人惊讶的是,这梦境中的炒凉粉竟然真的有味道。小陈曦吃得津津有味,连声称赞:真好吃!比爸爸做的好吃多了!
巧娘被逗笑了:小公子若是喜欢,老身可以传授制作秘诀。
在巧娘的指导下,陈远一家在梦中学习起了正宗的炒绿豆凉粉做法:
要选用当年的新绿豆淀粉;
调浆时水温要恰到好处;
炒制时火候要掌握得精准;
最后撒上的蒜末要现剁才香。
没想到一道小吃还有这么多讲究。陈远感慨道。
巧娘正色道:美食之道,贵在用心。就像做人,也要实实在在。
就在这时,文运长河显现出炒绿豆凉粉在历史长河中的身影:
战乱年代,它救活了无数饥民;
和平时期,它成为游子思乡的寄托;
如今,它更是凤城文化的代表之一。
一道小吃,竟然承载着这么多故事。林薇感动地说。
巧娘点点头:食物不只是果腹之物,更是一个地方的记忆。
第二天正好是周末,陈远按照梦中所学,重新制作炒绿豆凉粉。这一次,味道果然大不相同,香气更加浓郁,口感也更加地道。
爸爸今天做的特别好吃!小陈曦吃得满嘴流油。
陈远索性多做了些,分给邻居们品尝。没想到大受欢迎,大家都追问做法。
受此启发,陈远周一上班后,提议在文旅推广中加入凤城小吃的制作体验活动。
让游客亲手制作炒绿豆凉粉,既能体验美食,又能了解背后的文化。陈远在会议上说。
这个提议获得一致通过。首个凤城小吃体验日活动大获成功,很多游客表示,这是他们旅行中最难忘的经历。
更让人惊喜的是,活动视频在网络上走红,引发了大家对传统小吃的关注。不少年轻人开始学习这些即将失传的手艺。
晚上,陈远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因一道小吃而得遇奇缘,深感民间智慧之珍贵。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皆含文化传承。愿传统美食得以流传,愿匠人精神永不磨灭。
入睡后,陈远看到文运长河中的美食之流更加宽广了。巧娘的魂魄在长河中向他微笑致意,身边围着无数学习传统手艺的年轻人。
书灵感慨道:帝君,您又为文运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
林薇笑着说:看来美食果然是最能打动人的。
小陈曦在梦中还在咂嘴:巧娘祖奶奶,我还能再吃一碗吗?
此时,凤城的炒绿豆凉粉的香气,仿佛穿越了梦境,飘荡在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心中。陈远知道,这些看似普通的小吃,其实都是文运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珍贵组成部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