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号的改造工程进行到第三周时,遇到了一个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赵东海拿着最新的结构检测报告,脸色铁青地走进临时指挥室,张飞正在那里分析全舰电力分布数据。
“张顾问,出大问题了。”赵东海将报告重重放在工作台上,“机舱后部的承重结构无法满足新动力系统的要求。按照原计划安装‘鲲鹏之心’,很可能导致舰体结构变形。”
张飞接过报告,快速浏览着上面的数据和结构图。他的眉头微微皱起,这是项目开始以来他第一次露出如此严肃的表情。
“计算模型显示,在极端海况下,现有结构的应力会超过安全阈值百分之四十。”结构工程师李峰补充道,声音里带着沮丧,“我们可能需要重新设计安装方案,但这至少会延误一个月工期。”
指挥室里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在场的海军军官和工程师们面面相觑,都能看到彼此眼中的担忧。这个改造项目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任何延误都可能影响整体计划。
安国邦急得直搓手:“这可怎么办?海军司令部那边还等着验收呢!”
顾倾城相对冷静,她看向张飞:“张顾问,您有什么建议吗?”
张飞没有立即回答,他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调出“远望”号的完整结构图纸。他的目光在复杂的线条和数据间游走,仿佛在寻找着什么。
几分钟后,他忽然抬起头:“《天工开物》里记载过一种‘龙骨分力’的结构设计。”
这句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赵东海困惑地眨着眼:“您是说...那本明代古籍?”
“没错。”张飞调出一页古籍的扫描件,上面是古老的船舶结构图,“古人造船时,通过特殊的骨架分布来分散应力。这个原理可以借鉴。”
李峰忍不住质疑:“张顾问,古代木船的结构和现代军舰完全不同,这个借鉴有意义吗?”
张飞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在全息投影上快速绘制起来。他的手指如同舞蹈般在空气中移动,一个全新的结构设计方案逐渐成型。
“看这里,”他指着投影上的几个关键节点,“我们不需要改变主承重结构,只需要在这些位置增加辅助支撑。就像古人在船体关键部位加固一样。”
投影上的设计方案精妙绝伦。张飞提出在机舱内部增加数道弧形支撑梁,这些支撑梁巧妙地避开了现有设备,却又恰好分布在应力集中的区域。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支撑梁的形状和布局,确实与《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古老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这些支撑梁会占用宝贵空间...”李峰还在犹豫。
张飞微微一笑:“空间问题可以解决。你看这里...”他在投影上做了个微调,“采用中空复合材料,既保证强度,又不影响设备布局。”
赵东海仔细研究着这个方案,眼睛越来越亮:“妙啊!这样不仅解决了结构强度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全舰的重心分布!”
老船工王师傅一直在旁边默默听着,这时也忍不住开口:“这个设计...让我想起老一辈船工传下来的手艺。没想到古籍里早就有了科学依据。”
张飞点点头:“古人的智慧往往建立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只是当时没有现代科学理论来解释而已。”
方案确定后,改造团队立即行动起来。新的支撑梁采用特种复合材料,通过3d打印技术在现场直接制造。张飞亲自监督关键节点的安装,确保每个细节都符合设计要求。
“左边再提高两毫米。”张飞指挥着吊装工人,“对,就是这个位置。”
李峰拿着激光测距仪,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这精度太惊人了!”
张飞不以为意:“精度不够会影响应力分布,必须严格控制。”
三天后,所有支撑梁安装完毕。新一轮的结构测试开始,所有人都紧张地等待着结果。
“模拟极端海况,浪高15米,风速每秒30米。”测试工程师报告着条件。
计算机屏幕上,结构应力分布图开始变化。红色代表高应力区域,蓝色代表低应力区域。随着模拟条件的加剧,红色区域逐渐扩大,但在达到某个临界点后稳定下来。
“最大应力值为设计值的百分之八十五,在安全范围内!”李峰激动地宣布。
指挥室里顿时爆发出欢呼声。赵东海紧紧握住张飞的手:“张顾问,您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张飞却已经开始查看其他数据:“支撑系统的共振频率还需要微调,现在与主机频率太接近,长期运行可能会有问题。”
这个问题连最资深的工程师都没有发现。经过仔细检测,果然发现在特定工况下,支撑系统会与主机产生轻微共振。
“您是怎么发现的?”王师傅惊讶地问。
张飞调出一组振动数据:“频谱分析显示在这个区间有异常峰值。很微小,但需要处理。”
接下来的解决方案再次让人大开眼界。张飞没有改变支撑结构,而是在关键节点安装了特制的阻尼器。这些阻尼器的设计同样源自古籍记载,利用流体和特殊材料的组合来吸收振动能量。
“《梦溪笔谈》里提到过类似的减震原理,”张飞向好奇的工程师们解释,“古人用沙子和油脂的组合来减少器械振动,我们只是用了更先进的材料。”
改造工程继续推进,但很快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全舰电力系统整合时,发现部分老旧的电缆管道无法容纳新型超导电缆。
“这些管道是在建舰时预埋的,要更换就得拆解大量内部结构。”电气工程师报告了这个坏消息。
现场再次陷入困境。拆解内部结构不仅工程量大,还可能影响舰体强度。
张飞在舰内实地考察后,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解决方案:“不需要更换管道,只需要改变电缆的铺设方式。”
他在平板电脑上画出一个奇特的电缆走向图:“采用螺旋式布线,可以减少电缆占用的截面积,同时还能改善电磁兼容性。”
这个建议起初遭到了质疑。传统的电缆布线都追求最短路径,螺旋式布线显然违背了这个原则。
“但是超导电缆的电阻几乎为零,长度增加不会造成能量损失。”张飞一针见血地指出,“而螺旋结构可以更好地抵消电磁干扰,这是高中物理就学过的原理。”
在场的工程师们恍然大悟。确实,他们被传统思维束缚太久,忘记了新技术带来的可能性。
电缆改造工作顺利进行。新型超导电缆如同灵蛇般在管道内蜿蜒穿行,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空间,又避免了大规模结构改造。
随着一个个难题被攻克,“远望”号的改造工程逐渐接近尾声。原本对古籍智慧持怀疑态度的工程师们,现在都对张飞佩服得五体投地。
李峰在一次技术讨论会后感慨:“我以前总觉得古籍里的记载都是古人的臆想,现在才知道是自己太浅薄了。”
张飞正在检查最新的系统数据,头也不抬地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来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古人观察自然、总结经验,这些智慧至今仍然有价值。”
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沉思。他们意识到,张飞之所以能不断创造奇迹,不仅因为他掌握了先进技术,更因为他有着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
在改造工程的最后阶段,张飞又提出了一个创新设计:在全舰关键位置安装智能监测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实时监控结构应力、设备状态和能源消耗,为后续的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这些传感器节点的布置也参考了古籍吗?”赵东海半开玩笑地问。
张飞居然点了点头:“《鲁班经》里记载过建筑结构的‘要害’位置,与现代有限元分析的结果惊人地吻合。”
众人再次被震撼。这些流传千年的古籍,原来蕴含着如此深刻的科学智慧。
终于,在经历无数挑战后,“远望”号的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崭新的舰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内部则是集合了古今智慧的高科技系统。
在进行最后一次全舰检查时,王师傅抚摸着崭新的设备,眼中闪着泪光:“我这辈子修过无数舰船,从没想过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样的奇迹。”
张飞站在舰桥上,望着远方的海平面。改造过程中解决的一个个难题,都变成了宝贵经验储存在他的脑海中。这些经验,将帮助他在未来创造更多奇迹。
“准备海试吧。”他平静地说,仿佛刚刚完成的只是一次普通的维修。
但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他们参与的是一个划时代的工程。这艘重获新生的舰船,将开启海军历史的新篇章。而那个让古籍智慧重焕光彩的年轻人,正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