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技术突破与意外赏识
轧钢厂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染料风波持续发酵,如同一片浓重的乌云笼罩在厂区上空。生产线上,那批等着染色的援外劳保服半成品堆积如山,像一片沉默的控诉。三车间主任急得嘴角起泡,一天往采购科跑八趟。厂务会上,质疑和压力不断向钟浩涌来,连杨厂长看他的眼神都带上了几分审慎和焦虑。
李怀德的余孽们暗中窃喜,崔明亮之流上蹿下跳,拼命将“工作失误”往“严重失职”甚至“以权谋私”的方向引导,试图借此东风将钟浩彻底掀翻。
然而,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钟浩却展现出了远超年龄的沉稳和高效。他一边顶着压力,配合厂里的内部调查(主要是走流程,他早已将关键证据握在手中),另一边,他的反击早已悄然展开。
意识空间中,他迅速调出系统界面。 【启动紧急物资搜寻。目标:替代染料,性能不低于酞菁蓝b,耐洗耐晒,颜色匹配度90%以上。可用渠道:韩春明网络。】
几乎在他指令发出的瞬间,系统便罗列出数条通过韩春明关系网可以触达的潜在货源信息,并附带了详细的质量评估、价格区间和运输时间预测。其中一条来自上海某家合资染料厂的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一种新开发的改良型靛蓝染料,各项性能指标甚至略优于酞菁蓝b,因为推广初期,价格反而更具优势,且上海那边正好有一批库存可以紧急调拨。
“就是它了!”钟浩目光一凝,立刻通过加密渠道联系上了韩春明。
“春明,立刻联系上海的王经理,就是他上回想推销的那个改良靛蓝,对,有多少要多少!用最快的方式发过来,走特殊通道,运费加急算我的!”钟浩的语气果断而迅速。
“明白,浩哥!放心,保证三天内到货!”韩春明感受到钟浩话语中的急迫,毫不含糊,立刻行动起来。他那张早已编织好的关系网高效运转起来,上海的货当天晚上就装上了北上的火车。
与此同时,钟浩在厂里并未闲着。他亲自跑到三车间,与老师傅和技术员一起,拿着替代染料的样品(系统提供的微小样本)进行紧急测试。调色、试染、水洗、暴晒……一系列测试下来,结果令人惊喜!这种改良靛蓝的效果甚至比原定的酞菁蓝b还要好,颜色更饱满,色牢度更高!
“钟科长!这染料……哪搞来的?太好了!”三车间老师傅激动地说。
钟浩只是淡淡一笑:“只要能解决问题就好。立刻调整工艺参数,准备大批量投产!”
三天后,当一整批优质的改良靛蓝染料如期运抵轧钢厂仓库时,所有等着看笑话的人都傻了眼。尤其是崔明亮,看着那堆成小山的染料桶,脸色如同吃了苍蝇般难看。他无论如何也想不通,钟浩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千里之外的上海搞到这批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替代品的!
生产危机瞬间解除。生产线再次轰鸣起来,而且因为染料性能的提升,最终产品的质量反而超出了预期。
消息传到厂部,杨厂长长舒了一口气,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当着众多中层干部的面,重重拍了拍钟浩的肩膀:“好!钟浩同志!力挽狂澜!我就知道你不会让大家失望!这次不仅没有耽误生产,还提升了产品质量,立了大功!”
之前那些质疑的声音,瞬间烟消云散,转而变成了各种惊叹和恭维。钟浩用实实在在的能力,狠狠回击了所有诋毁,他的威信不仅没有受损,反而因此更加牢固。崔明亮等人如同霜打的茄子,彻底蔫了,暂时不敢再兴风作浪。
然而,钟浩的脚步并未停下。厂里的斗争和父母的安危像两副重担压在他心头,他需要将这种压力转化为更强大的动力。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厂区角落那个属于他的秘密基地——废料库旁的小工作室。
那里,停放着那台由他亲手组装、并在之前化解过一次危机的手动压力机。但它的功能还比较单一。钟浩的脑海中,不断回闪着系统提供的那些未来简易机械图纸,一个改进方案越发清晰。
他要让这台压力机变得更强,不仅能压制废料块,还能直接利用废料,生产出有用的零件!
接下来的几个夜晚,当四合院禽兽们还在为粮食勾心斗角时,钟浩的小工作室里,灯火通明。他利用之前收集的各种“废料”——高强度合金钢边角料、报废的轴承、还有那几台苏制老机床,在系统的精确指导和【机械臂虚影】的辅助下,开始了精密的加工。
切割、打磨、钻孔、热处理……每一个步骤都要求极高的精度。汗水浸透了他的工装,机油弄脏了他的手臂,但他眼神专注,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他将简单的杠杆结构,改造为更省力、压力更稳定的丝杠驱动;他手工打磨出了一套可以快速更换的简易冲压模具,模具的型腔正是厂里最急需的几种标准件——垫圈、开口销、小型铆钉。
这是一个极其枯燥且需要极大耐心的过程。没有现成的零件,几乎所有部件都需要他自己动手加工修正。失败是常事,但他从不气馁,一次次调整,一次次尝试。
终于,在一个凌晨,当最后一套模具被精准地安装到位,他摇动那沉重的摇柄,丝杠平稳推进,冲压头带着巨大的压力猛然落下!
“哐当!”一声清脆的金属撞击声。
抬起冲压头,模具中,一枚光亮、规整、带着微微余温的钢制垫圈,静静地躺在那里。尺寸精准,边缘光滑,完全符合标准!
成功了! 手动压力机升级版——多功能简易冲压机,诞生了!
它虽然依旧简陋,却凝聚了这个时代难得的巧思和钟浩带来的超前理念。这意味着,厂里大量堆积的金属废料,不再仅仅是回炉的原料,而是可以直接“变废为宝”,转化为急需的零星标准件,虽然产量不高,但应急足矣,又能节省大量采购资金和时间。
钟浩看着那枚小小的垫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这种创造的成就感,暂时冲淡了所有的阴霾。
他并不知道,这项看似不起眼的小革新,很快就会为他带来一场意想不到的机遇。
几天后,市工业局的一位分管技术革新的副局长——宋运辉(未来的技术大佬,此时正值中年,锐意进取),带队下来视察各厂的技术进步和节约挖潜工作。行程中原本并没有轧钢厂,但在视察另一个厂时,偶然听人提了一句“红星轧钢厂有个年轻人,自己捣鼓了个机器,能用废料压东西”,引起了宋运辉的极大兴趣。他临时决定,增加行程,去红星厂看看。
这个消息传到轧钢厂,厂领导一阵手忙脚乱。杨厂长亲自陪同,心里也有些打鼓,不知道钟浩搞的那个东西拿不拿得出手。
宋运辉一行人直接来到了废料库旁的小工作室。当看到那台造型古朴、甚至有些粗糙,但却结构巧妙、功能实用的手动冲压机,以及旁边筐里那些由废料直接冲压出来的、琳琅满目的标准件时,宋运辉的眼睛瞬间亮了!
他饶有兴致地亲自上手操作了几下,感受着那沉稳的压力和精准的行程,连连点头:“好!好啊!因陋就简,土法上马,但思路巧妙,非常实用!”
他详细询问了钟浩设计的思路、材料的选用、以及能产生的效益。钟浩从容不迫,对答如流,不仅讲清楚了机器的原理,更重点阐述了其“废物利用、节约增效”的核心价值,没有一丝夸大,全是实实在在的数据和想法。
宋运辉越听越满意,脸上洋溢着发现宝贝般的喜悦:“钟浩同志,你不简单!不仅仅是手艺好,更重要的是有这份动脑筋、搞革新的精神!现在国家建设处处要钱,就是要靠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你这台机器,虽然小,但意义很大!它告诉我们,浪费是可耻的,创新就在身边!”
他转身对杨厂长和随行的工业局干部说:“这个典型抓得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革新!不要好高骛远,就要这样从小处着手,解决实际问题!我看,这个经验很好,很有推广价值!要在全系统内进行宣传和学习!”
杨厂长脸上乐开了花,连忙称是。他没想到钟浩又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宋运辉当场指示随行人员,详细记录,拍照存档,并要求轧钢厂尽快整理一份详细的技术说明和效益报告上报工业局。他甚至亲切地拍了拍钟浩的肩膀:“小钟同志,好好干!未来是你们年轻人的!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向厂里,也可以向我们局里反映!”
这场意外的视察,如同一阵强劲的东风,将钟浩的名字和他的“土发明”,一下子推到了全市工业系统的面前。他的声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从一个解决麻烦的采购科长,一跃成为了技术革新的明星人物!
轧钢厂内,再也无人敢轻视这个年轻人。李怀德的余毒被这股东风彻底吹散,崔明亮等人彻底偃旗息鼓。
钟浩站在人群中,接受着众人的祝贺,目光平静而深远。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技术的道路,远比权力的斗争更值得投入。 而手中掌握的技能和声望,将成为他应对未来更大风浪的、最坚实的船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