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的北风似乎也识趣地收敛了锋芒,灰蒙蒙的天空在傍晚时分,竟透出几分澄澈,隐约能看到几颗寒星闪烁。林家屯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冒出了比平日更浓郁、也更持久的炊烟,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油炸食物香气和淡淡硫磺味(偶尔有孩子忍不住提前放个炮仗)的年节气息。
林家的土坯房里,更是暖意融融,灯火通明。那盏平日里舍不得多点一刻的油灯,今夜被拨得格外亮堂,昏黄的光晕洒满屋子,驱散了角落的阴暗。
炕桌上,摆开了一顿在这个家庭记忆中前所未有的丰盛年夜饭。
正中央,是一大海碗油光锃亮、香气扑鼻的红烧肉,肥瘦相间的肉块颤巍巍地堆叠着,酱汁浓稠——这是用林向阳“捕猎”来的野兔和后来系统签到来的少量猪肉,加上李秀兰精心烹制的结果。旁边是一盆金灿灿的炒鸡蛋,足足用了五个鸡蛋,蓬松软嫩,象征着团圆和富足。还有一盘用系统签到来的粗盐和家里存的干辣椒爆炒的野菜,绿意盎然,清爽解腻。
主食不再是能照见人影的糊糊,而是掺了系统玉米面和少量富强粉蒸出来的、黄白相间的两合面馒头,一个个暄软饱满。甚至,还有一小碟用系统白糖拌的、红白相间的山楂白糖,那是给小向红解馋的零嘴儿。
这些食物,放在后世或许平平无奇,但在这个1948年末、物质极度匮乏的北方农村,尤其是在林家这样原本赤贫的家庭里,简直如同御宴。
小向红穿着母亲用做衣服剩下的布头给她拼凑的新棉袄(虽然依旧是旧棉花,但外面是崭新的红布),围着桌子不停地吸着鼻子,大眼睛瞪得溜圆,看看红烧肉,又看看炒鸡蛋,口水都快流到桌子上了,却乖巧地没有伸手,只是不停地问:“娘,可以吃了吗?可以吃了吗?”
李秀兰脸上带着忙碌后的红晕,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她一边摆放着碗筷,一边笑着安抚小女儿:“快了快了,等你爹和哥哥说完话。”
林大山和林向军父子俩,正坐在炕沿上。林向军是特意从民兵队请假赶回来的。他穿着浆洗干净的民兵服,精神抖擞,正低声跟父亲说着队里最近的情况和听到的一些风声。林大山专注地听着,偶尔点点头,目光扫过桌上丰盛的饭菜,再看看旁边正在帮母亲摆放酒杯(其实是几个粗糙的陶盅)的林向阳,眼神复杂难明。
终于,一切准备就绪。一家人围坐在炕桌旁,连平日里总是蹲在门口吃饭的林大山,也破例坐上了炕。
李秀兰给每个人的陶盅里都倒上了一点用野果子自家酿的、带着些微酸涩味的浊酒,连小向红都得了一小口甜水。
屋子里安静下来,只有油灯灯花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
林大山端起了面前的陶盅。他的手指因为长年劳作而粗糙变形,紧紧握着那粗陶酒盅,目光缓缓扫过妻子、大儿子、小女儿,最后,定格在林向阳的脸上。
那张曾经苍白病弱的脸庞,如今健康红润;那双曾经怯懦迷茫的眼睛,如今沉静而充满力量。这个家,从几乎陷入绝境,到如今桌上能有这般光景,从死气沉沉到充满希望……这一切的改变,都是从儿子病愈苏醒那天开始的。
他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屋内难得的温暖和饭菜的香气都吸入肺腑。然后,他用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而清晰的语气,沉声说道:
“这一年,不容易。”
开场白很简单,却让李秀兰的眼圈瞬间红了,连林向军都收敛了笑容,坐直了身体。
“兵荒马乱,粮食金贵,活命都难。” 林大山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岁月的沉重,“咱们家,能熬过来,还能有今天这顿饭……”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落在林向阳身上,那目光里,有感慨,有庆幸,更有一种毫不掩饰的、沉甸甸的认可。
“向阳,” 他直接叫了儿子的名字,“这个家,有你在,是福气。”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渲染,就这么朴实无华的一句话,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李秀兰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她连忙用袖子擦去,却是笑着的。林向军重重地点头,看着弟弟,眼神里满是与有荣焉的骄傲。连小向红似乎也感受到了这凝重的气氛,乖乖地坐着,眨巴着大眼睛看着二哥。
林向阳只觉得一股热流猛地冲上鼻腔和眼眶。他穿越而来,历经最初的迷茫、生存的压力、隐藏系统的谨慎、以及一次次小心翼翼的布局和努力……所有的付出,所有的隐忍,在这一刻,似乎都得到了最高的回报。
父亲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夸奖。它代表着这个家庭对他这个“外来者”的彻底接纳,代表着他从一个需要被保护的病弱儿子,真正成长为了这个家庭的基石和支柱之一!他的地位,得到了这个家最高权威的正式确认。
他端起面前的酒盅,站起身,声音微微有些发颤,却异常坚定:“爹,娘,哥,咱们是一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往后,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对!越来越好!” 林向军也激动地站起来。
“好,好,一家人,一家人……” 李秀兰抹着眼泪连连说道。
“吃年夜饭啦!” 小向红终于忍不住,欢呼起来。
凝重的气氛被打破,温馨和喜悦弥漫开来。一家人举起酒盅(和水盅),轻轻一碰,然后开始享用这顿来之不易的年夜饭。
红烧肉软烂咸香,入口即化;炒鸡蛋嫩滑鲜美;野菜清爽可口;两合面馒头带着粮食特有的甘甜……每一口,都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希望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窗外,不知谁家率先点燃了鞭炮,噼里啪啦的响声由远及近,逐渐连成一片,宣告着旧岁的终结和新年的到来。
在这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中,林家的土坯房里,暖意更浓。林向阳知道,他已经在这个陌生的时代,这个艰难的年月,真正地扎下了根。这个家,就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也是他未来一切奋斗的起点和归宿。
家庭的基石,已然稳固。而新的篇章,即将随着新春的脚步,一同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