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会议之后,“深挖洞,广积粮”成为了林家暗地里的行动纲领。林向阳签到获得的玉米面、偶尔出现的糙米,都被李秀兰小心翼翼地掺入家里日益减少的存粮里,那个破旧的、藏在炕洞深处的瓦罐,似乎总能在快见底时,又奇迹般地多出一些。
但林向阳知道,光是往里面填东西还不够。这个时代的储存条件太差,粮食很容易受潮、发霉、生虫,尤其是在这阴冷的冬季和即将到来的潮湿春季。辛辛苦苦积攒的一点家底,若是毁在储存上,那就太可惜了。
这天签到,系统给出的奖励是【生石灰5斤】。看到这个东西,林向阳眼睛一亮,机会来了。
晚饭后,他见母亲正准备将新磨好(其实是系统玉米面掺的)的玉米面倒入存粮的瓦罐,便走了过去。
“娘,等一下。”
李秀兰停下手,疑惑地看着他。
林向阳拿起瓦罐,用手指捻了捻里面原有的、有些泛潮的玉米面,又凑近闻了闻,眉头微蹙:“娘,这罐子里的面有点潮气了,再这么放下去,怕是要长毛生虫。”
“啊?” 李秀兰一惊,赶紧也抓了一把闻了闻,脸上露出心疼的神色,“这可咋办?这粮食金贵着呢!”
连坐在旁边搓麻绳的林大山也看了过来。
林向阳不慌不忙,拿出那包系统签到来的生石灰,说道:“我前些天在林子那边,看到些白石头(生石灰矿不常见,但可以作为发现少量石灰的借口),听人说过,这东西吸潮气最厉害。咱们可以用这个试试。”
“白石头?这玩意儿能防潮?” 林大山放下手里的活计,走了过来,拿起一块生石灰掂量着,眼神里带着探究。
“嗯,” 林向阳点点头,开始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语言“科普”,“这东西叫生石灰,见了水汽就发热,能把周围的湿气都吸走。咱们不用把它直接混进粮食里,可以用厚布包几小包,放在粮罐的底部和四周,隔一段时间换一次,就能让粮食保持干燥。罐子本身,最好也垫高一点,离地面和墙壁远些,通风也能防潮。”
他还补充了一些细节,比如储存粮食的地方要阴凉、避光,不同种类的粮食最好分开储存等等。这些知识在后世是常识,但在这个年代,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却显得颇为“专业”和“讲究”。
李秀兰听得连连点头,看着儿子的眼神充满了信服:“还是我娃懂得多!这念过书的人,就是不一样!” 她自动将林向阳的“博学”归功于他病中“开窍”和可能从“白胡子老爷爷”那里得来的指点。
林大山没说话,但他用实际行动表示了支持。他找来了几块砖头,将存放粮食的瓦罐稳稳地垫高,又按照林向阳说的方法,仔细地用破布包了好几小包生石灰,小心地放置在瓦罐周围。
接下来的几天,李秀兰每次查看存粮时,都惊喜地发现,罐子里的玉米面果然比以前干爽了许多,那种令人担忧的潮气和隐隐的霉味似乎都消散了。
“他爹,你看!向阳说的法子真管用!这面摸着都舒坦!” 李秀兰忍不住向林大山夸赞。
林大山检查过后,看向林向阳的目光,又深了几分。这个儿子,带来的惊喜越来越多了。力气大、运气好、懂事也就罢了,连这些过日子、存储物的精细窍门都懂得,这已经不能用“病中开窍”完全解释了。但他选择不再深究,只要儿子心向这个家,有能力让这个家更好,那就够了。
林向阳在家庭中的地位,随着这一次次“小事”的证明,悄然提升。他现在提出的建议,父母都会认真听取,甚至在一些家务安排上,李秀兰也会下意识地征询他的意见。
这种信任和倚重,让林向阳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但也让他更加安心。他可以利用这份信任,更合理地将系统物资融入家庭储备,也可以在未来,更顺利地推行自己的一些计划。
科学的囤积,不仅仅是为了保存粮食,更是将这个家,更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为迎接未来的风雨,打下更坚实的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