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风卷过北平的街头,带着哨音,刮得人脸生疼。年关的气氛被时局的紧张冲淡,连偶尔响起的零星鞭炮声,也显得有气无力。
林家书房里,炉火噼啪作响,勉强驱散着寒意。林向阳坐在书桌旁,面前摊开的不是学校的课本,而是一张他自己绘制的、标注着各种奇怪符号的北平简图。他的目光越过眼前跳跃的火苗,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眼神不再局限于一条胡同、一次接头、一个监视点。
连续多次在具体行动中发挥作用,成功挫败敌特的阴谋,固然让他获得了认可。但林向阳心中那股不安和焦灼,却并未平息。他就像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虽然灵活机变,能吃掉对方几颗子,却始终无法看清整个棋局的走向。敌特的活动似乎层出不穷,按下葫芦浮起瓢,被动应对,永远慢人一步。
他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前世那些零散的、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忆碎片,如同深埋在脑海深处的底片,开始被他有意识地进行显影、拼接。虽然模糊,虽然可能因为时空的差异而存在谬误,但大体的趋势、某些关键的事件节点、以及敌特惯用的手段和重点目标,依然能勾勒出一个粗略的轮廓。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传递和分析零散的信息,他开始尝试构建一个更宏观的认知框架。
白天,他依旧是那个穿行在胡同里、偶尔带着孩子们玩耍、听阎埠贵唠叨的普通少年。但到了深夜,当父母睡下,他便会在自己的小屋里,点起一盏小油灯,趴在炕桌上,开始他的“战略推演”。
他将从父亲、老周那里零星听来的,关于我方重要机关、物资仓库、交通枢纽、民主人士住所等信息,与自己前世记忆中的历史事件相互印证。他将阎埠贵、“小机灵”、吴老头以及那些“小侦察兵”们提供的,关于生面孔、异常车辆、打听消息、勘察地形等零碎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寻找其背后的规律和潜在的目标指向。
他发现,敌特近期的活动,看似杂乱,但隐约呈现出几个重点方向:一是围绕城东新建立的几个物资储备库进行侦察和渗透尝试(这与之前“将计就计”事件中敌方真正目标吻合);二是对几位公开批评当局、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民主人士进行监视和骚扰;三是在几个重要的铁路、公路枢纽节点,频繁出现身份不明的勘察人员。
结合脑海中的历史知识,他意识到,这并非孤立的现象。这很可能预示着,敌方正在为一场大规模的、旨在破坏我方经济秩序、制造社会恐慌、压制进步声音的 coordinated action (协同行动)做准备。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窃取情报,更是要瘫痪我方的关键节点,打击我方士气。
不能再这样零敲碎打下去了!必须有一份系统性的、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报告,提醒组织从战略层面重视这些动向,调整防范重点,变被动为主动!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如同野火般在他心中蔓延。他决定,将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和推断,形成文字。
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一旦这份报告泄露,不仅会暴露他自己,更会暴露他背后可能存在的、一个拥有高度分析能力和“内幕消息”的情报源,给组织带来灭顶之灾。
他极其谨慎。用词尽量客观,避免使用任何可能指向未来预知的字眼,全部基于现有信息和逻辑推理。他不再使用那个记录零碎信息的小本子,而是找来几张最普通的、毫无特征的毛边纸,用一支削得很细的铅笔,写下蝇头小字。
报告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近期敌特活动规律及潜在意图分析”**。他罗列了多个实例,从煤厂废院的勘察,到对民主人士的监视,再到交通枢纽的异常,指出这些活动并非孤立,其背后可能隐藏着统一指挥和明确战略目标——即破坏稳定,制造混乱。
第二部分,**“基于现有迹象推断的敌特可能重点目标领域”**。他明确指出了三个方向:1. 关键物资存储与运输系统(尤其是粮食、布匹、药品仓库及铁路干线);2. 进步民主人士及文化界代表人物的安全;3. 新兴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公共设施和机构(如图书馆、印刷所等)。并为每个方向提供了简要的推理和实例佐证。
第三部分,**“防范策略建议初探”**。他提出,除了加强具体目标的保卫工作,更应建立区域联防机制,加强各片区基础信息的共享与快速核实(隐晦地指向了利用类似他发展的那种民间信息网络),同时对某些易于被利用的薄弱环节(如空置院落、管理松懈的货栈等)进行系统性排查和管控。
写完最后一行字,窗外已经透出了熹微的晨光。林向阳吹熄油灯,看着那几张写满密密麻麻小字的毛边纸,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漫长而危险的跋涉。
如何将这份报告送出去?他不能直接交给父亲,这无法解释来源。他需要一个绝对安全、不会追查到自己的渠道。
几天后,一个机会悄然出现。老周再次来访,与父亲在书房密谈。林向阳知道,老周每次离开时,都会将一些需要带走的文件或物品,塞进他那件半旧棉袍的内衬口袋里。
他利用给老周送热水的机会,极其自然地将那几张折叠成指甲盖大小、藏在手心里的毛边纸,借着放水杯的动作,神不知鬼不觉地滑入了老周搭在椅背上的棉袍口袋边缘。动作快得如同幻觉,连他自己都几乎感觉不到那纸张的存在。
老周毫无察觉,喝完水,又谈了片刻,便起身告辞,穿上了那件棉袍。
接下来的几天,林向阳度日如年。他既期待报告能引起重视,又害怕其带来的不可预知的后果。
直到一周后,林大山被紧急召去开会。回来时,已是深夜,他的脸上带着一种极其复杂的表情,震惊、困惑,还有一丝难以掩饰的……振奋。
他将林向阳叫到书房,关紧门,目光锐利如刀,紧紧盯着儿子,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严肃:
“今天会上,上级通报了一份匿名提交的分析报告……内容……极具前瞻性,精准判断了敌特近期的战略动向和重点目标领域,提出的建议也……一针见血。”他顿了顿,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这份报告,来源绝密,但……其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某些用词习惯……我很熟悉。”
林向阳的心跳骤然加速,但他强迫自己迎上父亲的目光,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林大山看着他,眼中的锐利渐渐化为一种深沉的、几乎要将人吞噬的探究和担忧。他最终没有追问下去,只是长长地、沉重地叹了口气,仿佛瞬间苍老了几岁。
“这份报告……引起了最高层的重视。相关的防范部署,已经开始调整。”他最终只说了这么一句,然后挥了挥手,示意儿子出去。
林向阳退出书房,靠在冰冷的门板上,能听到自己心脏在胸腔里狂跳的声音。他知道,父亲已经猜到了。
与此同时,在城内另一处秘密地点,几位资深的情报负责人正在传阅那份报告的抄录本。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凝重。
“这份报告……不像是我们内部常规渠道的分析。”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放下报告,手指敲着桌面,眼中精光闪烁,“思路太清晰,指向太明确,简直……就像是提前看到了对方的行动计划。”
“作者对敌特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把握极准,而且……对社会动态和底层信息的运用,很有想法。”另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人沉吟道,“这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能写出来的东西。撰写者,必然有着极其广泛和灵敏的信息来源,以及……超越常人的大局观。”
“查不到来源吗?”
“查不到。送来的渠道很干净,也很……诡异。就像凭空出现一样。”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沉默。众人看着那份笔迹稚嫩(林向阳刻意模仿了印刷体,但仍能看出些许痕迹)、却内容石破天惊的报告,心中都充满了巨大的疑问和一丝隐隐的兴奋。
无论这份报告来自何方,它都像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照亮了前路的迷雾,为这场残酷的暗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居高临下的视角。
而始作俑者林向阳,此刻正躺在自己的小床上,望着漆黑的屋顶。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再仅仅是一把好用的“刀”,他开始尝试成为执棋者,哪怕只是隐藏在最深暗的阴影里,落下一子。大局观的种子,已在他心中破土而出,再也无法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