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绿了北京的柳梢,也吹动了这座古都新一轮建设的浪潮。随着政权日益巩固,各项工作的开展对基础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地图。
这天,林大山从工业局带回来一个任务——协助市里新成立的城市规划办公室,完善和更新北平城郊的地图。现有的地图大多沿用旧制,比例失真,标注粗糙,很多新建的道路、厂矿、村落都没有收录,严重影响了规划和管理的效率。
任务落在了林大山所在的科室,但他和同事们对着那些陈旧、模糊的地图草图,都是一筹莫展。他们大多是行政或技术干部,对专业的测绘和地图编制并不在行。
晚上回家,林大山对着摊在炕桌上的几张旧地图复印件唉声叹气。
“爹,遇到难事了?”林向阳放下手里的书,走过来问道。
“唉,还不是地图的事。”林大山指着图纸上歪歪扭扭的线条和模糊的字迹,“上面要求更新,要更精确,更详细。可咱们谁也没干过这个啊!你看这比例,这一段路画得长,那一段画得短,根本没法用。”
林向阳凑过去看了看。这些地图确实非常原始,基本是靠目测和步测估算距离,没有统一的比例尺概念,方位标注也极其随意,更别提等高线、图例这些现代地图的基本要素了。
他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后世那些精确到厘米的电子地图,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学过的那些基础地图学知识——比例尺、方向、图例、等高线……
一个念头涌上心头:或许,可以借此机会,将一些更科学的地图制作理念,引入到这个时代?
这不仅能解决眼前的难题,更能为未来的城市建设打下更好的基础,属于典型的“润物细无声”的引导。
“爹,”林向阳指着图纸说道,“我觉着,这地图画不好,主要是因为没有个准谱儿。”
“准谱儿?”林大山疑惑。
“对啊,”林向阳拿起一支铅笔,在空白处画了一条线,“比如,咱们规定好,图纸上的一寸,就代表实地的一里地。那不管画哪儿,都按这个规矩来,是不是就不会一段长一段短了?这个就叫‘比例尺’。”
他又画了个指向北方的箭头:“再规定好,图纸上这个箭头永远指北。那看地图的人就知道哪边是北了。这个叫‘方向标’。”
接着,他又简单解释了“图例”的概念——用统一的符号代表不同的事物,比如圆圈代表村庄,双线代表公路,等等。
林大山听着儿子的讲解,眼睛越来越亮!这些概念听起来简单,却直指要害!有了统一的“比例尺”、“方向标”和“图例”,地图的规范性和实用性无疑会大大提升!
“还有啊,”林向阳继续“引导”,“咱们不光要画路和村子,还得把重要的地方标出来。比如,新的工厂在哪儿?多大的规模?水源在哪儿?是河还是井?山坡陡不陡?这些信息对规划都很重要。”
他并没有直接抛出“等高线”这种超前的概念,而是用“山坡陡不陡”这种更直观的描述,引导绘图者去关注地形信息。
“这些都是……老爷爷教的?”林大山忍不住问道。
“嗯,”林向阳面不改色地点头,“老爷爷说,以前古人画舆图,也有类似的法子,就是没那么精细。把这些规矩立起来,画出来的图就准了。”
林大山深吸一口气,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好!太好了!向阳,你可是帮了爹大忙了!”
第二天,林大山兴冲冲地回到单位,将儿子(当然,隐去了来源,只说是自己琢磨和参考了一些古籍)提出的“比例尺”、“方向标”、“图例”以及注重标注地形地物细节的建议,在科室会议上提了出来。
起初,一些老同志还觉得这是多此一举,但经过林大山的解释和简单的演示,大家很快就认识到了这种规范化方法的优越性!这就像是给混沌的绘图工作立下了规矩,一下子就有了章法!
城市规划办公室的领导得知后,也非常重视,立刻要求在所有新地图的绘制中,试行这些新方法。
林大山所在的科室承担了城郊部分区域的勘测和绘制任务。在实际操作中,他们严格按照统一的比例尺进行测量和绘图,使用了规范的方向标和图例,并且格外注重对新建工厂、水源、主要地貌等信息的采集和标注。
林向阳也没闲着。他利用周末时间,跟着父亲的勘测队出去过几次。凭借着【初级洞察术】对距离和地形的敏锐感知,以及脑海中超越时代的地理空间概念,他往往能发现一些被忽略的细节,或者纠正一些测量上的微小偏差。
“爹,那个土坡,实际坡度比咱们目测的要缓一些,画的时候可以稍微调整一下。”
“这条水渠的宽度,好像不太均匀,最窄的地方大概只有那边的一半。”
他的提醒,总是能切中要害,让绘制出来的地图更加精准。
当第一批采用新方法绘制的区域地图完成时,其清晰、规范、详尽的程度,让城市规划办公室的所有人都为之惊叹!
与那些陈旧模糊的旧地图相比,新地图简直就是降维打击!无论是规划新道路、选址建厂,还是调配资源,都有了可靠得多的依据!
上级领导对林大山科室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并将这种规范化的绘图方法作为标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林大山也因此再次得到了组织的肯定。
没有人知道,这场小小的“地图革新”,其最初的灵感,竟然来源于一个少年基于未来知识提出的建议。
林向阳再次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引导”。他没有发明任何惊世骇俗的东西,只是将一些后世成熟的基础概念,因地制宜地引入了这个时代,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进步。
这让他更加坚信,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和传播。他或许无法直接拿出高科技产品,但他可以成为一颗思想的种子,将更先进、更科学的理念,播种在这个时代的土壤里,让它慢慢生根发芽。
平安胡同的小院,又一次成为了推动积极变化的源头。而林向阳这个隐藏在幕后的“播种者”,也在这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中,悄然改变着他所能触及的这个小世界的面貌。他的影响力,正在如同水面的涟漪,一圈圈地扩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