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的忙乱持续了大半天。当最后一件行李被搬进北房正屋,那扇黑漆木门在身后轻轻合上,隔绝了外面胡同的喧嚣时,一种奇异的、混合着安顿下来的松弛与身处陌生环境的警惕感,笼罩了林家每一个人。
李秀兰开始忙着归置锅碗瓢盆,规划着哪里是睡觉的炕,哪里放吃饭的桌子。林向军兴奋地探索着院子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试图去爬那棵老枣树。小向红则趴在炕沿上,好奇地看着窗外陌生的街景。
林大山看着终于安定下来的新家,脸上露出了疲惫而满足的笑容。但他眼神深处,依旧残留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慎。多年的地下工作经历,让他养成了无论身处何地,都要首先确保安全的习惯。
林向阳将父亲的眼神尽收眼底。他知道,父亲和他一样,明白这个看似安宁的小院,并非绝对的安全港。尤其是在这个离南锣鼓巷如此之近的位置。
“爹,”林向阳走到父亲身边,压低声音,“这房子看着挺好,但毕竟是老房子了。咱们刚搬来,是不是……仔细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啥不结实的地方,或者……有没有以前房主留下的什么不合适的‘东西’?”
他这话说得含糊,但林大山立刻听懂了弦外之音——检查房屋结构安全,同时排查可能存在的隐患(比如窃听装置或隐秘的夹壁墙等)。这在当时并非杞人忧天。
林大山赞许地看了儿子一眼,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是得仔细看看。”
父子二人心照不宣,立刻行动起来。
林向阳借口“看看房子结不结实,别晚上塌了”,率先开始了“扫描”。他集中精神,将【初级洞察术】的感知力提升到极致,同时结合脑海里那些来自后世的、关于建筑结构和安全防范的零散知识,目光如同探照灯般,仔细扫过屋内的墙壁、地面、房梁、炕洞……
他的感知异常敏锐,能“听”到墙壁内部细微的空响,能“看”到地砖下轻微的松动,甚至能凭借空气流动的细微差异,判断出某些角落可能存在隐蔽空间。
“爹,您敲敲这儿,”林向阳指着西间炕沿下方的一块地砖,“声音好像有点空。”
林大山蹲下身,用手指关节敲了敲,果然传来“咚咚”的空响。他用力撬开那块略显松动的青砖,下面赫然是一个不大的、黑黢黢的洞口!里面空空如也,但显然曾经是个藏东西的地方。
“这里也有问题。”林向阳又指向堂屋与东间隔断墙的根部,那里有一道几乎看不见的、与旁边墙体颜色略有差异的细缝。
林大山凑近仔细查看,用手摸了摸,发现那竟然是一块可以活动的薄木板!推开后,后面是一个仅能容纳一个小盒子的暗格!
类似的发现还有几处。有的是屋顶瓦片下不易察觉的缝隙,有的是后院柴棚堆砌的乱石中,一个被巧妙伪装起来的凹槽……
这些隐匿空间大多空空如也,显然是原主人在离开前清理过了。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这房子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干净”。
林向阳一边排查,一边在心中快速推演着如何利用和改造这些现成的隐匿点,以及如何在关键位置设置一些简易却有效的预警机关。
“爹,”他指着院门内侧的门轴,“在这里系一根细线,另一头拴上个铃铛或者小铁片,晚上有人推门,咱们在屋里就能听见。”
“还有这窗户,”他指着糊窗纸的木棂,“可以用鱼线在内部交叉拉几道,不明显,但有人想从外面捅破窗户纸,肯定会碰到。”
“后院墙头那些碎玻璃碴子得留着,还能防贼。”
他的建议朴实无华,却极为实用,完全符合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和认知水平。林大山越听越是惊讶,儿子这些点子,简直像是受过专业训练!但他很快又将这归功于儿子那神秘的“老爷爷”和天生的机灵。
父子二人说干就干。林大山找来工具和材料,林向阳则负责设计和指挥。
他们将那几个被发现的隐匿空间进行了清理和加固,确保里面干燥、隐蔽。其中一个位于炕洞深处的,被林向阳指定为家庭重要物品(如存折、少量应急大洋、那十片磺胺等)的藏匿点。
他们在院门和屋门内侧,设置了简易的绊线报警装置。
他们在所有窗户的内部,用近乎透明的细线设置了障碍。
他们甚至根据林向阳的指点,在院墙几个容易攀爬的位置,做了一些不显眼却能让攀爬者感到棘手的小手脚。
忙碌了大半天,当夕阳的余晖将小院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色时,整个家的“安全升级”工作也基本完成了。
从外表看,这个小院与胡同里其他人家没有任何不同,依旧朴实、安静。
但内部,却已经如同一个被精心设置了防御工事的堡垒。虽然挡不住真正的暴力入侵,但对于防范小偷小摸、窥探监视,以及提供预警,已经绰绰有余。
李秀兰看着被父子俩弄得“机关重重”的家,有些哭笑不得,但更多的是安心。她知道,丈夫和儿子这么做,都是为了这个家好。
林向军则对这些“小机关”充满了兴趣,围着问东问西,被林大山以“防贼”为由简单打发了。
站在修缮一新的院子里,林大山看着儿子,眼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有骄傲,有欣慰,也有一丝隐隐的担忧——儿子展现出的这份远超年龄的缜密和警惕,不知是福是祸。
林向阳迎着父亲的目光,只是平静地笑了笑。
他知道,从搬进这个新家的第一天起,他就已经为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做好了最基础的准备。
这个家,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他经营人际关系、收集情报、实施“引导”行动的大本营。它的安全,至关重要。
现在,大本营已经初步建成。
接下来,就是以此为基点,将他的触角,更深入、更隐蔽地,伸向那个近在咫尺的、风云际会的舞台——南锣鼓巷95号院。
夜幕降临,平安胡同陷入了沉睡。
而林家小院里的新生活,以及林向阳全新的“邻居”生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