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阎埠贵建立的“特殊友谊”,如同为林向阳打开了一扇持续观察95号院的窗户。但他并未满足于此。系统的存在,【时代科技树】的解锁,都让他意识到,知识的价值远不止于改善自身生活,更在于其传播和普及所能带来的广泛效益。
然而,如何将这些来自未来或系统的知识,以一种不引人怀疑的方式传播出去,是一个需要极高技巧的活儿。直接宣讲?那太蠢,与他“低调观察者”的身份严重不符。
他需要更隐蔽、更巧妙的渠道。
阎埠贵,这个自诩文化人、又爱显摆消息灵通的三大爷,成了一个绝佳的“传声筒”。而哥哥林向军所在的民兵连,则是另一个覆盖面更广的传播平台。
林向阳开始有意识地将【科学家禽养殖手册】和《赤脚医生手册》里一些基础、实用且不容易引起时代警觉的小知识,进行“无害化”处理,然后通过这两个渠道,悄然播撒出去。
比如,关于鸡舍防病的问题。他并没有直接说出“球虫病”、“禽流感”之类的专业名词,而是在一次与阎埠贵的“交易”中,看似无意地提起:
“阎老师,您家也养鸡吧?我们村里有个老法子,说是在鸡窝旁边挂点艾草,或者偶尔用艾草点燃了熏一熏,鸡就不爱长虱子,也不容易蔫吧。也不知道真的假的,反正我们那儿好多人家都这么弄。”
他说得轻描淡写,仿佛只是在分享一个道听途说的乡野偏方。
阎埠贵正忙着挑拣林向阳给他留的“处理品”鸡蛋,闻言抬起头,推了推眼镜,将信将疑:“艾草?熏鸡窝?这能管用?”
“谁知道呢,兴许是艾草味儿冲,虫子不爱靠近吧。”林向阳憨厚地笑了笑,“反正不费啥事,试试呗。”
阎埠贵虽然抠门,但对这种不花钱或者花小钱就能可能带来好处的事情,向来很有兴趣。他心里记下了这事,回头就跟院里其他养鸡的人家当“新鲜事儿”说了。
“听那卖菜的小子说,他们乡下用艾草熏鸡窝,防病!你们说神不神?”
“艾草?那玩意儿满地都是,又不花钱,要不……咱也试试?”
一开始,大家也是将信将疑。但总有人愿意尝试。结果发现,用了艾草熏过的鸡窝,蚊虫确实少了,鸡的精神头似乎也好了一些。虽然效果未必有多神奇,但确实有点用!
于是,这个“艾草熏鸡窝防病”的“土方子”,就在95号院及周边悄悄流传开了。没人知道这其实源于科学的防疫原理(艾草有一定驱虫杀菌作用),只当是乡下人的智慧。
另一边,林向阳也会在周末回家时,跟哥哥林向军“闲聊”。
“哥,你们民兵连训练,晚上站岗蚊子多吧?我听说,烧点艾草或者青蒿,烟能驱蚊子,比干挨咬强。”
“还有啊,要是在野外找不到水,可以找那种叶子特别大的植物,用塑料袋套在叶子上,一晚上能接点露水喝,应急还行。”
这些野外生存的小技巧,同样被林向阳包装成“听老辈人说的”或者“自己瞎琢磨的”。林向军对自己弟弟的话向来信服,立刻就在民兵连里推广开来。战士们一试,果然有效!林向军在连里的威信更高了,而林向阳“见识广”的名声,也在民兵连里不胫而走。
他还通过阎埠贵,散播过一些简单的食物储存技巧,比如“萝卜埋沙子里不容易糠”、“白菜根朝下放着不容易烂”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知识,却实实在在地帮助一些家庭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这些知识的传播,如同春风化雨,无声无息。没有人会将其与林向阳这个卖菜的半大孩子直接联系起来,更不会想到他背后有什么系统或者未来记忆。大家只当是听到了某个有用的“偏方”或者“乡下经验”。
但潜移默化中,周围一些人的生活,确实因为这些微小的改变而得到了一丝改善。鸡蛋的损耗少了点,夏天被蚊子咬的次数少了点,储存的蔬菜能多吃两天……
而林向阳身上那层“福星”、“小能人”的光环,也因此变得更加朦胧和神秘。人们说不清他到底有什么特别,但总觉得,跟这孩子沾上边,好像总能听到点有用的东西,或者占到点小便宜。
这正是林向阳想要的效果。
他不需要显赫的名声,不需要直接的感恩。他只需要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只需要让自己“知识来源”的设定更加牢固,只需要在这些微小的改善中,积累那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的“势”。
他在播种,播撒知识的种子,也播撒影响力的种子。
这些种子现在看起来微不足道,但谁又能知道,在未来某个关键时刻,它们是否会生根发芽,长成他可以利用的参天大树呢?
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而林向阳,正以一种最符合他当前身份和策略的方式,充当着这个时代一个小小的、隐形的知识搬运工和播种者。他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