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1月31日。
持续多日的紧张和沉寂,在这一天,被一种截然不同的、如同春雷般滚动的喧嚣所打破。
消息像是长了翅膀,以惊人的速度从北平城的方向传来,掠过覆盖着残雪的原野,钻进了每一个村庄,每一户人家。
“和平了!北平和平解放了!”
“傅作义将军起义了!”
“解放军!解放军要进城了!”
起初是零星的低语,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随即,这低语汇成了洪流,变成了压抑不住的欢呼和呐喊!整个林家屯,仿佛从一场漫长的冬眠中骤然苏醒,沸腾了起来!
人们纷纷涌出家门,聚集在村口的土坡上,朝着北平城的方向引颈眺望。尽管隔着数十里,他们什么也看不到,但那空气中传来的、仿佛来自大地深处的震动和隐约的欢呼声,却让每个人的血液都热了起来。
林家人也站在了村口的人群中。
林大山穿着一身浆洗得发白的旧棉袄,站得如同他手中那些最坚实的木料,纹丝不动。但他那双惯常浑浊、深不见底的眼睛,此刻却亮得吓人,里面翻涌着极其复杂的情绪——有难以置信的狂喜,有漫长等待终得结果的如释重负,更有一种亲眼见证历史洪流奔涌向前的巨大震撼。他的嘴唇紧紧抿着,下颌的线条绷得很紧,仿佛在极力克制着什么,但微微颤抖的手指,却暴露了他内心远不如表面平静的波涛。
李秀兰紧紧攥着丈夫的胳膊,另一只手则搂着小向红。她的脸上早已布满了泪水,无声地流淌着,她也顾不上擦拭。那泪水里,有对过往艰辛岁月的告别,有对未来的无限期盼,更有一种身为参与者与见证者的激动。她看着远处那看不见的北平城,仿佛看到了无数像她一样,在黑暗中默默坚持、无声奉献的同志和家属,终于迎来了曙光。
林向军穿着一身整齐的民兵服,挺直了腰板,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骄傲和兴奋。他用力地挥舞着拳头,跟着人群一起欢呼。他知道,这里面,也有他,以及他身后那支被弟弟无形中“武装”过的民兵队的一份微小的功劳。
林向阳站在家人身边,心情同样难以平静。作为穿越者,他早就知道这个结果,但当这一刻真正来临,亲眼看到身边这些活生生的人,为了这个结果而展现出的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时,那种冲击力,远非阅读历史资料所能比拟。
他的心潮澎湃,不仅仅是因为见证了历史,更是因为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他曾在书本上无数次读到、却从未亲身经历过的、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时代,正式拉开了帷幕!
旧的秩序正在崩塌,新的规则即将建立。这对于他,对于他的家庭,都意味着无限的机遇,以及可能随之而来的、新的未知风险。
他看到了父母眼中那含着的热泪,那不仅仅是喜悦的泪,更是无数个提心吊胆的日夜,无数次无声的传递,无数回与危险擦肩而过后,终于看到黎明到来的释然与激动。他们为之奋斗、为之隐忍、甚至随时准备为之牺牲的理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他也看到了周围那些普通的村民,他们或许并不完全理解这场变革的深刻意义,但他们本能地欢呼,因为他们渴望和平,渴望安宁,渴望一个能让他们踏实种地、安心活下去的世道。
“来了!来了!队伍过来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踮起脚尖,朝着通往北平的官道方向望去。
地平线上,出现了一条移动的、土黄色的长龙!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部队的先头队伍!他们扛着枪,迈着整齐而坚定的步伐,军容整肃,士气高昂。虽然没有喧天的锣鼓,但那沉默的行进中,却蕴含着排山倒海的力量!
队伍越来越近,已经能看清战士们年轻而坚毅的脸庞,看到他们身上虽然简陋却干净的军装,看到他们枪刺上闪烁的寒光。
“解放军万岁!”
“共产党万岁!”
“毛主席万岁!”
村口的人群爆发出更加热烈的欢呼声,许多人激动地涌上前去,将准备好的、家里仅有的鸡蛋、红枣、甚至是热乎乎的窝头,拼命地塞到战士们手里。
战士们微笑着,礼貌地推拒着,但眼神里充满了与民众鱼水情深的温暖。
林大山看着这支与以往见过的任何军队都截然不同的队伍,看着他们严明的纪律和与百姓亲如一家的态度,一直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个极其罕见的、带着泪光的笑容。他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只有旁边的林向阳能听见:“……终于……等到了……”
李秀兰更是哭得不能自已,她看着那些年轻的战士,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个在民兵队的大儿子,看到了无数为了今天而牺牲的英烈。
林向阳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硝烟未尽的味道、泥土的味道,以及一种名为“希望”的、蓬勃生长的气息。
解放的号角,已经吹响。
旧的篇章,随着北平城的和平易主,彻底翻过。而属于他林向阳,属于这个家的新篇章,正伴随着这支浩荡的队伍,踏着历史的尘埃,昂首阔步地走来。
前路依旧未知,但他知道,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去迎接,去参与,去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