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台经由林向阳“妙手回春”的旧缝纫机,在李秀兰日夜不停的踩踏下,发出了稳定而富有节奏的“咔哒”声,仿佛成了林家屯这破旧土坯房里一道新的、充满希望的背景音。
效率的提升是立竿见影的。原本需要熬夜才能勉强完成的缝补活计,现在往往半天就能做得又快又好。李秀兰是个细致人,即使有了机器,她也丝毫不马虎,针脚依旧缜密匀称,甚至因为机器的稳定性,比纯手工时更加整齐漂亮。
口碑,就在这一件件修补如新、甚至比原来更结实的衣物中,悄然建立起来。
“大山家的,你这手艺真是绝了!这裤子破洞补得,跟新买时那针线差不多!”
“可不是嘛!交货还快!以后俺家的缝补活儿,都找你啦!”
“秀兰嫂子,你这用的是缝纫机吧?可真省事!俺娘家弟媳在城里裁缝铺见过,就是这动静!”
起初只是相熟的几户人家,渐渐地,连屯子另一头不太熟悉的人家,也慕名拿着需要缝补的衣物找上门来。李秀兰来者不拒,价格也公道,有时甚至只收点线钱,或者以物易物,换几个鸡蛋、一把青菜。
虽然每单赚得不多,但积少成多,家里竟然开始有了微薄的、稳定的现金流入。几个铜板,几张毛票,被李秀兰小心翼翼地用手帕包好,藏在炕席底下那个最隐秘的角落里。这对于常年几乎没有任何现金收入、全靠地里刨食和以物易物的农家来说,意义非同小可。
这天晚上,油灯下,李秀兰将那个小手帕包摊在炕桌上,一家四口(林向红已经睡着)围坐着。里面是零零散散的一些铜元和几张皱巴巴的、印着孙中山头像的关金券(此时法币、关金券、金圆券并行,民间小额交易仍多用铜元或银元,纸币信誉极差)。
“这个月,缝缝补补,挣了这个数。” 李秀兰指着那堆钱,脸上带着疲惫,却更多的是欣慰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这是她靠自己的双手(和儿子的机器),为这个家挣来的。
林大山看着那点钱,沉默地抽着烟,眼神里却有了光。这钱不多,却代表着一种新的可能,一种除了土地之外,还能获取生存资源的渠道。
林向阳知道,这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如何管理和使用这第一笔“商业”收入,将决定这个家庭未来的财务习惯和发展方向。
他清了清嗓子,开口了,声音沉稳:“爹,娘,这是好事。说明娘的手艺和咱家的缝纫机,得到了大家认可。”
李秀兰和林大山都看向他,等待着他的下文。不知不觉间,在这个家里,林向阳的话语已经有了相当的分量。
“这钱虽然不多,但是个开始。我觉得,咱们得立个规矩,不能挣多少花多少,得有个打算。” 林向阳缓缓说道,“我建议,以后靠缝纫机挣来的钱,分成三份。”
他伸出三根手指:
“第一份,也是最大的一份,存起来。不管是换成大洋,还是想办法买成粮食、粗盐这些实在东西存着。这叫‘积粮’,应对将来的急用,或者……万一有什么变动,也能有条退路。” 他刻意强调了“变动”,父母都明白他的暗示。
林大山重重地点了点头:“是该存点硬通货。” 他对如今这形同废纸的纸币毫无信任。
“第二份,” 林向阳继续道,“用来改善家里的伙食。不用多,隔三差五,能见点油腥,给向红和娘补补身子,爹和哥干活也需要力气。身体是本钱,吃好了,才有力气挣更多的钱,干更多的活。” 他知道,直接说给大家补营养,父母肯定会舍不得,但将饮食改善与“提高生产力”挂钩,就更容易被接受。
李秀兰听得连连点头:“是这么个理儿,娃们正长身体,他爹和你哥干活也累。”
“那第三份呢?” 林大山问道。
“第三份,” 林向阳目光扫过父母,语气认真,“我想用来买书,或者……找机会认字。”
“买书?认字?” 李秀兰愣住了。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简直是太过奢侈和遥远的念头。
“对。” 林向阳肯定地点头,“爹,娘,咱们不能光低头看地,也得抬头看路。现在这世道,变得快。多认几个字,能看懂告示,能听懂广播里说的啥,心里才能亮堂,才不容易吃亏上当。哥在民兵队,以后要是出息了,家里有个认字的人,也能帮上忙。就算不为别的,多学点东西,总没坏处。”
他没有提什么大道理,而是从最实际的利益出发——看懂告示(了解政策)、听懂广播(获取信息)、帮助哥哥(家庭发展)。这些理由,朴实而有力,直接戳中了林大山和李秀兰内心最深处对“安稳”和“出息”的渴望。
林大山沉默了许久,烟雾笼罩着他沟壑纵横的脸。他这辈子吃够了不识字的亏,年轻时进城,连路牌都认不全。他当然希望后代能有点文化。
“认字……是好事。” 他最终缓缓开口,算是认可了这个听起来有些“出格”的提议,“不过,买书得仔细挑,别惹麻烦。” 他指的是那些可能涉及敏感内容的书籍。
“爹,您放心,我知道轻重。就先找些教认字的《三字经》、《百家姓》,或者讲农事、讲常识的书。” 林向阳连忙保证。
家庭会议的结果,一致通过了林向阳的“三份”建议。李秀兰负责记账和保管收入,林大山监督“储蓄”部分(主要是将纸币尽快换成实物或银元),林向阳则负责“改善伙食”的采购建议和未来“购书求学”的规划。
这第一次家庭“商业”收入的分配方案,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它标志着这个家庭开始从纯粹的生存模式,向有计划地改善生活、投资未来的方向转变。储蓄意识、健康投资(饮食)、教育投资(认字)的种子,被林向阳巧妙地埋下。
灯光下,一家人围坐着,虽然讨论的只是区区几个铜板、几张废纸般的钞票,但每个人的眼神里,都闪烁着对未来的规划和希望。那台咔哒作响的缝纫机,不仅带来了微薄的收入,更开启了这个家庭迈向新阶段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