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晨光刚给银杏苗圃的新苗镀上亮绿,星洲大学育苗棚外的草叶还凝着晨露。陆昭衍蹲在 “跨山童梦” 苗畦旁,指尖轻拨苗间的杂草 —— 稗草的根须已缠上银杏新苗的须根,若不及时拔除,再过一周就会争夺养分。“晚晚,除草要‘浅耕三寸’,” 他握着小锄在苗间划出浅沟,露在土外的银杏新根泛着嫩白,“用手拔稗草时要捏住根部旋转,别扯断新苗的须根,尤其是刚冒的侧根。”
苏晚推着藤编工具车穿过苗畦间的小径,车轮碾过草叶的轻响与棚内的风扇声相和。车上码着分层收纳盒:装着小锄、间苗剪的工具格贴着 “立夏护苗套装” 标签,盛着腐熟有机肥的陶缸配着木勺(按 “羊粪:腐叶:园土 = 2:3:5” 配比拌匀),最上层的竹篮里卧着刚蒸好的乌米饭,裹着棉巾的保温桶飘出青梅汤香。“工具都按你说的备齐了,” 她踮脚帮他把防晒网拉高两指,指尖蹭过他沾着草屑的亚麻衬衫,“儿童款间苗剪磨圆了刃口,你的那把刻着‘昭衍’,木柄缠了新的棉绳,握着手不滑。”
她突然从围裙口袋掏出个丝绒盒,里面是两枚银质青梅别针:“给你做的‘夏护苗’别针,能别在工装袋上,另一枚‘苗初壮’是我的,针尾嵌了今早的青梅标本。” 陆昭衍接过别针,发现背面刻着极小的 “晚” 字,与春分簪、金果别针、新芽别针串起四季的守护印记。
棚外传来自拍杆的伸缩声,顾言扛着航拍器快步走来,机身贴满孩子们画的护苗漫画,林溪抱着个信号增强器跟在后面,包上挂着青梅挂饰。“昭衍哥!立夏护苗航拍终于能拍了!” 顾言把遥控器架在田埂上,屏幕里正回放新苗的全景画面,“特意换了广角镜头,能拍清整个苗圃的护苗场景,还备了备用电池,能连拍三小时。”
林溪笑着掀开帆布包,露出叠得整齐的护苗日志和斗蛋彩笔:“昨晚和山里孩子视频,他们说带了自家腌的青梅,还编了护苗口诀 ——‘立夏除草浅耕根,间苗留壮肥要匀’。” 她帮顾言调试航拍器信号,指尖划过他晒红的脖颈:“按你说的带了信号增强器,刚才在林边信号弱,现在能稳定传画面了,还备了防摔套,万一掉下来也不怕。” 顾言突然从背包里掏出个小锦盒,里面是枚青梅银胸针:“看你包着青梅,特意找老银匠打的,和你今天的浅绿色连衣裙很配。” 林溪别上胸针时,风恰好吹过她的发梢,沾着的青梅香漫开,像撒了层清甜。
九点整,孩子们的笑声撞碎了苗圃的静谧。双马尾女孩背着新换的浅绿色书包,素描本升级成了 “立夏护苗漫画卷”:第一格浅耕除草(标着 “三寸深”),第二格间苗选壮(画着 “留强去弱” 箭头),第三格追施有机肥(注着配比),第四格记录生长(贴了小尺子图案)。“陆老师!我把漫画卷补了新页!” 她展开画卷,里面贴着春分育苗的照片和今早拍的新苗特写,“还做了生长记录卡,每个伙伴都有,正面画着新苗,背面写着结对编号和今早的苗高!” 跑起来时,书包上的青梅挂饰与帆布鞋带撞出轻响,和棚内的风扇声应和着。
沉默女孩走在队伍中间,手里捧着个竹制收纳盒,里面是山里孩子托她带来的青梅和护苗笔记,盒盖刻着 “共护新苗” 四个字。“苏姐姐,” 她的声音清亮如夏日溪流,指尖划过笔记上的红圈(标着 “间苗后每株留 3 片真叶”),“山里的伙伴说他们的新苗长到 15 厘米了,想让我们远程教追肥,还拍了苗情视频发过来。” 苏晚蹲下来,发现笔记里夹着张手绘的施肥地图,红笔标注着每株苗的施肥量,旁边画着两个戴草帽的小人,正一起给新苗撒肥。
陆昭衍已经在操作台上铺好防水布,旁边立着写有 “立夏护苗三步骤” 的木牌。他举起一株间下来的弱苗:“大家看,这株苗的子叶发黄、茎秆细弱,要及时拔除,留下茎秆粗壮、真叶翠绿的壮苗,每株间距保持 10 厘米,这样通风好、光照匀。” 他又拿起木勺舀起有机肥:“施肥要绕苗根 5 厘米处撒,别沾到叶片,不然会烧叶,撒完要浇透水,让肥料渗到根系。”
苏晚在一旁分发工具,给每个孩子递上配套的手套和记录卡:“这是苗高尺,每天测一次苗高记在卡上,还能和山里伙伴的数据对比,看谁的苗长得快。” 她帮最小的男孩戴手套,发现他口袋里揣着个彩绘蛋:“今早和妈妈玩斗蛋游戏了?看这手劲,除草肯定稳。” 男孩晃着记录卡笑:“奶奶说立夏吃乌米饭能防虫,我们的新苗肯定长得壮!”
顾言正操控航拍器拍护苗全景,突然 “呀” 地低呼一声:“航拍器信号断了!刚拍的间苗画面没存上!” 林溪立刻打开信号增强器,帮他重新连接:“早说过林边信号不稳定,特意带了增强器,现在能连了,刚才的画面自动存备份了,没丢。” 她俯身调整航拍角度,发梢扫过顾言的手背:“从 30 度角拍,能同时拍到除草动作和新苗的长势,比平视更有层次感。” 顾言趁机按下快门,画面里林溪的侧脸与沾着晨露的新苗重叠,像幅夏日静物画。
分组护苗开始后,苗圃里响起小锄的轻响和间苗剪的咔嚓声。双马尾和山里的小丫头一组,前者除草,后者间苗:“左边点!这株弱苗要拔!” 陆昭衍蹲在旁边指导,悄悄调整她们的锄深:“再浅一点,别碰到新苗的侧根,间苗时要留外侧的壮苗,内侧的弱苗拔了通风。” 沉默女孩带着两个低年级孩子组成 “跨山远程组”,她对着手机屏幕演示:“山里的伙伴看,施肥要绕根撒,别沾叶……” 她还把苗高尺举到镜头前,“我们的苗高 18 厘米,你们那边要及时记录,每天互相报数据。” 屏幕里传来山里孩子们的欢呼,像春风般轻快。
苏晚在苗畦间穿梭,给每组送去温热的青梅汤和乌米饭。看到沉默女孩额角渗汗,她递过绣着青梅纹的手帕:“累了就歇会儿,护苗不急,步骤对才最重要。” 沉默女孩接过手帕时,突然从收纳盒里掏出罐青梅酱:“这是山里伙伴腌的,说拌在乌米饭里更甜,一起吃就是‘跨山甜饭’。” 苏晚笑着点头,把青梅酱倒进瓷碗:“等下分给大家,让城里孩子尝尝山里的立夏味。”
正午的阳光透过防晒网,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斑。孩子们围坐在田埂旁吃立夏宴,瓷碗里的乌米饭泛着油亮的紫黑,青梅汤透着清甜。双马尾把自己的乌米饭分给小丫头:“加了青梅酱更鲜!配汤正好解腻!” 小丫头则掏出山里的煮鸡蛋,往大家的碗里放一个:“妈妈说立夏吃蛋补身体,斗蛋赢了的能当‘护苗小队长’!” 沉默女孩悄悄把自己的青梅汤递给最小的男孩 —— 他刚才帮大家搬有机肥,汤都凉了,男孩抬头冲她笑,两人的目光撞在一起,像夏日里的两簇清凉。
下午的手作环节设在棚外的青梅树下。孩子们围坐在长桌旁,桌上摆满了斗蛋彩笔、护苗日志本、黏土和干青梅。林溪给每个孩子发了制作指南:“可以用彩笔给斗蛋画护苗图案,写上新苗高度,还能做黏土苗模型贴在日志本上,记录每周的生长变化。” 双马尾的斗蛋上画着新苗和小锄,写着 “苗高 18 厘米”;小丫头的日志本贴了山里的干野花;沉默女孩的最特别 —— 日志本里夹着跨山护苗数据对比表,左边是星洲的苗高记录,右边是山里的,中间用银线连起两个黏土小人,正一起给新苗浇水。
“苏姐姐,” 她举起日志本,眼里闪着光,“能把这个拍给山里伙伴看吗?我想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新苗一起长高。” 苏晚点点头,帮她在日志本上贴了枚青梅贴纸:“等下视频时展示给他们,以后每周都更新数据,比谁的苗长得壮。”
陆昭衍和顾言正在调试远程设备,屏幕上突然出现山里的苗圃。“陆老师!我们按步骤施肥了!” 镜头里的男孩举着施肥勺,背景是漫山的青梅树,“什么时候能来山里一起给新苗搭支架?” 陆昭衍立刻把镜头对准新苗:“搭支架要等苗长到 30 厘米,你们那边风大,记得用竹竿斜撑,” 沉默女孩突然凑过来,拿起话筒补充,“记得每周除草一次,我们互相检查,看谁的苗没有杂草缠根。” 屏幕里传来山里孩子们的欢呼,像风吹过青梅林般热烈。
夕阳西斜时,孩子们给每株新苗挂了生长记录牌。双马尾的牌上写着 “今日苗高 18.5 厘米”,小丫头的写着 “跨山共长”,沉默女孩的牌上只有两个字:“壮苗”。陆昭衍和苏晚并肩站在苗畦旁,看着夕阳下的新苗舒展叶片,记录牌在晚风里轻轻摇晃,青梅香混着泥土味漫开。
“你看,” 陆昭衍指着最外侧的一株苗,“这是沉默女孩结对的,间苗后长得更快了,侧根也冒了不少。” 苏晚笑着点头,发梢扫过他的肩膀:“我准备了跨山生长对比册,以后每周让孩子们贴一次苗高照片,等秋末就能看出差异。” 顾言突然喊了一声,镜头对准天空:“快看!归鸟!” 一群白鹭掠过青梅林,翅膀剪开暮色,恰好与地上的新苗相映成趣。
回城的大巴上,孩子们抱着护苗日志和斗蛋睡着了。沉默女孩靠在车窗上,手里攥着山里伙伴送的青梅,包装纸上写着 “夏天一起摘青梅”。苏晚从背包里掏出个锦盒,递给陆昭衍:“这是我做的立夏纪念章,正面是壮苗图案,背面刻着‘跨山共护’。” 陆昭衍接过,发现章柄上缠着两人去年织的青梅纹线,与青梅别针遥相呼应。
夜幕降临时,银杏巷的书店亮起暖灯。陆昭衍把今天的照片存进硬盘,新建的文件夹叫 “立夏护苗”,里面有孩子们除草的专注、做日志的欢笑、归鸟掠过的剪影。苏晚则在生长对比册上添了新页,贴上沉默女孩的日志照片,旁边写着:“立夏,跨山的童梦在新苗里生长。”
手机突然响起,是星洲大学教授发来的视频。镜头里,山里的孩子们正给新苗浇水,教授的声音带着笑意:“夏至的防虫活动定好了,到时候组织城乡孩子一起给新苗挂防虫香囊。”
陆昭衍把苏晚揽进怀里,下巴抵在她发顶:“夏天,我们就带孩子们一起做防虫香囊,看着新苗长到 30 厘米。” 苏晚抬头,看见窗外的月光落在书桌上的间苗剪上,反射出细碎的光。顾言发来的消息弹出屏幕,是张林溪别着青梅胸针的照片,配文:“纪录片夏季篇剪好了,结尾留了夏至防虫的伏笔。”
苏晚拿起笔,在生长对比册的扉页写下:“立夏护新苗,童梦伴苗壮。待续,夏至防虫害,童梦护苗安。”
夜风穿过巷口的青梅树,花瓣落在窗台上的护苗日志上。那些带着湿气的新苗、沾着青梅香的汤碗、写满数据的记录牌,都在夏夜里悄悄孕育着蓬勃。就像陆昭衍说的,夏天从来不是独自生长的 —— 它藏在除草的锄刃里,躲在跨山的视频里,落在每个期待茁壮的童梦里,等着在某个蝉鸣阵阵的夏至,长出满枝的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