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的阳光透过栅栏,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刘阳明攥着衣角,看着十三阿哥胤祥的身影越来越近,心脏在胸腔里擂鼓般跳动。他不知道这场会面会带来生机还是更深的深渊,只能死死记住隔壁老人那些颠三倒四的疯话 —— 或许那是他唯一的筹码。
“刘阳明?” 十三阿哥站在栅栏外,声音清朗,带着年轻人特有的锐气。他穿着石青色常服,腰间的玉佩随着动作轻轻晃动,阳光照在他脸上,能看清细密的绒毛,比历史画像上多了几分鲜活。
“是…… 是我。” 刘阳明赶紧站起来,铁链在地上拖出刺耳的声响。他努力想让自己看起来镇定些,可膝盖还在打颤,昨晚没睡好的眼睛里布满血丝。
十三阿哥没急着问话,只是打量着他,目光从粗布囚衣扫到磨破的鞋底子,最后停在他乱糟糟的头发上。“他们说你是刺客。” 他突然说,语气听不出喜怒。
“不是!我不是刺客!” 刘阳明慌忙摆手,“十三阿哥明鉴,我就是个普通秀才,因为穿着古怪被误会了!”
“普通秀才?” 十三阿哥挑了挑眉,侧身靠在栅栏上,“普通秀才会说‘地球是圆的’?会用‘妖术’(指手机)照路?会知道明年西北战事的胜负?”
刘阳明的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他没想到十三阿哥知道这么多,看来康熙早就把他的底细查了个大概。他咽了口唾沫,决定赌一把 —— 历史书上说十三阿哥胤祥 “精于算学,通达世务”,或许会对他的 “异常” 更包容些。
“回十三阿哥,” 刘阳明深吸一口气,“小的不是普通秀才,是…… 是得了异人指点的。”
“异人?” 十三阿哥来了兴趣,身体微微前倾,“什么样的异人?”
“是…… 是个游方道士,” 刘阳明胡诌道,大脑飞速运转,“他说我有慧根,教了我些奇闻异术,还说…… 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话倒是像《三国演义》里的。” 十三阿哥笑了笑,眼神却更锐利了,“那他教没教你,该怎么活命?”
刘阳明的心一沉,知道这是在试探他。他看向十三阿哥身后的侍卫,又看了看走廊尽头打盹的狱卒,压低声音说:“道士说过,康熙五十九年秋,西北会有大捷,但京城会有小规模叛乱,是…… 是几个失意的宗室子弟干的,领头的姓爱新觉罗,单名一个‘保’字。”
十三阿哥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眼神变得凝重。他盯着刘阳明,足足看了半盏茶的功夫,才缓缓开口:“你怎么知道?”
“是道士说的。” 刘阳明坚持着自己的谎言,手心全是汗,“他还说,这次叛乱虽然规模小,但牵连甚广,要是处理不好,会影响西北军心。”
他赌的是历史记载的准确性 —— 康熙五十九年十月,抚远大将军胤禵确实在西藏取得大捷,而同年冬天,京城确实有几个宗室子弟因不满康熙对储位的拖延而密谋叛乱,领头的正是辅国公阿布兰的侄子,名叫爱新觉罗?保泰。这件事后来被康熙压了下去,史书上只有寥寥几笔记载,知道详情的人不多。
十三阿哥沉默了,手指在栅栏上轻轻敲击,发出 “笃笃” 的声响。阳光从他身后照过来,在他脸上投下长长的阴影,看不清表情。刘阳明的心脏快跳出嗓子眼了,他不知道十三阿哥会不会相信,会不会觉得他在妖言惑众。
“你想要什么?” 十三阿哥突然问。
刘阳明愣了一下,没反应过来。“什么?”
“你帮了我,自然想要回报。” 十三阿哥看着他,“是想出去?还是想做官?”
刘阳明这才明白,十三阿哥相信他了!或者说,至少愿意相信他说的叛乱消息。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脱口而出:“我想…… 我想换一碗糙米饭。”
十三阿哥愣住了,身后的侍卫也愣住了。他们大概没想到,这个人知道如此重大的秘密,所求的竟然只是一碗糙米饭。
刘阳明也觉得自己有点没出息,可他是真的饿。从穿越到现在,他就没吃过一顿饱饭,那碗馊米粥根本填不饱肚子,现在胃里空得发疼,脑子里全是食物的影子 —— 红烧肉、汉堡、甚至是学校食堂最难吃的面条。
“就…… 就一碗糙米饭,” 刘阳明有点不好意思地补充,“能加点咸菜就更好了。”
十三阿哥突然笑了起来,不是嘲笑,是真的觉得好笑。“有意思,” 他对身后的侍卫说,“去,让御膳房送点吃的来,要好的。”
“不用不用!” 刘阳明赶紧摆手,“糙米饭就行!普通咸菜就好!我怕…… 怕太好的吃了,以后再也吃不到了。”
这话半真半假。他确实怕以后吃不到,但更怕吃了御膳房的东西,被人抓住把柄,说他攀附权贵。在这深宫之中,低调才是保命的王道。
十三阿哥看他的眼神多了几分探究,点了点头:“也好。” 他对侍卫吩咐了几句,侍卫应声而去。
“你说的叛乱,” 十三阿哥转回话题,声音压低了些,“具体在什么时候?有多少人?”
刘阳明努力回忆着历史细节:“道士说,大概在十月底,具体日子没说。人数不多,也就几十个人,但都是宗室子弟,身份特殊,处理不好会影响皇家颜面。”
“宗室子弟……” 十三阿哥皱起眉头,手指在下巴上轻轻摩挲,“是哪一脉的?”
“这…… 道士没说清楚,” 刘阳明含糊道,“只说领头的人跟八爷党有点交情。” 他故意把话题引到八爷党身上,试探十三阿哥的反应。
十三阿哥的眼神果然冷了几分,却没接话,只是点了点头:“我知道了。”
走廊里陷入沉默,只有铁链偶尔碰撞的声响,还有远处隐约传来的蝉鸣。刘阳明站在原地,手心的汗慢慢干了,胃却更饿了,咕噜噜的叫声在安静的走廊里格外清晰。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盯着自己磨破的鞋底子。
“你说你是浙江秀才,” 十三阿哥突然又问,“那你可知今年浙江乡试的考题?”
刘阳明的心猛地一跳。乡试考题?他哪知道!历史书可不会记载这个!他赶紧在脑子里搜索,想起康熙五十九年的浙江乡试主考官是李光地的学生,而李光地推崇程朱理学……
“大概…… 大概是跟‘孝’有关的吧,” 刘阳明硬着头皮说,“圣人重孝,朝廷也提倡以孝治天下,考题应该离不开这个。”
十三阿哥挑了挑眉,没说对也没说不对,只是笑了笑:“你倒是会猜。”
就在这时,侍卫端着一个食盒回来了。食盒是紫檀木的,上面雕着缠枝莲纹,一看就价值不菲。侍卫把食盒从栅栏缝里递进来,刘阳明赶紧接过来,入手沉甸甸的。
打开食盒,里面是一碗白米饭,晶莹剔透,还冒着热气,旁边一小碟酱菜,一小碗鸡汤,油花浮在上面,香气瞬间弥漫开来。这哪是糙米饭,分明是精细的白米!
“十三阿哥,这太……”
“拿着吧,” 十三阿哥打断他,“就算是买你消息的钱。” 他顿了顿,“吃完了,我还有事问你。”
刘阳明看着碗里的白米饭,喉咙里像有只手在挠。他犹豫了一下,还是端起来,拿起里面的勺子,小心翼翼地舀了一口。米饭软糯香甜,带着自然的米香,比他吃过的任何米饭都好吃。他再也忍不住,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烫得直呼气也停不下来。
“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十三阿哥看着他,眼神里多了几分温和。
刘阳明含糊地应着,嘴里塞满了米饭,又夹了一筷子酱菜,咸淡适中,配米饭正好。他甚至喝了一口鸡汤,鲜美得差点把舌头吞下去。这是他穿越以来吃的第一顿饱饭,简单,却无比珍贵。
隔壁的老人不知什么时候安静了,栅栏后面的黑影一动不动,像尊雕塑。刘阳明突然想起老人摔碎的那碗水,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他把剩下的小半碗米饭和酱菜推到栅栏边:“老先生,您吃点吧。”
黑影没动。刘阳明又喊了几声,老人才慢慢挪过来,伸出枯瘦的手,颤抖着接过碗,却没吃,只是把碗紧紧抱在怀里,像抱着什么宝贝。
“谢谢…… 谢谢……” 老人的声音很轻,带着哽咽。
刘阳明没再管他,继续吃自己的。他知道,这碗米饭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十三阿哥给他的信号 —— 暂时安全了。但他也知道,这只是开始,知道了那么多秘密,他再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了。
吃完最后一口米饭,刘阳明把碗舔得干干净净,连鸡汤都喝光了,一滴不剩。他把食盒递出去,侍卫接过,退到一边。
“吃饱了?” 十三阿哥问。
“吃饱了,谢谢十三阿哥。” 刘阳明的声音里带着满足,眼睛亮了不少,脸上也有了点血色。
“那我们来谈谈西北战事吧,” 十三阿哥靠在栅栏上,阳光照在他的侧脸上,“你说的大捷,是真的?”
刘阳明点点头,这次的语气很肯定:“是真的。抚远大将军会在西藏打败准噶尔部,收复失地,还会立一个新的达赖喇嘛,稳定西藏局势。” 这些都是历史书上明确记载的,错不了。
十三阿哥的眼睛亮了起来。西北战事是康熙最关心的事,打了这么多年,耗费了无数钱粮,要是真能大捷,那可是天大的好事。“你知道具体时间?具体战果?”
“大概在十月中旬,” 刘阳明努力回忆着,“具体战果…… 应该是斩杀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的侄子,俘虏几千人,还会缴获不少牛羊马匹。”
十三阿哥的呼吸明显急促了些,他站直身体,拍了拍刘阳明的肩膀(隔着栅栏):“好!好!如果你说的是真的,我保你出去!保你平安!”
刘阳明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像一块石头掉进水里,溅起的水花都是甜的。他知道,自己赌对了,用一碗糙米饭,换来了暂时的安全,换来了继续活下去的机会。
“不过,” 十三阿哥的语气突然严肃起来,“在这之前,你还得待在这里。我会让人给你送吃的,不会亏待你,但你不能乱说话,尤其是对别人说这些‘异闻’。”
“我明白!我明白!” 刘阳明赶紧点头,“小的什么都不会说,就待在这里,等十三阿哥的消息。”
十三阿哥满意地点点头,转身准备走,又像想起什么,回头说:“对了,你的‘妖术’(手机),皇阿玛很感兴趣,让钦天监研究呢,估计还得一阵子才能还给你。”
刘阳明愣了一下,随即苦笑。还不还都一样,反正已经没电了。但他还是说:“没关系,那东西对我来说也没用了。”
十三阿哥笑了笑,没再说什么,带着侍卫离开了。走廊里的脚步声越来越远,刘阳明看着地上的光影,突然觉得浑身发软,一下子瘫坐在地上。
他摸了摸肚子,暖暖的,很舒服。这是穿越以来,他第一次觉得踏实。虽然还在牢房里,还戴着铁链,但他知道,自己暂时安全了。
“嘿嘿…… 饭好吃吗?” 隔壁的老人突然问,声音里带着一丝戏谑。
刘阳明这才想起老人还在,他笑了笑:“好吃,谢谢老先生关心。”
“好吃就好…… 好吃就离死不远了……” 老人嘟囔着,声音越来越低,“知道太多的人,都活不长…… 像去年那个,吃了三碗米饭,就被砍头了…… 前年那个,喝了一碗鸡汤,就被毒死了……”
刘阳明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知道老人说的可能是真的,知道太多秘密,确实是危险的。但他不后悔,人总是要吃饭的,总是要活下去的,哪怕知道前面有刀山火海。
他看着空食盒,闻着手里残留的米香,突然觉得这碗糙米饭(虽然是白米)比任何山珍海味都好吃。因为这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他用历史知识换来的生机,是他在这个陌生时代,用自己唯一的优势争取到的立足之地。
阳光慢慢移动,地上的光影越来越长。刘阳明靠在墙角,闭上眼睛,开始想象十月的西北战场,想象十三阿哥兑现承诺的样子,想象自己走出这牢房的那一天。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后面还有更多的困难,更多的危险,但他不怕。因为他有历史知识这个武器,有活下去的勇气,还有…… 对下一顿饭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