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他们或许真存了几分知恩图报、为恩公传播名声的纯粹念头。他们将天尊留下的剩余丹药化入清水中,稀释成无数份,作为立教根基的‘圣水’,赐予早期加入的信徒,治疗些小病小痛,倒也颇显灵验,吸引了最初一批虔诚的信众。普罗真教由此诞生。”
说到这里,陈明的语气急转直下,充满了讥讽与悲哀:“然而,人心易变,尤难敌权财侵蚀。随着教团规模越来越大,信众越来越多,捐献的‘功德’钱财堆积如山。他们逐渐发现,原来敛财、掌控人心,竟是如此简单。”
“无需辛苦修炼,无需勤学苦读,无需冒死搏杀,只需编造一套看似美好的说辞,挥舞‘天尊’的大旗,再辅以最初那点‘圣水’的余威和后来学会的一些粗浅幻术、心理控制手段,便有无数的善男信女心甘情愿地为他们献上一切。”
“于是权力与财富慢慢腐蚀了最初的感恩与义气。兄弟三人,从感恩的传播者,逐渐沦变为贪婪的吸血蛀虫。编造的教义越来越复杂荒诞,控制手段越来越严酷残忍,‘圣水’早已被糖水替代,所谓的‘神迹’也全靠机关戏法。”
“最终,彻底变成了如今这个盘踞在开封府身上,吸髓噬骨的庞大邪教!那位于云端之上、或许早已忘却此事的‘普罗天尊’,恐怕根本想不到,自己随手种下的一缕善因,竟会结出如此恶果。”
墙外的叶洛,静静地听完了整个故事,心中波澜起伏。
有对那三位书生最初血性与义气的些许感慨,有对那位“普罗天尊”或许只是随心所欲、却搅动凡尘命运的莫测感,但更多的,是如释重负的轻松。
最大的担忧,消除了。
既然这位“天尊”只是昙花一现,此后十几年间再无音讯,与现今这邪教并无实质瓜葛,那便再无顾忌。
这普罗真教,说到底,终究只是一群借着虎皮做大旗、欺世盗名的凡人恶徒。
或许他们早年那儒家学子身份还值得留意,但比起直面一位真正“天尊”的恐怖,眼前的敌人,已然清晰明了。
“我明白了。”叶洛的声音恢复了平时的冷静,“多谢告知。此事至关重要。你再坚持几日,风暴将至,保护好自己。”
墙内的陈明似乎也感受到了叶洛语气的变化,急促道:“我知了!你也万事小心!”说完,又是一阵细微急促的窸窣声,迅速远去。
叶洛重新推起那辆夜香车,吱呀吱呀地缓缓离开,前往各苑收取夜香。
心中最后一块巨石已然落地。
既无顾虑,这普罗真教,也该消失了。
他抬头望了道馆轮廓,嘴角勾起一丝弧度。
棋盘对面的人以为再次龟缩、彻查内部就能躲过风头?
真是天真。
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下棋必收关、斩草必除根的对手。
不过这天下,也只有老秀才和那药王谷的玄参长老体验过叶洛那平静的水面之下,足以焚尽一切的疯狂。
而这一次,轮到这普罗真教来看叶洛执棋了。
城隍庙,阴司正堂。
香烛缭绕,冥纸纷飞,肃穆而森严。
神像之下,判官持笔,鬼吏肃立,一切井然有序,却又弥漫着一股山雨欲来的紧绷。
香火愿力的流向,此刻比任何卦象都更清晰地昭示着局势的变迁。
曾经门庭冷落、蛛网尘封的各处正统庙宇——无论是乡野间的土地祠,还是城郭旁的河伯庙——如今竟都是香火旺盛。
鼎沸的人声昼夜不绝,金纸银锭在香炉中堆积如山,炽热的火焰几乎要燎燃殿宇,虔诚的祷告和还愿的哭诉交织在一起,汇成久违的信仰洪流,源源不断地注入几近干涸的神道根基。
与此同时,寇文官传递出的那份浸透血泪的名单,也像是一把匕首刺痛了普罗真教的命脉要害。
开封城主赵勋与知府程文虽采纳了叶洛的建议,暂缓大军压境的打算,以免打草惊蛇或引发难以控制的大规模流血冲突,但暗中的清查与抓捕行动,却如一张大网,在夜色与市井间悄然撒开,并在猎物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缓缓收拢。
依据名单上详尽记录的代号、习性、活动规律乃至个人偏好,来自官府的打击快如雷霆:
那位嗜饮“十里香”烧刀子、代号“黑塔”的金徽护卫副统领,力大无穷,性情暴戾,平日深居简出,却唯独对城东榆林巷那家老字号“十里香酒坊”的烈酒毫无抵抗力。
官府并未强攻防守严密的道馆,而是派了精干眼线,日夜盯着徐记酒坊那口冒出醇香的老酒甑。
果然,即便在普罗真教高层已下达严令要求更加深居简出之后,到了第三日深夜,“黑塔”那壮硕如山的身影还是出现在了巷口。
酒虫啃噬之下,他仅带了两名贴身护卫,用宽大的斗篷裹住身形,就悄然溜至酒坊门前,哑声催促伙计打酒。
然而当他提着那坛勾魂摄魄的“十里香”,心满意足地拐入一条昏暗僻静的巷弄,准备痛饮一番时,两侧高墙之上突然就撒下数张浸过桐油的巨大渔网。
同时,前后巷口被沉重的包铁盾牌彻底堵死,数十名手持钩镰枪、强弓劲弩的官差随后现身,箭镞和钩刃在微弱月光下泛着寒光。
“黑塔”当即发出困兽般的咆哮,蛮力爆发,撕扯得渔网吱呀作响,油网却层层叠叠,越缠越紧。
那些钩镰枪专锁关节脚踝,劲弩遥指周身要害,让他空有拔山之力,却无处施展。
最终,还是几支浸透强效麻药的吹箭射中他颈项,这位凶名在外的副统领才只能不甘地轰然倒地,被捆得成了个粽子,悄无声息地抬回了府衙大牢。
......
同样经常在东榆林巷活动的接引者“孙疤眼”,面目丑陋,却生就一条巧舌,最擅拉拢蛊惑底层百姓。
他自恃行动隐蔽,且与巷中一位寡居妇人有些私情,便时常于深夜前往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