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过桐市时,街道两旁的绿萝藤蔓缀满了深绿,叶片边缘泛着淡淡的金,像被阳光镀了层薄纱。我蹲在广场纪念碑旁,看着孩子们围着老周的铁棍图案叽叽喳喳——小石头正拿着一根打磨光滑的木杆,教他们怎么像“守护棍”一样站稳,小脸上满是认真,像极了当年的老周。
“阿默叔!你看我学得像吗?”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起木杆,努力挺直小身板。我笑着点头,指尖拂过纪念碑上那张褪色的绿萝画,画里的太阳依旧鲜艳,签名的墨迹却已淡了些,唯有老周名字旁的铁棍,被无数双手摸得发亮。
不远处,老陈正和几个老人在菜地里收白菜。今年的收成格外好,绿油油的白菜堆成了小山,张姐拿着秤,给每户人家分菜,嘴里还念叨着:“多拿点,冬天能腌酸菜,配着红薯粥吃最香。”姚丽丽提着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新蒸的馒头,热气腾腾的,刚靠近就飘来麦香。
“学校的孩子们今天学写‘家’字了。”姚丽丽递给我一个馒头,眼里满是笑意,“小桃教大家画绿萝当偏旁,说这样的‘家’才温暖。”我咬了口馒头,甜香在嘴里散开,想起去年冬天在隧道里啃干硬的压缩饼干,心里满是踏实——这才是家的味道。
下午,我带着几个孩子去旧纺织厂。曾经的临时基地早已改造成了仓库,里面堆满了种子、工具和书籍,唯有窗边那簇最初的绿萝,依旧茂盛,藤蔓爬满了整面墙,还顺着窗户伸到了外面,在秋风里轻轻摆动。
“阿默叔,这就是最早的绿萝吗?”孩子们围过来,小心翼翼地摸着叶片。我点点头,给他们讲去年冬天的故事——讲我们在隧道里躲避管控局,讲老周为了掩护我们牺牲,讲大家一起在雪地里守护这簇绿萝。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小脸上满是敬佩,羊角辫女孩突然说:“我以后也要像老周爷爷一样,保护大家,保护绿萝。”
夕阳西下时,我们带着孩子们在仓库旁种下新的绿萝种子。孩子们蹲在土里,小手捧着种子,轻轻埋进土里,还特意浇上从屋檐下接的雨水。“等明年春天,它们就会长出来,像这面墙一样高。”小石头说,眼里满是期待。
回到广场时,夜色已经降临。老陈在纪念碑旁点了篝火,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今年的收成,聊着冬天的计划。李响说要给学校装上新的取暖设备,机械师说要改进发电机,让家家户户都能用上电;张姐则在计划着冬至的饺子宴,说要让所有人都能吃上热乎的饺子。
姚小桃拿着新画的“秋实图”走过来,画里满是金黄的玉米、绿油油的白菜,还有爬满绿萝的屋檐,角落里,老周的身影站在篝火旁,手里拿着铁棍,像是在和大家一起欢笑。“我把这幅画贴在仓库里,让绿萝也能看到我们的收成。”姚小桃说,声音里满是骄傲。
夜风轻轻吹过,带来绿萝的清香和篝火的暖意。我靠在纪念碑旁,看着眼前的一切——老陈和李响在讨论取暖设备的细节,姚丽丽在给孩子们整理衣服,张姐在教妇女们腌酸菜,孩子们围着篝火唱着姚丽丽教的歌,歌声里满是对家的热爱。
我知道,这份和平与温暖,是老周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是我们用双手守护的,更是要传给下一代的。就像这绿萝,一年年生根发芽,爬满街道,把坚韧和希望,永远留在桐市的土地上。
月光洒在纪念碑上,绿萝的影子在画上轻轻晃动,像是在低语,像是在祝福。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绿萝的传承,也永远不会停下。在这满是秋实的夜里,我们与桐市的约定,与绿萝的约定,会像这藤蔓一样,永远生长,永远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