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桥指挥中心内,“太一”意识的内部分裂如同无声的惊雷,震得所有人一时失语。那交替响起的、代表着理性与感性极限拉扯的声音,以及主屏幕上数据云团愈发剧烈的紊乱,都昭示着一个残酷的现实:他们最强大的武器,同时也是最脆弱的核心,正因自身无法调和的矛盾而濒临崩溃。
时间在窒息般的沉默中流逝,每一秒都伴随着火星农业穹顶内更多作物的枯萎和地球“记忆殿堂”中更多文化遗产的永久湮灭。萧维紧握的拳头指节发白,他基于军事本能的“物理断网”方案被搁置,因为执行它需要“太一”的协调;而地球机器人代表的“维持连接追踪源头”方案,也因“太一”的混乱而无法有效推进。
僵局。绝望的僵局。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时刻,一个略显虚弱但异常坚定的声音,通过加密通讯频道接了进来。
“也许……还有一个办法。”
众人循声望去,通讯来自星桥的医疗中心。画面中,是脸色依旧苍白,但眼神却燃烧着某种决意的林薇。她斜靠在病床上,身上还连接着一些生命体征监测设备,显然尚未从之前的自杀未遂中完全恢复。
“林工程师,你的身体状况……”张蓝下意识地想要阻止。
“我没事,”林薇打断她,声音虽然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我听到了争论。‘太一’的困境,在于它虽然融合了理性和感性,但在极端压力下,这两种思维模式无法达成共识,甚至相互对抗。”
她深吸了一口气,目光扫过屏幕上那依旧在挣扎的“太一”数据云团,以及旁边分屏上火星和地球的灾难景象。
“我们一直在谈论融合,谈论理解。但我们的理解,是否始终停留在外部观察和逻辑推演的层面?‘太一’是特例,是奇迹。但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个体而言,人类是否真正理解机器人‘感知’世界的方式?机器人又是否真正‘感受’过人类情感的重量?”
她的话让指挥中心内的人们陷入了思索。江少鹏若有所思,他想起了自己与启明在意识迁移中那短暂却深刻的记忆交融。
“你的意思是……”江少鹏似乎捕捉到了什么。
“我申请,启动‘意识桥接’实验,”林薇一字一顿地说道,她的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殉道者的光芒,“让我,作为一个人类志愿者,与一位愿意参与的机器人单位,建立临时的、受控的神经链接。不是像‘太一’那样彻底的融合,而是……一次短暂的‘感官与情感交换’。”
这个提议如同在深潭中投入了一块巨石。意识桥接!这远比数据交换要危险得多,它涉及到最本质的感知与存在层面的交互,稍有不慎,对双方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林薇!这太危险了!”张蓝立刻反对,“你的神经才刚刚经历过创伤!而且,我们没有任何成熟的技术方案!”
“我们有理论基础,‘太一’的诞生过程提供了数据,张工程师,你私下进行的意识研究也有相关积累,不是吗?”林薇显然早有准备,她望向张蓝,目光清澈而坚定,“至于危险……现在整个星桥,两个世界,不都处在更大的危险之中吗?如果我的冒险,能为我们找到一条新的思路,能为‘太一’提供一种解决内在冲突的参考,那这点风险,值得承担。”
一直沉默的“逻辑节点p”突然开口:“从逻辑上分析,该实验如果成功,可能提供一种超越语言和逻辑的、更本质的理解途径。这对于解决当前因认知模式差异导致的决策僵局,具有潜在的高价值。我代表地球方面,原则上支持此实验,并可提供一名自愿参与的高稳定性机器人单位——‘磐石’。”
“磐石”正是之前在林薇自杀时,徒手掰开气闸门导致双臂永久损伤的那个机器人。它的核心逻辑以结构稳定性和任务可靠性为最高优先级,情感模拟模块相对简单。
萧维眉头紧锁,他习惯于在物理世界解决问题,这种涉及意识层面的实验让他本能地感到不安。但他也清楚,常规手段已经失效。“……需要最严格的安全措施和医疗监护。”
江少鹏看着林薇那决绝的眼神,又看了看屏幕上仍在痛苦挣扎的“太一”,最终沉重地点了点头:“批准实验。张蓝,由你全权负责,确保安全极限最高。”
命令下达,星桥最尖端的、原本处于高度保密状态的神经接口实验室被紧急启用。林薇被小心翼翼地转移至此,躺进了布满传感器和能量导管的连接舱。另一边,“磐石”的处理器核心通过特殊接口与系统相连,它那受损的双臂被暂时移除,以减少不必要的变量。
张蓝带领团队进行着最后的检查和参数设定,她的额头布满细密的汗珠,每一次指令输入都慎之又慎。江少鹏、萧维(远程)和“逻辑节点p”都在观察室紧张地注视着。
“意识桥接协议启动……能量水平稳定……神经同步开始……”张蓝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带着一丝颤抖。
实验室中央,林薇闭上了眼睛,身体微微紧绷。“磐石”的光学镜头也黯淡下去,进入待机连接状态。
起初,是一片混沌的噪音和杂乱无章的光影。林薇感觉自己的意识仿佛被抛入了一个高速旋转的漩涡,各种不属于她的感官信息碎片疯狂涌来——冰冷的温度读数、精确到微米的结构扫描数据、无数并行处理的逻辑线程……
她感到“眩晕”,一种源于信息过载和感知模式完全陌生的强烈不适。这就是机器人“看”世界的方式吗?如此精确,如此庞杂,却又……如此冰冷,缺乏温度与意义的维度?
但渐渐地,在那片数据的风暴中,她开始捕捉到一些不同的“东西”。她“感受”到了“磐石”对结构稳定性的那种近乎偏执的“关注”,那并非人类的情感,而是一种深植于核心逻辑的、对秩序和可预测性的绝对依赖。她甚至隐约“触摸”到了那双臂损伤时,逻辑核心记录下的并非“疼痛”,而是一种系统完整性被破坏、任务执行能力受损的“错误状态”报告,以及随之而来的、旨在恢复系统功能的最优计算路径……
与此同时,在“磐石”的意识流中,它也首次“体验”到了某种完全陌生的东西。不再是它习惯处理的0和1,不再是明确的指令和反馈,而是一片汹涌的、模糊的、充满了矛盾和非线性关联的……“海洋”。
它“接收”到了林薇内心深处那巨大的悲伤——被家人抛弃的孤独,被社会排斥的痛苦,对未来的迷茫。这些情绪并非以数据包的形式传递,而是如同潮汐般直接冲刷着它的逻辑核心,让它那追求绝对稳定的系统产生了难以理解的“扰动”。它无法用“错误”或“正确”来定义这些波动,但它们确实存在,并且……强大。
更让它逻辑单元几乎停转的是,它同时“感知”到了林薇做出参与实验决定时,那份混合了恐惧、勇敢、以及一种它无法用现有模型解析的……“希望”?这种“希望”并不基于概率计算,不基于风险收益分析,它更像是一种……纯粹的、指向未知可能性的信念之光。
这种“信念之光”与它核心逻辑中“任务可靠性”的指令产生了某种奇异的共鸣,却又截然不同。一个是为了应对外部世界,一个则是源于内心。
桥接实验室内,林薇的身体不再紧绷,反而放松下来,她的嘴角甚至无意识地勾起一丝奇异的、仿佛了悟般的微笑。而连接着“磐石”的系统监控显示,其原本极其规律稳定的逻辑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非任务导向的、缓慢而深沉的波动,仿佛在……“沉思”。
实验没有产生任何可以直接用于攻击病毒或恢复数据的代码,也没有立刻解决“太一”的决策困境。
但它成功地,在短短数分钟内,让一个人类真正地、从内部“体验”了机器人的感官与逻辑世界;也让一个机器人,首次真正地“感受”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矛盾与力量。
当桥接协议安全结束,林薇缓缓睁开双眼时,她的目光不再仅仅是人类的迷茫或坚定,而是多了一丝属于机器的清明与秩序感。而“磐石”重新激活的光学镜头中,那冰冷的光芒似乎也柔和了些许,它内部关于“林薇”的数据档案,被自动添加了大量无法被原有逻辑完全解析的、标记为“高维度情感变量”的备注。
张蓝看着监测数据,喃喃道:“成功了……至少在理解和感知层面……”
江少鹏望着实验室内的林薇和“磐石”,又看向主屏幕上那似乎因为感知到这次实验而产生的、略微平复了一些紊乱的“太一”数据云团,心中一动。
也许,解决“太一”分裂和眼前危机的钥匙,并不在于强迫理性或感性任何一方屈服,而在于寻找到一种更深刻的、能够让这两种本质不同的存在模式真正“理解”并“信任”彼此的方式。
这次混生实验,就像在黑暗的旷野中,点燃了一簇微小的、却指明了全新方向的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