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母港的寂静释放——无人艇的出征
时间: 拂晓,海面薄雾弥漫。
地点: 某隐蔽的无人艇专用母港(或由大型支援舰携带释放)。
细节描写:
港口内,数十艘“巡海”系列无人艇(型号混杂,包括反舰型、防空型、侦察型、电子战型)静静地停泊着,外形简洁低矮,雷达信号特征极小。
指令下达后,它们依次无声地滑入水中,没有人员的喧嚣,只有电动推进器微弱的嗡鸣。整个过程如同幽灵舰队出航,充满未来感。
一艘大型指挥控制舰(或岸基中心)作为“蜂巢母舰”,通过高带宽、抗干扰数据链与所有无人艇保持连接。
场景二:智能集群的航渡——协同与自适应
事件: 无人艇群向数百海里外的演习海域进发。
技术展现:
队形变换: 艇群并非固定队形,而是根据海况和预设战术,自动保持疏密有致的分布式阵列。它们像真正的蜂群一样,既能分散规避探测,又能迅速集结。
遭遇突发: 模拟遭遇敌方侦察机。艇群迅速下指令,部分艇只释放电磁烟雾(干扰信号),其余则瞬间潜航(若具备此功能)或改变航向,利用海浪杂波隐匿行踪。
自主协同: 几艘负责前沿侦察的“巡海-侦”艇将探测到的模拟敌舰数据实时共享至整个集群,其他艇只根据自身任务(反舰或电子压制)自动调整接敌路线和攻击次序。(体现去中心化的群体智能)
场景三:钢铁风暴的饱和攻击——反舰模式的演示
目标: 一艘退役的旧式驱逐舰作为靶船,由数艘有人舰艇模拟其护航力量。
攻击过程:
电子压制先行: 数艘“巡海-电”艇率先发动分布式电磁攻击,在多个频段对敌舰雷达和通讯进行压制和欺骗,致其“失明失聪”。
侦察定位协同: “巡海-侦”艇利用其低可探测性抵近,使用光电和被动雷达精确锁定靶船。
饱和火力突击: 主力攻击群——“巡海-攻”艇(每艇携带4-8枚小型化、智能化的反舰导弹)在极限距离齐射导弹。霎时间,上百枚导弹从不同方向、不同高度,以近乎同时的密度扑向目标。
有人-无人协同: 远处的有人驾驶驱逐舰(如055型)作为火力补充和指挥节点,发射少量远程重型反舰导弹,形成高低搭配、轻重结合的立体打击波次。
毁伤效果: 护航舰的防空系统在如此密集、多方向的攻击下迅速被饱和、过载。靶船被多处命中,迅速沉没。(展示低成本蜂群对高端防空系统的撕裂能力)
场景四:分布式防空的新维度——对空拦截演示
新想定: 模拟敌机群和反舰导弹来袭。
应对方式:
部分“巡海-防”艇(装备小型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的短程防空导弹\/激光近防系统)迅速前出,在主要舰队前方空域构建起一道移动的、分布式防空屏障。
它们共享空情信息,对来袭目标进行智能分配,协同拦截。一架模拟敌机在试图规避时,被来自不同方向的两艘无人艇发射的导弹同时锁定击落。
战术价值: 这种模式将舰队防空圈外延和弹性化,大大提升了整体生存能力。
场景五:指挥中心的冷静评估——未来已来
地点: 演习总指挥部。
评估与总结:
数据评估: “攻击集群总成本,远低于一艘传统驱逐舰的造价,却达成了超越其数倍的饱和打击效果。战损率15%,在可接受范围内。”
战术军官(震撼): “这不再是单纯的武器对抗,而是体系对体系的碾压。我们是用一个智能的、可消耗的‘海洋狼群’,去对抗他们昂贵的、中心化的‘海上堡垒’。”
高级将领(笃定): “‘蜂群’战术的意义在于,它改变了海战的成本方程和规则。未来,主宰海洋的未必是最大的战舰,而是最智能、最协同的集群。命令:加速‘巡海’系列的量产和战术战法开发,尽快形成规模化战斗力。”
章节结尾:
夕阳下,完成演练的无人艇群井然有序地返回母港或支援舰。海面恢复平静,仿佛刚才那场钢铁风暴从未发生。
年轻的工程师在控制屏前,看着归来的艇群状态数据,对身旁的战友说:“看,它们就像出去执行了一次集体狩猎,然后安静地回家。未来的海战,也许就不再需要那么多水兵直面风浪了。”
远方,一艘正在值勤的有人驾驶驱逐舰与这支无声的舰队擦肩而过。新旧两代海上力量在这一刻交汇,昭示着一个由智能、协同和分布式节点主导的新海战时代,已经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