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批推广新作物的农户,蒙宇为他们制定了优渥政策:所有种苗免费发放,同时免除全年地租,所得收成全归农户所有。
听闻这般安排,农户们无不感激涕零。
领取种苗时,多数人偏爱可作主食的土豆,西红柿次之,而仅作调味用的辣椒则最少人问津。
整整一日,所有种苗皆已发放完毕。
领到作物的农户们匆匆返回自家田地,开始新一轮的播种。
自此,西红柿、辣椒与土豆这三样作物,正式在关中大地扎下了根。
待来年丰收时节,这些作物自会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届时无需蒙宇再行推广,自会有更多农户争相种植。
蒙宇深知这番善举毫无利润可言,反倒要承担不少损失。
但他始终坚信,有些事不该计较得失。
既然已在其他领域获得回报,自当为这方天地贡献心力。
蒙宇建立大秦钱庄,耗费诸多心力,却并未从中赚取分文,反而垫付了一些开支。
他设立大秦钱庄的初衷,并非为了牟利,而是为了推行纸币流通。
如今看到纸币在咸阳城中广为使用,大大方便了百姓生活,蒙宇感到十分欣慰。
这些举措无疑推动了社会进步,造福了万民。
近段时间,蒙宇亲身体验了农事劳作,深切体会到农民的不易。
作为社会最底层的群体,农民终年辛勤耕作,有时却连温饱都难以保障。
当时农具简陋,耕种效率极为低下。
加之缺乏有效的施肥方法,土地贫瘠,作物产量也很有限。
更不用说还要面对水患、干旱、蝗灾等天灾对庄稼的破坏。
有时一年下来颗粒无收,不仅无力缴纳地租,连来年的口粮都没有着落。
由此可见,古代农民的处境何等艰难。
而农业恰恰是国家强盛的根基。
农业兴旺,百姓方能安居乐业,国库粮仓方能充实,国家也更有余力发展商业与军事。
蒙宇决心为这些农民做些实事。
他打算从改良农具入手,帮助农民提升耕作效率。
改善农具能直接提高生产力,从而增加收成。
因此,农具改良势在必行。
回到国婿府后,蒙宇立即绘制了多款现代农具的图样。
同时他也描摹了秦国现有农具的图纸作为对比。
带着这些图纸,他即刻入宫求见秦王嬴政。
“臣拜见王上!”
蒙宇恭敬行礼。
“寡人命你推广的西红柿、辣椒和土豆,进展如何?”
端坐在王座上的嬴政含笑问道。
“回禀王上,臣已将菜苗和种子分发给农户,现已全部栽种完毕。”
“甚好!”
嬴政赞许道。
“王上,臣发现当前农具简陋难用,故特改良数款农具。
若能在全国推广,定能大幅提升农耕效率。”
“哦?竟有此事?速将改良之法道来。”
嬴政兴致盎然。
蒙宇当即奉上两套图样:一 ** 行农具,一套改良农具。
“王上请看,这份是现有农具图样,这份是改良后的新式农具……”
蒙宇指着图纸详细解说。
“大王,请看,这件农具名为犁。
在改进之前,它的形态是如此,而经过改良之后,变作了这般模样……”
“这件农具叫锄,原本的样子是这样,改良后则变成了如此形态……”
“再看这件,叫做耙子,从前是这个形状,调整后则是这个样子……”
“这件农具是锨,秦地尚未出现,是臣所创制,它的用途在于……”
“而这一件,名为镢,秦国同样没有,也是臣所设计,它的作用是……”
蒙宇仔细地向嬴政说明了这些农具在改良前后的优势与不足,并对锨和镢这两种新创农具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听罢蒙宇的陈述,嬴政心中十分喜悦。
对于蒙宇的这些发明与创造,他感到十分惊奇。
“大王认为这几样农具怎么样?”
蒙宇询问道。
“这几件农具实在精妙,相比之前的器具,你改良的这些更加简便实用。
特别是你发明的锨和镢,将极大提升农人耕作的效率。”
嬴政称赞道。
蒙宇不仅改良了原先粗陋的农具,还创造了几种实用的新农具,这实在是造福天下百姓的善举。
“倘若大秦的子民都能用上你改良的农具,他们都应当感谢你。”
“你所做的这件事,是造福整个大秦的百姓。”
嬴政对蒙宇赞不绝口,蒙宇已经带给他多次惊喜,而这次,又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臣改良农具,能提高农人的生产效率。
生产效率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就会增加。
农人富足,百姓安居,秦国的国力也将随之增强。”
蒙宇说道。
“秦国有你这样的人才,是秦国的福气。”
嬴政赞叹道。
“为国效力,是臣的本分。”
蒙宇恭敬地回答。
“你打算怎样推广这些农具?”
嬴政问道。
“臣计划在咸阳城建立一座兵工厂。
这座兵工厂一方面可以铸造农具,另一方面,一旦有战事需要,还能制造兵器,供应前线将士。”
蒙宇回答。
“这个主意很好。
你说,建一座兵工厂需要多少资金?”
嬴政问道。
“建一座兵工厂,需要一百万两黄金。
臣愿出资五十万两。”
蒙宇回答。
“好,另外五十万两黄金,你可以直接从钱庄支取。”
嬴政说道。
“遵命。”
蒙宇应道。
“寡人会全力支持你,你放手去做吧。”
嬴政说道。
“臣告退!”
蒙宇随即转身离开大殿。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铁器逐渐普及,到了战国时期,冶炼技术已从青铜时代迈入铁器时代。
铁器时代的到来,无疑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此时已经可以炼出铁来,但铸造技术还不够纯熟,因此许多铁器依然难以打造。
秦国境内有许多铁匠铺,农民使用的农具与士兵所用的兵器,大多出自他们之手。
铁匠铺可将农具卖给百姓,但兵器铸造必须得到朝廷的批准。
由于秦国尚未设立官方的兵工厂,蒙宇决定建立该国第一家兵工厂。
不过,他起初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新型农具,兵器铸造则留待日后考虑。
待农具推广任务完成,这座工坊将逐步转向兵器生产,成为真正的兵工厂。
接下来数日,蒙宇开始选址,最终在咸阳城外城买下一片空旷之地。
咸阳内城人口稠密,不适合设厂,而所选位置处于城边,场地开阔,正合所需。
随后,蒙宇命人大批采购铁料,广招铁匠。
两个月后,兵工厂终于建成。
蒙宇将改良农具的图纸交给铁匠,让他们依样打造。
这些农具以接近成本的价格在市场上向农民出售。
蒙宇建厂并非为了谋利——农民本就不富裕,想从中赚大钱几乎不可能。
因此在扣除材料与人工费用后,农具几乎是以最低价流入民间。
很快,这些农具便赢得了人们的认可,逐渐替代了旧式农具。
许多人得知是蒙宇发明并改良了这些农具,对他敬佩不已,尤其是农民,更是心怀感激。
兵工厂逐渐步入正轨。
目前它仅生产农具,不制造兵器。
由于订单持续不断,农具生产尚且供不应求,根本无暇打造兵器。
再加上当时秦朝境内安定,军队对兵器的需求也不大。
农具不断从兵工厂产出,流入市井,使用范围日渐扩大。
时光流转,转眼已是初夏,正是小麦收获的时节。
秦国疆域辽阔,南北物产各异,北方多种小麦与高粱,南方则以稻谷为主要作物。
当时尚未有玉米和番薯这类作物。
农作物大多春播秋收,唯独小麦不同,它在秋季下种,至次年初夏成熟收获。
就在小麦即将收割之际,上郡与北地两地接连遭受蝗灾侵袭。
蝗灾最初起于上郡,随后迅速向南蔓延,很快波及邻近的北地地区。
一场大规模的蝗灾于是肆虐于北地与上郡之间。
蝗群所到之处,草木尽毁,即将成熟的小麦被啃食一空。
更令人担忧的是,蝗灾持续南移,若蔓延至咸阳一带,后果将不堪设想。
咸阳所在的内史郡北部紧邻上郡与北地,蝗灾一旦蔓延至此,势必酿成大祸。
蝗虫过境,铺天盖地,农作物无一幸免。
它们啃光一地,便迅速迁往下一处。
若不及时阻止,必将演变成一场巨大灾难。
咸阳城外的田间有几间茅草屋,屋前有个院落。
这是蒙宇设在城郊的试验田,此前他曾在此推广西红柿、辣椒和土豆的种植。
但这三种作物毕竟属于蔬菜,并非主食,因此农户种植规模有限,人们仍以粮食种植为主。
地主与农民是当时社会的两大阶级,地主居上层,农民处下层。
蒙家属于地主阶层,拥有大量土地。
作为国婿,蒙宇名下亦有百亩良田。
租种蒙家土地的农户皆是其佃户,听从蒙家安排,每年向蒙家缴纳地租。
往年这些佃户多以种植稻谷为主,而今年蒙宇下令,所有佃户必须改种红薯。
尽管对红薯一无所知,但佃户们只能遵从蒙宇的命令。
他们别无所选,土地归属蒙家,无人敢违抗蒙家的要求。
蒙宇让他们种植红薯,是因为这是一种高产作物。
在古代,粮食问题始终是重大难题,许多朝代无法解决百姓温饱。
而红薯自西方传入后,显着缓解了粮食短缺,使更多人得以饱腹。
红薯不仅解决了大量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促进了人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