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窗外的银杏树黄了又绿,绿了又黄,转眼间,乔琳与周正交往已近三年。
三年的时间,足以让许多事情沉淀,也让许多关系生根发芽。节假日去周正家吃饭,早已成了乔琳生活中一项固定且自然的日程。周家那方小小的庭院,对她而言,不再是最初那个带着审视意味的陌生领域,而成了一个可以安心落脚、感受温暖烟火气的港湾。周奶奶依旧热情洪亮,会拉着她的手念叨家长里短;周爷爷话不多,但眼神里的认可与日俱增,偶尔还会就某个时事热点或学术动态,与她进行一番简短而深入的交流;周父周母温和体贴,将她视如己出,关怀备至。
这种浸润在日常点滴中的温暖,如同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滋养着她曾经冰封的心田。她依旧是那个独立、清醒、目标明确的乔琳,但内心深处,某个坚硬的角落,确实被这持续的、朴素的家庭之爱软化了些许。
她的学术道路同样在稳步前行。基于那次关键发现构建的新理论框架,经过数年的不断完善和验证,已在学界崭露头角,她本人也成为了该领域一颗备受瞩目的新星。博士毕业在即,多个顶尖的研究机构向她抛来了橄榄枝。体内的青莲本源,随着她心境的愈发开阔与根基的日益深厚,那抹“活性”也愈发明显,滋养之力更加精纯浑厚,让她能从容应对愈发繁重的研究压力与学术事务。她的气质在岁月的沉淀与内在的滋养下,愈发沉静如玉,光华内敛,一举一动都带着一种经过千锤百炼后形成的从容与定力。
这晚,又是一个寻常的周末,在周家吃完晚饭。周奶奶照例絮絮叨叨地收拾着碗筷,周爷爷坐在沙发上看着新闻,周正帮忙沏茶。气氛温馨而寻常。
周母端着一盘切好的水果走过来,放在乔琳面前,语气温和自然,仿佛在谈论天气:“琳琳啊,眼看你也快毕业了,和小正这都处了三年,感情一直这么稳定。我们做父母的,看着也高兴。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把婚事定下来?”
话音落下,客厅里有瞬间的安静。连周爷爷的目光也从电视屏幕上移开,看了过来,带着平静的期待。
乔琳握着茶杯的手,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顿。她抬起眼,看向坐在斜对面的周正。周正也正看着她,眼神沉静,没有催促,没有紧张,只有一种了然于心的等待,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的到来,并确信她的答案。
这三年的点点滴滴,如同电影画面般在她脑海中飞速闪过。实验室里并肩作战的默契,深夜归来时那一碗热汤的暖意,周家餐桌上其乐融融的氛围,以及周正那双始终沉静温和、给予她无限包容与支持的眼睛。
她不是一个冲动的人。婚姻,于她而言,并非人生的必需品,而是基于深度了解、价值契合与情感共鸣后的一种自然选择。她用了三年时间,去确认,去适应,去感受。而答案,早已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清晰浮现。
体内的青莲本源,在她心念流转间,平稳如常地流淌,带来一片澄澈的清明。没有忐忑,没有犹豫,只有一种水到渠成的坦然。
她放下茶杯,目光迎上周母温和的视线,也扫过周爷爷和周正,语气平稳,清晰,带着她一贯的认真:
“阿姨,爷爷,奶奶,”她顿了顿,最终将目光落在周正身上,声音不高,却足够让每个人都听清,“我和周正,我们商量过了。如果家里没有意见,我们打算等我博士答辩结束后,就把证领了。婚礼……简单就好。”
她没有说“我愿意”,也没有羞涩的应承,而是以一种近乎陈述事实的、与她性格相符的理性方式,给出了她的答案。但这平静话语背后所蕴含的肯定与决心,却比任何海誓山盟都更加有力。
周母脸上瞬间绽开释然而欣慰的笑容,连连点头:“好,好!你们商量好了就行!简单好,简单好,不折腾!”
周爷爷重新将目光投向电视,嘴角却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淡淡“嗯”了一声。
周奶奶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放下手里的抹布就走过来,拉着乔琳的手,眼眶微微发红:“好啊,定了好!奶奶就盼着这天呢!”
周正依旧安静地坐在那里,但看向乔琳的眼神,仿佛落满了星辰,温暖而明亮。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伸出手,在茶几下方,轻轻握住了她放在膝盖上的手。他的手掌温暖干燥,带着令人安心的力量。
乔琳没有挣脱,任由他握着。指尖传来的温度,似乎与她体内那温润流转的青莲本源隐隐呼应,共同构成了一种踏实而圆满的感觉。
谈婚论嫁,这件在世人眼中的人生大事,于他们而言,却像是攀登漫长玉阶后,自然抵达的一个平台。没有惊天动地的求婚仪式,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宣言,只是在这样一个寻常的夜晚,在家人温暖的注视下,平静地确认了彼此共度余生的意愿。
水到渠成,莫过于此。
前路依旧漫长,学术的高峰等待着她去征服,人生的风景等待着他们一同去看。但此刻,携手并肩的承诺已然许下,未来的画卷,也将在两人的共同描绘下,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