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的十二月,昼短夜长,下午三点刚过,天色便已如同深夜。城市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古典建筑与现代楼宇在暖黄色灯光的勾勒下,宛如童话世界。然而,穿梭于这座城市核心区域的学术精英们,心中所向并非这冰雪奇景,而是那座象征着科学至高荣誉的殿堂。
诺贝尔奖周的学术活动安排得紧凑而高效。乔琳入住的酒店离活动场地不远,她很快调整了时差——这得益于《青木养身功》对身体的精准调控以及青莲本源强大的适应与恢复能力。在异国他乡,她依旧保持着规律的修炼和足量的食物摄入,感受着那株本源青莲在冰雪环境下,似乎流转得更加静谧、澄澈,反馈给她的滋养之力也带着一丝凛冽的纯粹,让她心神清明,思维敏锐。
她参加的报告会和研讨会,规格极高。台上演讲的,有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有白发苍苍、在教科书上留下姓名的学术泰斗,也有如她一般、受到邀请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的年轻俊彦。思想的火花在这里激烈碰撞,每一个提问都可能直指核心,每一次讨论都可能带来新的启发。
乔琳安静地聆听着,如同海绵般吸收着顶尖智慧的营养。她注意到,这些站在人类认知边界的探索者们,除了拥有超凡的智力,更普遍具备一种特质——对未知永不停歇的好奇心,以及面对宏大宇宙法则时的谦卑。
轮到她作报告时,台下坐着的身影,任何一个名字都足以在物理学界引起震动。她深吸一口气,体内青莲本源似乎感应到了这非同寻常的时刻,流转的速度平稳如常,却将一股更加沉静、更加坚定的力量传递至她的四肢百骸。
她走上讲台,调试好麦克风。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没有紧张,只有一种与同行交流的坦然。她的报告开始了。
二十分钟,被她利用到了极致。语言简洁,逻辑清晰,物理图像生动。她着重阐述了那新奇集体激发模式的发现过程、理论框架,以及它如何为理解一类材料的微观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指出了几个未来可能产生重大突破的实验验证方向。她没有刻意夸大其辞,也没有回避现有模型的局限性,这份坦诚与严谨,反而更显其工作的扎实与潜力。
报告结束,提问环节开始。问题果然一个比一个深刻,有的关注数学细节的严谨性,有的质疑其普适性边界,还有的则直接探讨其可能与其他理论框架存在的潜在联系甚至冲突。
乔琳凝神应对,对熟悉的问题对答如流,对超出当前研究范围的问题,她坦诚以告,并提出自己的初步思考。在一个关于模型深层对称性含义的尖锐问题上,她与提问的一位德国老教授进行了几个回合的深入探讨,其思维的敏捷与对理论内核的深刻理解,让在场许多人都微微颔首。
问答结束,会场响起了礼貌而持久的掌声。这掌声,是认可,更是对又一颗在科学天空中冉冉升起的新星的注目。
报告结束后,乔琳立刻被几位学者围住。除了之前邮件联系过的,还有几位是首次接触。其中一位来自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资深教授,在详细询问了几个技术细节后,直接发出了邀请:“乔博士,你的工作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实验室在相关实验探测技术上拥有独特优势,如果你有兴趣合作,或者考虑未来的研究职位,我们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卡文迪许实验室!物理学的又一座圣地!
乔琳依旧保持着冷静,郑重地接过对方的名片,表达了感谢,并表示会认真考虑。
整个活动期间,她沉稳得体的举止、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面对赞誉时的谦逊,都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许多人开始真正记住这个来自东方、年轻却异常沉静、思维锐利的女孩。
活动最后一天,是诺贝尔颁奖典礼。乔琳作为特邀学者,有幸在现场观礼。当庄严的音乐响起,获奖者在全世界瞩目下走上领奖台,接受来自瑞典国王的颁奖时,整个音乐厅弥漫着一种对科学、对文学、对和平卓越贡献者的崇高敬意。
乔琳坐在台下,安静地看着。心中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一种更加清晰的认知——科学探索的终极 reward,或许并非这聚光灯下的荣耀,而是在那无人涉足的黑暗深处,亲手点亮一盏灯,窥见一丝宇宙真理时,内心深处那份无与伦比的震撼与喜悦。
颁奖典礼结束,外面依旧飘着细雪。乔琳随着人流走出音乐厅,清冷的空气吸入肺中,带着冰雪的气息。体内,那株青莲本源似乎在刚才那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也经历了一次无声的洗礼,流转得更加圆融通透。它无法让她获得诺贝尔奖,却能让她的生命状态始终保持最佳,以最饱满的热情与最清醒的头脑,去迎接属于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与发现。
她抬起头,望向斯德哥尔摩冬夜的星空。繁星在清澈寒冷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明亮。
殿堂之光,照亮前路,亦映照本心。
她知道,此行收获的,远不止是学术上的认可与机遇,更是一次对科学精神的深度沉浸与对自身道路的再次确认。
该回去了。还有未完成的计算,有待验证的猜想,在那片属于她的实验室里,等待着她的归来。她拉紧了大衣,步伐沉稳地融入了夜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