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自上而下、疾风暴雨式的教育改革,绝非在鲜花和掌声中推进。
它触动了延续千年的利益格局和思想根基,所激起的反抗浪潮,如同暗礁与漩涡,时刻企图将这艘刚刚启航的改革之船击碎。
阻力首先来自意识形态的核心——传统的士大夫阶层。
许多皓首穷经、以科举为正途的儒生,将新学视为洪水猛兽,是“以夷变夏”、“毁灭圣学”的亡国之举。
他们利用尚存的舆论影响力,在私下的文会、诗社中大肆抨击。
指责新学“重利轻义,败坏人心”,培养出来的都是只知奇技淫巧、不懂圣贤大道的“匠户”和“吏胥”,而非真正的“士”。
甚至有人撰写檄文,暗中流传,将天灾异象(如某地旱灾)附会为“上天对变乱祖制的警示”。
许多乡绅、致仕官员拒绝将子弟送入新式学堂,宁愿在家中延请塾师,教授传统的四书五经,准备走“正宗的”科举道路。
在一些地方,甚至发生了儒生鼓动民众,冲击正在修缮的校舍,驱逐新学教师的事件。他们将新学堂污蔑为“招引邪魔”之地,气氛一度十分紧张。
尽管崇祯皇帝竭力控制成本(利用旧房产、低薪招募教师),但如此大规模的教育普及,其开销仍是天文数字。
校舍的修缮与新建、教员的薪俸(虽不高,但总量庞大)、教材的印刷与分发、以及承诺的“官给膏火”(学生伙食补贴),每一项都需要真金白银。
户部尚书倪元璐的账本上,赤字惊人。
传统的农业税收早已捉襟见肘,龙元改革的红利尚需时间沉淀。
庞大的军费开支已是压在胸口的大石,如今又添上教育这一沉重负担。
朝廷的财政,几乎完全依靠日月集团的巨额利润和崇祯皇帝的内帑在持续输血。
这种依赖商业和皇室内库的模式,虽然高效,却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旦经济出现波动,整个教育体系可能瞬间崩盘。
“女子入学”这一条,在保守的乡村和士绅家族中,引发了最为剧烈的观念地震。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早已深入人心。
让女孩抛头露面,与男童一同坐在学堂,在许多人看来,简直是伤风败俗、悖逆人伦。
除了极少数开明家庭,绝大多数农户和士族都拒绝让女儿上学。
地方官对此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强制推行可能激起民变。
这一条款在现实中几乎形同虚设,但它如同一个标志,宣告了皇权对传统伦理秩序的强势干预,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效果,也预埋了未来社会变革的引信。
面对重重阻力,崇祯皇帝展现了他一贯的冷酷决断和政治智慧。
他毫不犹豫地动用了厂卫(东厂、锦衣卫)这把利剑。
对于公开散布言论、煽动破坏的士人首领,予以严厉惩处,或革除功名,或流放边陲,甚至以“谤讪朝政、阻挠新政”的罪名投入诏狱。
对于冲击校舍的暴行,当地官员若镇压不力,立刻罢官查办。
这种高压手段,迅速遏制了公开的、有组织的抵抗,为新学的推行扫清了最直接的障碍。
提供“出路”导向(最关键的一步): 崇祯深知,仅靠暴力无法长久。
必须让天下人看到,走新学之路,同样有光明的前途,甚至比旧的科举之路更快捷、更实惠。
于是,他颁布了 《学校出身任用条例》 。
新式学堂的优秀毕业生(尤其是中学和大学毕业生),可进入国子监,无需经过科举,可直接由吏部选派,进入各级官府担任具体的实务官职,如户房的书办(负责钱粮账目)、工房的匠作监(负责工程营造)、刑房的典吏等。
表现优异者,甚至可以破格擢升,与科举正途出身的官员享有同等的升迁机会。
这一招,精准地击中了旧科举体系“录取名额极少、上升通道狭窄”的痛点。
对于广大的中下层平民乃至一些家道中落的士绅家庭而言,科举之路漫漫长夜,而新学之路却提供了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体制内晋升捷径。
一时间,“读书做官”有了新的解读
——不一定要熟读诗书,精通算学、格物,同样可以端上“铁饭碗”。
这一巨大的利益导向,极大地吸引了潜在的生源,使得新学在底层拥有了顽强生长的沃土。
许多原本抵制新学的家庭,开始悄悄打听入学条件。
尽管步履维艰,争议不断,但到崇祯五年底六年初,新式教育的幼苗已然在帝国板结的土地上破土而出。
在北京西山的“格物大学堂”里,第一批遴选出的青年学子,正围着汤若望带来的地球仪,好奇地指认着欧罗巴、亚美利加的位置;
在南京的“算学大学堂”,学生们用新式的算符演练着复杂的方程;
而在成千上万所简陋的乡村“小学堂”里,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齐声诵读着改编版的《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不读书,不知义…识文字,明算术,忠陛下,爱大明…”
这朗朗书声,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空前规模的国民意识塑造。
它旨在打破世家大族和士大夫阶层对知识的垄断,将“忠君爱国”的概念直接灌输给最基层的百姓,并为他们提供改变命运的实用技能。
崇祯皇帝深知,平定辽东、清理财政,或许可以依靠刀剑和权术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
但要想真正重塑一个帝国,使其摆脱周期性的衰败,迈向长治久安,唯有依靠开启的民智和培育的新一代。
这些新学堂里走出的学子,或许不会成为吟风弄月的诗人,但他们将成为未来的工程师、教师、会计师、农艺师和技术军官。
他们是帝国肌体中即将输入的新鲜血液,是支撑起未来钢铁战舰、轰鸣机器和高效行政体系的骨骼与神经。
这条教育改革之路,布满了荆棘与争议,其最终成果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更久才能完全显现。
但在这个崇祯五年的春天,种子已经播下。
崇祯皇帝以其惊人的魄力和远见,强行将一个古老的文明,推上了一条充满未知、却也孕育着无限可能的现代化转型之路。
一个截然不同的、更具活力的大明的未来,正寄托在这些懵懂孩童和热血青年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