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旬,天已经彻底凉了下来。
这日清晨,沈清漪正看着乳母给萧宸换上一件新制的宝蓝色小袄,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娘娘,”云芷快步进来,脸上带着几分微妙的神色,“流华宫方才传来消息,柔婕妤身子不适,请了太医诊脉,说是...已有两个月的身孕了。”
沈清漪手中正拿着一只小巧的金铃逗弄萧宸,闻言动作微微一顿,随即恢复如常。她将金铃轻轻放在萧宸手中,看着儿子好奇地把玩,这才缓缓起身。
“两个月了?”她的声音和缓,“真是件喜事。”
云芷低声道:“听说柔婕妤月事素来不准,自己也未曾在意。今日晨起恶心难忍,这才请了太医。”
沈清漪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枯枝上残留的积雪,目光深远。柔婕妤,那个出身江南书香门第、性情温婉如水的女子,萧珩偶尔会去她那里听琴静心。如今有了身孕,倒也不算意外。
“备轿,本宫要去流华宫探望。”
流华宫东配殿内,炭火烧得极暖,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安神香气。柔婕妤半倚在暖榻上,面色有些苍白,见沈清漪进来,忙要起身行礼。
“快躺着罢,”沈清漪快步上前按住她,目光落在她尚平坦的小腹上,唇角含着一抹温和的笑意,“有了身孕是喜事,不必多礼。”
柔婕妤怯怯地抬眼,见皇后神色真挚,这才稍稍安心:“谢娘娘体恤。妾身...妾身也是方才知晓...”
沈清漪在她榻边坐下,执起她微凉的手轻轻拍了拍:“这是好事。皇上子嗣不丰,你能有孕,是为皇家开枝散叶。”
她转头吩咐道:“传本宫旨意,柔婕妤有孕在身,特许免去三个月请安,安心养胎。另将柔婕妤的份例按九嫔标准调拨,一应吃穿用度,务必要精细妥帖。”
柔婕妤受宠若惊,眼中泛起泪光:“娘娘如此厚待,妾身惶恐...”
“这是你应得的。”沈清漪温和道,目光扫过殿内陈设,“许太医最擅妇科,往后就由他专司你的身孕,每月诊脉五次,若有任何不适,随时可传。”
她细细嘱咐了许多孕期注意事项,从饮食到起居,无微不至。柔婕妤认真听着,时不时点头,苍白的脸上渐渐有了血色。
“妾身定当谨记娘娘教诲,好生保养。”
沈清漪又坐了片刻,这才起身离去。临走前,她特意看了眼殿内的炭火和摆设,对侍立的宫人道:“好生伺候你们主子,若有半点差池,本宫绝不轻饶。”
回到坤宁宫,沈清漪立即召来内务府总管,细细吩咐了柔婕妤孕期的一应事宜。从每日的膳食搭配到安胎药的配制,从殿内防滑的铺设到伺候人手的调配,她都考虑得周全细致。
“柔婕妤性子柔顺,你们务必要多用些心。”她语气平和,却自有一股威仪,“若是出了什么差错,本宫唯你们是问。”
内务府总管连声应下,躬身退去。
云袖奉上一盏新沏的六安瓜片,轻声道:“娘娘对柔婕妤这一胎,倒是十分上心。”
沈清漪接过茶盏,轻轻拨弄着盏中舒展的茶叶,目光幽深:“皇嗣为重,本宫身为中宫,自然该好生照拂。”
她呷了一口茶,清香在口中弥漫开来:“你让云芷去库房里挑几匹柔软的杭绸,再选些上好的血燕,给柔婕妤送去。就说本宫念她孕中辛苦,让她好生补养。”
云袖应声而去。沈清漪独自坐在殿中,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神色平静如水。
消息传到慈宁宫时,太后正在佛前诵经。听完宫人的回禀,太后缓缓放下手中的念珠,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
“皇后处事,果然周全。”
她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坤宁宫的方向,对跟随多年的张嬷嬷感叹道:“哀家当初还担心她年纪轻,压不住场面。如今看来,倒是多虑了。”
张嬷嬷含笑递上一盏参茶:“皇后娘娘自入主中宫以来,处事公允,恩威并施,后宫如今井井有条,确是难得。”
太后接过茶盏,轻轻叹息:“不愧是沈家的女儿、沈太傅的孙女。这般气度,这般手腕,寻常闺秀哪里及得上半分?”
“皇上能得此贤内助,是皇上的福气,也是我朝皇室的福气。”
张嬷嬷点头称是:“听说皇后娘娘今日亲自去流华宫探望,免了柔婕妤三个月请安,还调高了份例,指派许太医专司诊脉。柔婕妤感激不已呢。”
太后满意地点头:“她懂得皇嗣为重,不因私心而怠慢妃嫔子嗣,这才是中宫气度。”
此时坤宁宫内,沈清漪正抱着萧宸在殿内踱步。小家伙近日又重了些,抱在怀里沉甸甸的。
“宸儿要有弟弟妹妹了。”她轻声对怀中的儿子说道,语气温柔,“日后在这深宫里,也能多些陪伴。”
萧宸咿呀学语,小手抓着她衣襟上的珍珠扣子,玩得不亦乐乎。
沈清漪低头亲了亲儿子柔软的发顶,目光却飘向了流华宫的方向。柔婕妤这一胎,若是皇子,或许会对宸儿的地位产生些许威胁。但她相信,以萧珩对宸儿的疼爱,以及沈家如今在朝中的地位,这些都不足为虑。
重要的是,她要以中宫的胸怀,善待每一个皇嗣。只要萧宸能够顺利长大,沈家一如既往,她这个皇后,便能高枕无忧。
晚膳时分,萧珩来到坤宁宫。他显然已经得知柔婕妤有孕的消息,神色间带着几分喜色。
“柔婕妤有孕,朕心甚慰。”他用膳时说道,“你今日去探望,安排得甚是周到。”
沈清漪为他布了一筷子他爱吃的清蒸鲥鱼,浅笑道:“这是臣妾分内之事。柔婕妤性子柔顺,臣妾已吩咐内务府好生照应,定不会委屈了她和皇嗣。”
萧珩握住她的手,目光温和:“朕知道你一向贤德。”
二人相视一笑,彼此心照不宣。
次日,沈清漪又命人给流华宫送去了几盆开得正盛的兰花,说是给柔婕妤赏玩解闷。柔婕妤感激涕零,亲自写了一封谢恩帖,字迹娟秀,言辞恳切。
后宫众人见皇后对柔婕妤这一胎如此重视,也都收敛了心思,不敢怠慢。那些原本还有些小心思的妃嫔,见皇后这般大气,也都暗暗佩服。
祥昭容带着三皇子来请安时,忍不住赞叹:“娘娘对柔婕妤这一胎真是上心,臣妾瞧着都感动。”
沈清漪轻抚着怀中萧宸的小脸,微笑道:“皇嗣关乎国本,本宫自然该上心。你们若是谁有了身孕,本宫也一样对待。”
这话传开后,后宫中对皇后的敬重又添了几分。
十一月的寒风依旧凛冽,但流华宫内却温暖如春。柔婕妤在皇后的精心照拂下,胎象日渐稳固,脸色也红润了许多。
偶尔在御花园中遇见其他妃嫔,众人都会关切地询问她的身体状况,从无为难。后宫之中,难得地弥漫着一片和谐气氛。
太后听闻这些,对沈清漪越发满意。在一次晨省时,她特意留下沈清漪,赐下一对翡翠玉镯。
“这镯子还是哀家当年怀皇上时,先太后赏的。”太后语气慈爱,“如今给你,盼你继续为皇上分忧,好生打理这后宫。”
沈清漪恭敬接过,感受到太后话语中的托付之意。
走出慈宁宫时,天空又飘起了细雪。沈清漪伸手接住几片雪花,看着它们在掌心融化,目光沉静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