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仲秋接到匿名线报时,正在给医学院的学生上“临床伦理”课。线报只有一句话:“青溪镇长寿村,百岁老人突然集体病危,病因蹊跷。”
她立刻请了假,带着小周和基因检测设备直奔青溪镇。
长寿村坐落在云雾缭绕的山坳里,村口的老槐树上挂着块牌匾,写着“中国长寿之乡”。
可一进村子,原本该晒太阳聊天的老人不见了,家家户户门窗紧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若有似无的消毒水味。
“老乡,村里这是咋了?”林仲秋拦住个背着药箱的村医。
村医警惕地打量她:“你们是啥人?最近村里闹流感,老人们都在家养病呢。”
“流感能让八十岁的老人咳血?”林仲秋亮出工作证,“我们是仁心医院的,来做健康筛查。”
村医的脸色变了,支支吾吾地说:“镇卫生院的王院长说了,不让外人随便进……”
正僵持着,个穿中山装的中年男人走过来,自称是村支书:“苏医生是吧?我是李建国,刚接到县里通知。老人们确实不舒服,不过王院长已经在处理了,就不麻烦你们了。”
林仲秋看着他眼底的慌乱,突然笑了:“李支书,我在基因库里见过你们村的样本——百岁老人的端粒长度比普通人长30%,这可是研究长寿基因的活化石。现在集体病危,你觉得正常?”
李建国的脸瞬间白了。
这时,个老婆婆拄着拐杖从屋里出来,咳嗽着喊:“给我水……给我……”她的手指关节肿大,嘴唇发紫,明显是器官衰竭的症状。
林仲秋冲过去给老人测血压,高压只有80,心率快得像打鼓。“她这不是流感!”她厉声对李建国说,“把所有生病的老人集中到村卫生室,我要做紧急检测!”
村卫生室里,十几个老人躺在临时搭的行军床上,症状一模一样:咳嗽、呕吐、器官快速衰竭。林仲秋提取了他们的血液样本,用便携检测仪分析,脸色越来越沉——样本里含有高浓度的“端粒抑制剂”,一种能加速细胞衰老的化学物质。
“谁给他们吃了这个?”她抓着李建国的胳膊。
李建国瘫坐在地上,终于说了实话:“是……是王院长!他说要给老人们做‘长寿基因提取’,上个月开始给大家发‘营养片’,说能更长寿……”
林仲秋立刻联系县卫健委,同时让小周破解王院长的电脑。
硬盘里的秘密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王院长和一家外资生物公司合作,以“免费体检”为名采集老人的基因样本,发现长寿基因后,为了独占研究成果,竟给老人们下了抑制剂,想让他们“自然死亡”,销毁证据。
“这群畜生!”小周气得砸了键盘,“他们把老人当实验品!”
林仲秋没说话,正在调配解毒剂。
她想起武侠世界里用草药逆转经脉损伤的方子,结合现代药理,用村卫生室里的常规药物配出临时解药。
“先给老人们输液,能延缓衰竭速度。”她一边配药一边说,“小周,把外资公司的注册信息和转账记录发给商务部,他们这是在掠夺咱们的基因资源!”
三天后,王院长和外资公司的负责人被逮捕。
林仲秋留在村里给老人做康复治疗,教他们识别“伪保健品”。
有个百岁爷爷拉着她的手说:“丫头,俺们不求活多久,就求死得明白。”
离开那天,老人们在村口种下棵新槐树,李建国在树上挂了块新牌子:“生命可贵,岂容掠夺”。
林仲秋看着牌子,突然明白:基因不是商品,生命不是数据,任何以“科学”为名的掠夺,都是对人性的背叛。
林仲秋的长寿基因研究论文被《中华医学杂志》退稿时,她正在给规培生演示新的缝合技术。审稿意见写着:“研究样本不足,结论缺乏创新性”。
“不足?”小周拿着数据单跳起来,“咱们采集了200个长寿老人的基因样本,随访了五年,这还叫不足?他们分明是看咱们没挂院士的名字!”
林仲秋翻看着期刊最近的文章,发现好几篇“创新性研究”都出自同个团队,通讯作者都是某院士。其中一篇关于“新型心脏支架”的论文,数据和她三年前发表的几乎一样,只是换了个材料名称。
“看来有人把期刊当成自留地了。”她冷笑一声,把退稿信和那几篇“抄袭论文”扫进文档,“小周,帮我建个匿名网站,叫‘医学打假台’。”
网站上线当天,就爆出了“院士团队论文抄袭”的猛料,附带原始数据对比图和审稿人邮箱记录——原来该院士是期刊的编委,自己审自己的稿子。网友们炸了锅:
“难怪咱们的科研一直落后,钱都花在造假上了!”
“支持苏医生!把这些学术骗子揪出来!”
期刊主编急了,给林仲秋打电话:“苏医生,你这是在毁学术界!有话好好说,我给你发个‘快速通道’,让你论文优先发表。”
“不必了。”林仲秋看着电脑上不断刷新的举报信息,“我要的不是一篇论文的发表,是让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能被看见。”
她的“医学打假台”成了学术界的照妖镜。
有年轻医生举报导师抢第一作者,有研究员揭露临床试验数据造假,甚至有药厂员工爆出“付费发论文”的价目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要价20万。
某三甲医院的教授带着律师找上门:“林仲秋,你诽谤!我要告你!”
“告我之前,先解释下你的‘肺癌新药’临床试验。”
林仲秋调出患者的匿名证词,“你让晚期患者放弃正规治疗,用他们当新药小白鼠,死了五个,这叫‘创新性研究’?”
教授的脸瞬间惨白。他身后的年轻医生突然站出来:“我作证!苏医生说的是真的!我是那个项目的参与者,被逼着改数据!”
事件发酵后,国家卫健委成立了“学术不端调查小组”,林仲秋被邀请担任副组长。
她提出的“论文开放评审制”被采纳——所有稿件由同行匿名评审,评审意见和数据公开,接受全网监督。
《中华医学杂志》换了新主编,主动向林仲秋约稿。
她把长寿基因的研究论文发过去,这次没挂任何院士的名字,通讯作者写的是“青溪镇长寿村医疗组”。
论文发表那天,林仲秋收到个快递,是百岁爷爷寄来的。里面是片槐树叶,夹着张纸条:“丫头,俺们看不懂论文,但知道你在说真话。”
她把树叶夹进日记本,旁边贴着原主的照片。
照片上的苏晴笑得腼腆,却眼神坚定。林仲秋突然觉得,自己早已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替所有想说真话却不敢说的人,把声音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