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仲秋在社区义诊时,发现个奇怪的现象:很多老人有心脏病,却不愿意去医院,宁愿自己扛着。
“医院太吵,医生太忙,问两句就不耐烦。”一个老奶奶说。
她决定去养老院看看。仁心养老院里住着80多个老人,有一半都有心脏问题。
林仲秋跟着护工查房,发现老人们的药盒上积着灰,有的药早就过期了。
“李奶奶,您这降压药得按时吃啊,昨天测血压都160了。”林仲秋拿着药盒,看着上面厚厚的灰尘,眉头拧成了疙瘩。
李奶奶坐在轮椅上,望着窗外发呆,半天没吭声。
护工小张叹了口气:“苏医生,您别劝了,奶奶说‘人老了,吃药也是浪费’。前阵子她儿子来,说医院开的药太贵,让她‘少折腾’。”
林仲秋心里一沉。
她在养老院转了一圈,发现不少老人都这样——要么把药藏起来,要么偷偷扔掉。
78岁的王大爷更绝,把降压药碾成粉拌进花盆里:“反正治不好,还不如养花。”
“不是治不好,是没好好治。”林仲秋蹲下来,帮王大爷修剪花枝,“您这高血压是原发性的,按时吃药能控制得跟年轻人一样。上周我刚给一个82岁的爷爷做了心脏支架,现在他天天跳广场舞呢。”
王大爷手一顿:“真的?我以为……以为老了就该等死。”
“谁跟您说的?”林仲秋语气陡然拔高,“是那些嫌麻烦不想管您的子女,还是怕担责任的庸医?”她拿出随身携带的简易血压仪,“来,我给您测测,要是控制得好,我带您去看跳广场舞的爷爷。”
测完血压,林仲秋在养老院的活动室开了个“老年心脏健康班”。她没讲复杂的医学知识,就教大家怎么摸脉搏、怎么看药盒上的有效期,还编了个顺口溜:“血压高,别害怕,按时吃药多喝茶;心脏跳,要规律,每天散步笑嘻嘻。”
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李奶奶还拿出针线,把顺口溜绣在了帕子上。“苏医生,你说得对,咱不能自己放弃自己。”
可问题来了,养老院的药很多都快过期了,而且种类不全。
林仲秋联系社区服务站,让他们定期送药上门,又组织年轻医生每周来养老院坐诊。
她还发现,很多老人的医保账户余额常年不用,就帮他们开通了“送药到家”服务。
“苏医生,这药真不要钱?”李奶奶看着送来的降压药,不敢相信。
“走医保,您只需要付10%。”林仲秋帮她把药分好,装在标着星期几的小盒子里,“您儿子要是再说贵,让他来找我——我给他算算,是药贵,还是救护车贵。”
这天下午,李奶奶的儿子果然来了,一进门就嚷嚷:“谁让你们给我妈乱开药的?我没钱!”
林仲秋正在给王大爷量血压,头也没抬:“您妈昨天血压180,不吃药可能中风。中风后躺床上半年,请护工要8000块一个月,您觉得比买药贵还是便宜?”她递过账单,“这是您妈今年的医保报销记录,她自己交的钱还没您一条烟贵。”
男人看着账单上的数字,脸涨得通红,半天憋出一句:“我……我不知道医保能报这么多。”
“现在知道也不晚。”林仲秋把分好的药塞给他,“明天带您妈去医院做个全面检查,我已经约好了号。再忙,也得看看生你养你的人不是?”
男人抱着药盒,突然蹲在地上哭了。李奶奶抹着眼泪,拉着林仲秋的手说:“苏医生,你真是菩萨心肠。”
林仲秋笑了笑,指着窗外晒太阳的老人们:“他们不是负担,是咱们的宝贝。您看,王大爷年轻时候是工程师,李爷爷会写毛笔字,他们肚子里的故事,比药值钱多了。”
夕阳透过窗户照进来,老人们的笑声混着血压仪的“滴滴”声,像一首温暖的歌。
林仲秋知道,改变老人的命运,不光要治他们的病,还要让他们觉得——活着,本身就是件值得的事。
仁心医院成了全国医学院的实习基地,每天都有穿着白大褂的学生来参观。
林仲秋看着这些年轻人,总想起当初那个被逼到跳楼的原主,决定给他们开一门“特殊课程”。
第一堂课,她没带学生去手术室,而是去了菜市场。“今天的任务,”林仲秋指着卖菜的张大妈,“算出她一个月的收入,再看看她能负担多少医药费。”
学生们面面相觑。有个男生小声说:“苏老师,我们是来学做手术的,不是来买菜的。”
“不会算这笔账,做再漂亮的手术也没用。”林仲秋拿起一把青菜,“张大妈一天赚50块,一个月1500。她要是得个心梗,搭桥手术要5万,是她33个月的收入。你说,她能看得起病吗?”
学生们沉默了。
林仲秋又带他们去了贫民窟,看那些因为没钱放弃治疗的患者;去了医疗器械厂,看成本100块的支架怎么卖到块。最后一站是墓地,那里埋着好几个因为过度医疗倾家荡产的患者。
“你们学医,是为了什么?”林仲秋站在墓碑前,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是为了穿上白大褂的体面,还是为了让张大妈这样的人,也敢走进医院?”
有个女生哭了:“苏老师,我以前觉得只要技术好就行,现在才知道……”
“现在知道也不晚。”林仲秋递给她一张纸巾,“记住,手术刀划开的不光是皮肉,还有患者的生活。每开一刀,都要想想,这刀下去,他们的日子还能不能过。”
这门课在医学院引起了轩然大波。有教授批评林仲秋“不务正业”,“教学生怎么省钱,不如教他们怎么做好手术”。
“手术做得再好,患者看不起,有什么用?”林仲秋在教研会上反驳,“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开刀的机器,是有温度的医生。”
她拿出学生们的作业——有个男生设计了“贫困患者手术分期付费方案”,还有个女生编了“医保报销顺口溜”,都被社区服务站采用了。
“这才是医学该有的样子。”林仲秋看着这些作业,眼里闪着光,“不止要治病,还要治‘看病难’这个病。”
她的“叛逆”课堂越来越火,甚至吸引了国外的医学院来取经。
有个美国学生上完课,在论文里写道:“苏医生教会我们,最好的治疗方案,是患者能负担得起的方案。”
这天,林仲秋收到一封来自某医学院的信,是骆王钰医生的学生写的:“苏老师,您的课让我们想起了骆老师——他以前总说,医生要低头看患者,抬头看体制。我们会像您一样,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林仲秋把信贴在教室的墙上,旁边是她写的一行字:“医学的进步,不止在手术室里,更在菜市场的账本上,在贫民窟的药盒里,在每个普通人的日子里。”
下课铃响了,学生们涌出去,有人去社区义诊,有人去帮患者算医保账,还有人蹲在菜市场,跟张大妈讨教“怎么用最便宜的菜做出营养餐”。
林仲秋看着他们的背影,突然觉得,原主未完成的心愿,正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慢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