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国成了基金的“故事保管员”,每天坐在电脑前,把孩子们的经历整理成文字,他的手指因为常年修东西有些变形,却敲得格外认真。
有天林仲秋路过,看见他在给一篇故事结尾:“每个孩子都该被温柔以待,就像当年有人对我女儿那样。”
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基金办公室的墙上,那里挂着一张巨大的世界地图,每个有童安环的地方,都贴着一朵粉笔花贴纸,密密麻麻,像一片盛开的花海。
林仲秋站在法院门口,看着一群背着书包的孩子排着队往里走。
他们是微光学院的学生,今天要作为“特别证人”出庭——不是为了指证谁,而是用童声告诉法官:“被打的时候,我们真的很疼。”
“别紧张。”林仲秋蹲下来帮妞妞理了理校服领子,她手里攥着个微型童安环,是4.0版本的试验品,能实时监测心率,“等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一样。”
妞妞点点头,小脸上却还是有点发白:“秋姐,法官爷爷会不会觉得我在撒谎?”
“不会。”林仲秋指了指她胸口的童安环,“这上面有你上次被表哥推搡时的心率记录,180次\/分钟,比跑八百米还快,这就是证据。”
法庭里,李某的辩护律师还在狡辩:“孩子们的证词不可信,他们分不清想象和现实。”
这时,书记员播放了妞妞的录音,是童安环自动触发的紧急录音——当时她表哥抢她的童安环,她哭喊着:“别碰它!这是我的保护神!”声音里的恐惧清晰可闻。
“反对!”律师跳起来,“这是非法录音!”
林仲秋作为技术证人站起来,调出童安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这款设备的录音功能仅在检测到用户心率骤升、伴随肢体冲突时启动,属于紧急避险记录,符合《刑事诉讼法》第52条关于‘紧急情况下可采集证据’的规定。”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旁听席,“而且,孩子的恐惧不会撒谎,就像他们画的画不会撒谎——”
大屏幕上展示出孩子们的画作:有的画着黑色的大手抓着白色的小胳膊,有的画着童安环发出红光,有的直接画了个哭泣的太阳,旁边写着“爸爸喝酒后,太阳就哭了”。这些画是“粉笔花计划”的成果,林仲秋让受助儿童用画画表达创伤,没想到成了最有力的证据。
法官看着这些画,沉默了很久,最后敲下法槌:“本庭认为,童安环记录及儿童证词有效。”
李某的脸瞬间惨白,而旁听席上,几个曾质疑“孩子证词不靠谱”的家长低下了头——他们中,有人总说“小孩子家家懂什么”,却没看见孩子夜里抱着童安环发抖。
庭审结束后,妞妞拉着林仲秋的手,指着窗外:“秋姐你看,天上的云像不像粉笔花?”林仲秋抬头,果然像极了,那些曾经苍白脆弱的花,此刻在阳光下舒展着,仿佛在说:我们长大了,我们不怕了。
“秋姐,隔壁班的小雨被她后妈锁在阳台了!”五年级的小宇冲进办公室,手里举着童安环,屏幕上显示着小雨的定位,旁边跳出一行字:“我怕,阳台好冷。”
林仲秋立刻启动“互助网”紧急模式——这是她新开发的功能,孩子们可以通过童安环发送求助信号,附近3公里内的“小卫士”(经过培训的学生)会收到提示。不到五分钟,住在小雨家隔壁的六年级学生就发来消息:“我看到阳台有影子在动,已经让我妈妈报警了!”
这个功能源于一次意外。
有个偏远山区的孩子用童安环求救,但距离最近的志愿者要两小时才能到,林仲秋当时急得团团转,最后是当地放牛的孩子帮忙报的警。“孩子们比我们更懂他们的世界。”她当时就拍板,“要让他们成为彼此的守护者。”
互助网上线一个月,就完成了23次紧急救助。
有帮同学摆脱校园霸凌的,有提醒家长孩子发烧的,甚至有个孩子通过童安环的环境监测功能,发现家里煤气泄漏,及时通知了大人。
“这比我们跑断腿有用多了。”老周看着后台数据,感慨道,“你这招叫‘发动群众斗群众’啊,不过用得好!”
林仲秋笑了:“这叫‘儿童参与式保护’,联合国都在推广呢。”
她正在给孩子们设计“小卫士勋章”,用回收的童安环零件做的,上面刻着“我保护了朋友”。
这天,技术组的小张又抱怨:“秋姐,又有人破解童安环的定位系统,想偷看孩子的行踪!”林仲秋头也没抬:“启动‘幽灵模式’。”
所谓“幽灵模式”,是她借鉴了第一世界的反追踪技术——当检测到非授权设备连接时,童安环会自动生成三个虚假定位,让偷窥者晕头转向。
“再给家长端加个‘信任圈’功能。”她补充道,“只有在圈里的人才能看定位,想加新成员?得让孩子输入密码才行。”
小张啧啧称奇:“你这脑子咋长的?比黑客还精。”林仲秋挑眉:“因为我知道,保护孩子的隐私,和保护他们的安全一样重要。”
“知道这是什么吗?”林仲秋举起一个特制的童安环,递给看守所里的李某,“戴在手上,能模拟孩子被打的疼痛感。”
李某半信半疑地戴上,林仲秋按下遥控器,童安环立刻发出微弱的电流,虽然不疼,却有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像被人掐住了脖子。
“这是根据李小花的心率数据模拟的,她被打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林仲秋的声音很轻,却像锤子敲在李某心上。
这是“粉笔花计划”的又一尝试——让施暴者通过技术手段体验受害者的感受。
林仲秋和心理学专家合作,将童安环与生物反馈系统连接,能模拟恐惧时的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甚至手心出汗的触感。
“我没有……”李某还想狡辩,童安环突然加大了电流,他猛地吸气,像溺水一样挣扎,“停!停下!”
“李小花求你停的时候,你停了吗?”林仲秋关掉设备,“她的童安环记录显示,你掐她脖子的时间,比刚才长三倍。”
李某瘫坐在地上,冷汗湿透了囚服。旁边的张某(另一个家暴犯)看得脸色发白,主动举手:“我……我也想试试,也许我真的……做错了。”
林仲秋点头,给张某戴上童安环。当模拟到他儿子被打时的生理反应时,这个壮汉突然哭了:“我不知道他那么害怕……我以为男孩子打几下没事……”
这个项目后来被推广到全国20个看守所,数据显示,参与过体验的犯人,出狱后再犯率下降了62%。
有个出狱的父亲给林仲秋写信:“戴上那个环,我才知道孩子躲在门后的心跳声有多响,现在我每次想发脾气,就会想起那种窒息感。”
林仲秋把信贴在办公室的墙上,旁边是妞妞画的粉笔花,花蕊里写着:“原谅不是忘记,是不再伤害。”
“你们的童安环,凭什么成为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会议上,美国代表抱着胳膊,语气带着质疑,“我们有更先进的监控技术。”
林仲秋微微一笑,调出一组数据:“贵国的监控设备覆盖率是我们的五倍,但儿童失踪找回率比我们低17%,因为你们的技术总想着‘监视’,而我们的童安环,核心是‘赋能’。”
她展示了童安环的“一键呼救”功能,不仅能报警,还能自动发送孩子的医疗信息、过敏史;“互助网”功能让当地社区快速响应;甚至有个“故事模式”,孩子可以录下想说的话,万一发生意外,能留下最后的信息——这个功能拯救过一个被拐卖的孩子,她录下的车牌号帮警方快速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