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涟漪渐成浪
“烛龙”成功的消息,被严格控制在dSm最高核心层及参与研发的极少数人之中。但一项足以改变文明进程的技术,其影响是无法被完全封锁的,它总会通过种种间接的渠道,如同水银泻地般渗透出去,在特定的圈层内引发敏锐的感应。
首先察觉到变化的是全球顶尖的精密制造与特殊材料供应商。他们接到了来自dSm及其深度关联企业前所未有的、数量庞大且规格极高的订单,涉及的材料性能和加工精度要求,远远超出了当前主流能源、航空航天乃至尖端军工领域的需求。这些订单如同一个个拼图碎片,在顶级的行业分析师眼中,逐渐拼凑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可能性——dSm在小型化能源装置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紧接着,与dSm展开“模块化能源系统”初步谈判的三家战略合作伙伴(尽管谈判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其内部评估团队不约而同地调高了对dSm技术成熟度的预期,并开始激进地调整自身未来的能源战略布局。这种战略转向的迹象,无法完全掩盖,很快便被嗅觉灵敏的竞争对手和金融市场上的巨鳄所捕捉。
于是,在“烛龙”测试成功后的短短一周内,一场无声的地震开始在更高的维度上酝酿。
王漫妮向林凡汇报,资本市场的能源板块出现了新的、结构性的异动。不再是之前那种因“创世纪”发布而导致的传统能源恐慌性抛售,而是大量聪明资金开始悄然流向与智能电网、超导传输、高能储能、以及与dSm存在潜在合作可能的高科技公司。这是一种更具前瞻性的布局,意味着资本已经开始为“后聚变时代”的能源生态链下注。
“他们似乎……预感到了什么。”王漫妮在视频通讯中,语气带着一丝不可思议,“有几家对冲基金甚至开始询问我们是否有分拆小型化能源业务上市的计划。”
林凡对此并不意外。资本的鼻子总是最灵的,尤其是当猎物足够巨大的时候。
更值得关注的是来自政治层面的反应。安迪提交的情报分析显示,某大国的高级智库发布了一份内部风险评估报告(部分内容被“暗影”截获),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分布式聚变能源”(dFE)的概念,并评估其对国家能源安全、电网结构乃至军事部署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报告忧心忡忡地指出,如果dSm在此领域取得领先并实现大规模应用,将从根本上重塑全球地缘政治实力对比。
“这份报告正在小范围内引发激烈辩论,”安迪说,“支持接触合作与主张技术遏制的声音势均力敌。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已经开始将我们的小型化技术视为一个独立的、甚至比大型示范堆更具战略威胁的变量。”
林凡看着报告摘要,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小型化技术触及的,不仅仅是能源本身,更是国家安全的根基和战略威慑的平衡。这必然会引起更深刻、更复杂的反应。
“启动‘烛龙’应用的第一个示范项目,”林凡做出决策,“选址就在本市边缘的那个老工业区改造项目,以dSm基金会和市政府合作的名义,建立一个完全由‘烛龙’单元供能的‘零碳智慧微电网’示范区。我们要让影响落地,让所有人看到实实在在的应用。”
他要将无形的猜测,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掌握定义权和话语权。
“另外,”林凡补充道,“对我们那三家谈判伙伴,可以适当透露‘烛龙’的部分非核心应用参数和预期的商业化时间表。我们需要坚定的盟友,也需要让潜在的对手看清差距。”
“明白。”安迪和王漫妮同时领命。
指令下达,dSm再次行动起来。老工业区的改造项目原本就在规划中,此刻被注入了全新的灵魂和近乎无限的能源动力。与三家战略伙伴的谈判也骤然加速,对方在得到模糊却足够诱人的技术前景暗示后,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合作诚意。
“烛龙”尚未正式现身,但其引发的涟漪,已经逐渐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浪潮,开始冲刷旧世界能源秩序的堤坝。
林凡站在dSm总部的顶层,俯瞰着脚下这片即将率先被“细胞级太阳”点亮土地。他知道,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他不仅要拥有光,还要让这光芒,按照他的意志,照亮他想要的未来。
(第一百一十五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