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从大厅的公告栏前走过,张伟嘴唇微动,终究没有发出声音。林辰只是略一点头,脚步未停,径直推开了侧门。玻璃门在身后合拢,倒映出他笔直的背影,像一道裁开纷扰的刀锋。
当晚七点四十三分,市博物馆东侧入口的感应门滑开。林辰穿过安检通道,未在前台停留,直接右转进入常设展厅通道。他的手机屏幕亮着,地图界面停留在“清代河东商贸特展”的导览图上,定位光点缓慢移动。展厅内灯光偏冷,地面是灰白相间的防滑砖,脚步声被吸音墙板压得很轻。
他沿着展线缓步前行,目光扫过陈列柜中的铜钱、账册复制品、商号印章。行至第三展区“物流与税赋”时,脚步微顿。展柜编号c-07,内部灯光较暗,陈列着一块残缺的青白玉圭,长约十七厘米,表面有明显断裂痕与风化斑。展签打印体标注:“无名玉圭(残),出土于青州市河东区老城南街地基层,年代暂定乾隆中期,用途不明。”
林辰俯身,从西装内袋取出手机,调至手电模式,将光束斜照入玻璃。玉圭底部刻有一行极细铭文,因氧化严重,肉眼难以辨识。他眯眼凝视,瞳孔微缩,逐笔对照记忆中的字迹——那是他亲手写过无数遍的笔法。
“臣和珅,叩请圣安。”
早年奏折中,“和”字起笔左顿右挑,第二横略短,末笔收锋带钩。眼前这枚刻痕,无论角度、力度、转折弧度,都与他当年在奏折房所用笔意完全一致。不是模仿,是原迹。
他直起身,不动声色地环顾四周。十米外,一名保安正低头查看登记簿,另一名在通道尽头踱步。林辰退后两步,靠墙站立,假装查看导览图,实则闭目默记铭文结构。过目不忘的能力让他在三秒内完成笔画拆解,确认无误。
展签上的“老城南街地基层”再次刺入脑海。那是青云制造项目一期工程的施工范围,地下管网改造时曾挖出清代地基层,文物部门仅作例行记录,未作深入勘探。当时林辰查阅过出土简报,提及“零星陶片、瓦当”,未列玉器。这件玉圭,不在原始档案中。
他掏出随身携带的黑色硬皮笔记本,翻至空白页,用铅笔快速勾勒玉圭轮廓,标注断裂位置与铭文走向。又写下三行关键词:
“笔迹吻合——和珅亲刻”
“出土地点——项目核心区”
“未登记——人为遗漏?”
合上本子,他缓步离开展厅,未在出口处停留。博物馆外,江风穿街而过,吹动他衣角。他没有走向停车场,而是沿江堤步行七百余米,至一处无人的长椅坐下。江面灯光倒影破碎,随波晃动。
打开笔记本,他在刚才那页下方补写一行小字:“闭环始于留痕。人亡政息,物犹在。”
停顿两秒,又添一句:“若此物为信标,则必有对应之藏。”
他想起三个月前,一名匿名寄来的族谱残页,其中一页墨迹模糊,仅存“青州支脉,隐业于南坊”八字。当时以为是恶作剧,如今与出土位置对照,南街即旧称“南坊”。时间、地点、物证,开始形成闭环。
但问题随之而来:若上报发现,区文化局必然介入,启动正式调查程序。届时,文物归属、挖掘权限、信息流向都将受控于上级部门。线索一旦公开,不仅可能打草惊蛇,更会暴露他与和珅的潜在关联。而私自调查,违反《文物保护法》,一旦被查,足以成为政治对手的突破口。
他合上笔记本,指尖在封皮上轻轻敲击三下。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源自前世在军机处批阅奏章时的节奏。
林辰深知,私自调查虽有风险,但若能查明真相,对自己而言意义重大。而且以公务之名进行调查,既能在程序上合规,又能为自己的行动提供一定的掩护。权衡再三,他决定采取这一方案。
以公务之名,行私查之实。
青云项目仍在推进二期地下工程,涉及文物协调本就在其职责范围内。他可向区文化局正式申请调阅南街地块所有出土文物的原始记录与影像资料,理由是“评估施工对地下遗存的影响”。程序合规,动机正当,无人可指摘。
他起身,将笔记本收回内袋,走向停车区。车钥匙插入锁孔时,手机震动。一条政务短信弹出:“区文化局将于明日九点召开‘旧城改造文物保护协调会’,请相关项目负责人准时参会。”
林辰盯着屏幕两秒,嘴角微不可察地扬起。机会,自己送上门了。
次日八点五十分,区文化局三楼会议室。林辰坐在后排,手中文件夹封面印着“青云制造项目二期地下施工方案”。会议由文物科科长主持,通报近期出土情况。ppt翻至第一页,一张模糊的现场照片出现:泥坑中半埋着几片瓦当,旁边立着标尺。
“南街地块共出土文物三十七件,均为日常器物,无重要发现。”科长说道,“已全部移交市博物馆,建档编号完毕。”
林辰举手:“请问,是否有玉器类出土记录?特别是带有铭文的残件?”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科长翻了翻材料:“没有相关记录。你是从哪听说的?”
“昨晚参观市博物馆,见到一件标注为‘无名玉圭’的展品,出土地点正是南街。想确认是否属于本次出土序列。”
科长皱眉:“那件玉圭……来源较特殊。并非正式考古发掘所得,而是施工队在清理地基时偶然发现,未及时上报,由现场监理私下送交馆方。馆方接收后作了临时归档,尚未录入全区文物数据库。”
“监理姓名?”林辰问。
“这个……涉及内部管理问题,不便透露。”
“我理解。”林辰点头,“但该玉圭底部刻有疑似人名铭文,若涉及历史人物,可能具备研究价值。我建议将其纳入项目文物风险评估清单,避免后续施工中遗漏重要遗存。”
科长略一迟疑:“可以考虑。会后我会与馆方沟通。”
“为便于评估,”林辰递上一份打印件,“这是我整理的《项目区地下文物风险排查建议》,其中第三条明确提出,对非正规渠道出土文物应追本溯源,确保信息完整。”
科长接过,扫了一眼标题,点头示意记录。
散会后,林辰未立即离开。他在走廊尽头停下,从公文包中取出手机,打开备忘录,输入一行新指令:
“联系市博物馆资料室,申请调阅c-07号玉圭的原始交接单、影像记录及监理人员信息——以项目协调名义,走正式流程。”
他按下发送键,抬头看向窗外。阳光斜照进楼道,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笔尖在纸上划过最后一道痕迹,他合上本子,起身离去。
车钥匙在掌心压出一道浅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