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寒风卷着尘土,在村口的土路上扬起细沙。苏青站在自家院门口,手里攥着刚打印好的手工制品价目表,心里有些忐忑——昨天县城的“惠民百货”派人来电话,说想看看她的手工样品,要是质量过关,就签长期供货协议。可对方在电话里听说她是“村里的妇女”时,语气里明显带着迟疑,让她心里没了底。
“苏青,别担心,咱们的手工品都是一针一线做的,比城里那些机器做的结实多了!”刘嫂拎着一兜刚做好的鞋垫走过来,身后跟着陈姐和张婶。自从上次展销会后,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不管谁家有事,都会主动过来帮忙。这次听说有县城的商贩要来,几人一早就赶过来,想帮苏青撑撑场面。
陈姐也跟着点头,手里抱着几个新做的兔子布偶:“你看我这布偶,棉花塞得匀,针脚也密,孩子怎么抱都不会变形。上次展销会买过的人都说好,商贩肯定能看中。”
张婶则把绣好的帕子铺在院子里的石桌上,水红色的腊梅、天蓝色的荷花,每一朵花的花瓣都层次分明:“我这绣帕子用的是最好的丝线,洗了三次都没掉色。苏青,咱们的手艺不怕看,你别紧张。”
苏青看着身边热情的邻居,心里的忐忑渐渐消散。她刚把手工制品分类摆好,就看见一辆银灰色的面包车停在村口,下来两个穿着西装的男人,手里拿着公文包,正是“惠民百货”的商贩——为首的是采购部经理老杨,身后跟着助理小张。
“你就是苏青?”老杨上下打量着苏青,目光落在她沾着线头的棉袄上,眉头微微皱了一下,“我们经理说你这儿有手工制品,我还以为是个正规的作坊,没想到是在村里……”
他的话没说完,语气里的轻视却显而易见。小张也跟着四处张望,看到院子里简陋的长桌和妇女们手里的针线,嘴角露出一丝不以为然的笑:“杨经理,农村妇女做的东西,质量能过关吗?咱们百货店卖的都是品牌货,要是出了问题,影响不好。”
苏青心里一紧,刚想开口解释,刘嫂却抢先一步走过去,拿起石桌上的鞋垫递到老杨面前:“这位老板,您可别这么说!我们虽然是农村妇女,但做手工比谁都认真。您看这鞋垫,里子是新弹的棉絮,外面是细棉布,针脚密得能数清,我自己做的鞋垫,我家老周穿了半年都没变形!”
老杨接过鞋垫,随意翻了翻,又放在手里掂了掂,语气敷衍:“鞋垫看着还行,但我们要的是布偶、绣帕这些摆件,讲究的是精致。农村手工……怕是不够细致吧?”
“怎么不够细致!”陈姐赶紧把怀里的布偶递过去,指着布偶脸上的腮红,“您看这布偶,眼睛是用黑色纽扣缝的,腮红是苏青用颜料一点点画的,肚子里还缝了响铃,孩子一捏就响。上次展销会,县城的童装店老板一下子订了五十个,说比城里工厂做的还软和!”
老杨接过布偶,捏了捏肚子,果然听到“沙沙”的响声。他又翻来覆去看了看针脚,发现布偶的边缘都用了锁边法,没有一丝线头,心里的轻视少了几分,却还是没松口:“布偶看着还行,但绣帕这种东西,讲究的是绣工。你们……能绣出精细的图案吗?”
张婶连忙拿起一条绣着腊梅的帕子,递到老杨面前:“老板,您看这条帕子!腊梅的花瓣我绣了三层,花蕊用的是金线,连花萼上的绒毛都绣出来了。上次有位县城的阿姨买了十条,说要送给外地的朋友,还说这是‘乡村手作的心意’!”
老杨接过帕子,放在阳光下仔细看。果然,腊梅的花瓣层次分明,金线绣的花蕊闪着微光,连花萼上的绒毛都看得清清楚楚,绣工比他在城里工艺品店看到的还要精细。他心里的疑虑渐渐消散,却还是有些犹豫——毕竟是和农村妇女合作,要是后续供货不稳定,或者质量出了问题,他不好向经理交代。
“杨经理,我知道您担心什么。”苏青看出了他的顾虑,上前一步说,“我们虽然在村里,但成立了‘妇女互助小组’,有二十多个姐妹一起做手工。每次做货前,我们都会统一选材料、定标准,做好后还要互相检查,保证每一件都合格。您要是不信,可以看看我们之前的订单记录,从来没有客户说质量不好。”
说着,苏青拿出之前的订单账本,递给老杨。账本上记得清清楚楚,什么时候接的订单、做了多少件、客户反馈怎么样,连县城童装店老板的联系方式都写在上面。
老杨翻着账本,又看了看身边围着的妇女们——刘嫂手里还拿着没做完的鞋垫,针脚依旧细密;陈姐正轻轻拂去布偶上的浮尘,动作里满是珍视;张婶则把绣帕子叠得整整齐齐,像是在呵护什么宝贝。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轻视有多可笑——这些农村妇女虽然没在“正规作坊”做过工,却用最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件手工品,这份心意,比任何“正规”的标签都珍贵。
“苏青,对不起,之前是我态度不好。”老杨放下账本,语气诚恳了许多,“你们的手工品确实做得好,比我在城里看到的很多手工品都精细。我这次来,本来是想先看看样品,现在看来,完全不用犹豫了。”
他转头对小张说:“把供货协议拿出来,咱们现在就签!”
小张赶紧从公文包里拿出协议,递给苏青。苏青接过协议,仔细看了看——协议上写着,每月供应布偶100个、绣帕50条、鞋垫200双,价格比之前的批发商还高了一成。她心里一阵激动,转头看了看身边的邻居们,眼里满是感激。
“杨经理,谢谢您信任我们。”苏青拿起笔,在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我们保证,每次供货都会按时按质,绝不会让您失望。”
老杨也签了字,把协议递给苏青一份:“我相信你们。以后要是有新的手工品,也可以给我们百货店送样品,我们很乐意和你们长期合作。”
送走老杨和小张后,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刘嫂激动地拉着苏青的手:“苏青,咱们成功了!以后咱们的手工品就能进县城的百货店了,再也不用愁销路了!”
陈姐也笑着说:“刚才杨经理那态度,我还以为要黄了呢,幸好咱们一起跟他说,拿出样品给他看,不然他肯定还在怀疑咱们。”
张婶则拿着协议,仔细看了又看,笑着说:“这协议一签,咱们互助小组的姐妹就能更安心做手工了。以后咱们要做更多更好的手工品,让县城里的人都知道,咱们农村妇女的手艺一点都不差!”
苏青看着身边欢呼的邻居们,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这次能签下协议,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要是没有刘嫂拿出鞋垫证明质量,没有陈姐和张婶展示布偶和绣帕,没有大家一起帮她说话,老杨说不定真的会因为“农村妇女”的标签而放弃合作。
初冬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院子里的手工制品上,给布偶的绒毛镀上了一层金边,让绣帕上的花朵显得更加鲜艳。苏青拿起一个兔子布偶,轻轻捏了捏肚子,“沙沙”的响声在院子里回荡,像是在为这份来之不易的信任喝彩。
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会有更多的商贩认识她们,会有更多的人喜欢她们的手工品。而她们,会继续用最认真的态度,做最好的手工品,让“农村妇女”这个标签,不再是被轻视的理由,而是被信任的象征——因为她们的手里,不仅有针线,还有心意;她们的心里,不仅有对生活的热爱,还有对彼此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