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医院行政楼的走廊里,林晓手里攥着国家卫健委公示的 “基层医疗 AI 标准草案”,耳边却传来同事焦急的声音:“林医生,你快去看网上!好多人质疑我们,说一个县医院制定不了全国标准,还说康医参与了,标准肯定偏向巨头!”
林晓立刻打开手机,医疗板块的热搜里,# 县医院制定全国 AI 标准靠谱吗 #的话题正不断发酵。有医疗博主发文:“康医科技之前垄断基层数据,现在参与标准制定,很难不怀疑标准会为其铺路,基层医院怕是还会被卡脖子。” 下面的评论里,不少网友附和:“肯定有水分,县医院的技术能比得过上市公司?”
联盟内部的微信群也炸开了锅,有县医院院长担忧:“要是标准不被认可,我们之前收集的 1200 份多民族病例、熬夜做的地域适配方案,不就白费了?”
林晓看着满屏的质疑,却异常平静。她在群里发了条消息:“大家别慌,我们有病例、有数据、有患者的认可,这些就是最好的反驳证据。今晚开个会,我们办一场‘AI 标准听证会’,邀请患者代表直播发声,让大家看看我们的标准到底为谁服务。”
当天晚上,林晓团队就开始联系患者代表 —— 王大爷、彝族儿童阿普的家长、藏族老人卓玛,还有之前被 AI 误诊后又确诊的患者,一共 30 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诊断报告、复查记录,愿意站出来说话。
听证会定在三天后,在知乎平台直播。开场前,在线人数就突破了 30 万,弹幕里依旧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又是作秀吧?患者肯定被收买了。”“康医的人没到场,是不是怕被问住?”
林晓没理会弹幕,笑着请出第一位患者代表 —— 王大爷。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里拿着厚厚的诊断报告,对着镜头说:“我去年查出胃癌,要是没有县医院的 AI,我这病就耽误了!之前康医的系统把我的黑便判成普通肠炎,林医生他们的 AI 加了中医特征,才准确认出来。这标准是帮我们患者的,不是帮资本的!”
接着,彝族家长阿依抱着阿普,展示孩子的复查记录:“之前阿普被误判成风湿,现在 AI 懂我们彝族娃吃荞麦、住高寒山区的习惯,一看就知道是营养不均衡。这标准要是推广到全国,更多彝族娃能少遭罪,不用再跑几百里路去市里看病!”
藏族老人卓玛则通过双语翻译,讲述了 AI 双语交互帮她看病的经历:“我只会说藏语,以前看医生要等翻译,现在 AI 能听懂我的话,几分钟就出结果,太方便了。这标准好,是为我们老百姓好!”
直播过程中,林晓还现场展示了 1200 份多民族病例的汇总报告、AI 地域适配的测试数据,甚至邀请在线网友提问,一一解答 “标准如何避免巨头干预”“如何保证基层适配” 等问题。
两个小时的直播结束时,在线人数突破 80 万,弹幕彻底反转:“原来标准这么接地气,是真的为基层患者考虑!”“之前错怪了县医院,这样的团队制定的标准才靠谱!”“抵制资本干预,支持患者认可的标准!”
听证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国家卫健委就给林晓团队发来正式通知:“基于基层案例的真实性、患者反馈的积极度,决定将县医院团队的‘地域适配’‘多民族交互’方案,作为全国基层医疗 AI 标准的核心内容;康医科技仅参与技术细节补充,不干预标准核心方向,且需接受联盟和卫健委的双重监督。”
拿着通知,林晓第一时间去了县医院的老院长纪念碑前。纪念碑坐落在医院花园里,上面刻着老院长的名言:“医之为道,在于利民;技之为用,在于普惠。” 林晓轻轻抚摸着碑文,轻声说:“老院长,您当年想让 AI 服务所有基层患者,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个地域,现在我们离这个目标又近了一步。您放心,我们会把标准落地好,不让您的心血白费。”
身后传来脚步声,林晓回头,看到王浩手里捧着一个档案袋。“这些是老院长的 100 份病历,我从康医总部找回来了。” 王浩把档案袋递给林晓,语气里满是愧疚与坚定,“国家卫健委说,这些病历会作为‘标准案例’,收录进全国基层医疗 AI 教材,提醒所有人,AI 的核心是为患者服务,不是为资本服务。”
林晓接过档案袋,指尖触到泛黄的纸页,仿佛感受到了老院长当年记录病历时的温度。她抬头望向天空,阳光正好,微风拂过花园里的树叶,沙沙作响,像是老院长的回应。
“走吧,” 林晓对王浩说,“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要把标准推广到更多偏远地区,帮更多基层患者看好病。”
王浩点点头,两人并肩往办公室走去。林晓知道,标准落地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新的挑战,但只要守住 “患者优先” 的初心,只要有像王大爷、阿依这样的患者支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基层医疗 AI 的路,会越走越宽,老院长的愿景,终会在全国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