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象:? 山水蒙(艮上坎下)
卦辞: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含义:通达。不是我去求蒙昧的孩童,而是蒙昧的孩童来求我。初次占筮就告知他,反复占筮就是亵渎,亵渎就不再告知。利于守持正固。蒙卦上卦为艮,代表山、静止;下卦为坎,代表水、险陷。象征山下有险,前途受阻,处于蒙昧状态。它阐述了启蒙和教育的原则:教育者应持守中正,有教无类但也需守持原则;学习者应心怀诚敬,主动求教,否则教育便无法进行。
故事:启蒙者——舜与他的学生们
在尧帝治理天下的时代,有一位名叫舜的贤德青年,因其孝行和智慧闻名乡里。后来,他被尧帝选中,不仅继承帝位,更承担起教化万民的重任。他在历山下设立学塾,教导四方孩童的故事,正是蒙卦的生动体现。
第一章:初六 · 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译文:启发蒙昧,适宜树立规范来约束人,使人免于罪恶。如果急于前往,会有憾惜。
含义:启蒙之初,必须建立严格的规矩和纪律(利用刑人),如同使用刑具来约束行为,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摆脱将来可能犯罪而戴上真正桎梏的命运(用说桎梏)。此时不宜冒进(以往吝),应首先打好行为规范的基础。
初六故事:
春日的历山,雾气未散。
新辟的学塾院子里,十几个孩子挤在一起,眼神里混着好奇、警惕和未褪的野性。
他们中有猎户的儿子,手指粗糙,腰别短刀;有农人的孩子,脚上还沾着泥巴;甚至还有两个衣着稍显体面的,据说是附近小部落首领的子侄。
唯一相同的,是那股未被驯服的劲儿,像山林里刚捉来的小兽。
舜站在一块青石板上,目光温和却坚定。
他刚过而立之年,眉宇间已有一种让人信服的沉静。
“从今天起,这里是学塾。”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我是舜,你们的老师。”
下面响起一阵窸窣的议论。
“老师?教我们什么?”一个高个男孩抱臂问道,嘴角带着挑衅的笑。
“教识字,教算数,教礼乐,教做人。”舜说。
“打猎种地不用教,我们自己会!”另一个黑瘦孩子喊道,引起几声哄笑。
舜不急不恼:“那就学点不会的。”
他转身在黑木板上画下一个符号:“这是‘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支撑。”
课就这样开始了。
但野性难驯,岂是几个字能框住的?
第一天就出了事。
那个高个男孩叫羿,猎户之子,箭术了得,也最不服管束。
上课时他掏出一只羽箭,削尖了尾羽,哧啦哧啦地刮着木板。
舜看他一眼,他没停。
舜继续讲课,讲“仁”字——人旁一个二,二人同心,是为仁。
羿却嗤笑一声:“假惺惺。”
午后习字,舜发给每人一块沙板、一根木笔。
羿却不写,拎着木笔当剑使,戳前排孩子的后背。
那孩子回头瞪他,他反而笑得更欢。
舜走过去:“为何不写?”
“不会。”羿耸肩,“我是粗人,只会拉弓。”
“我教你。”舜伸手要握他的笔。
羿却猛地缩手,木笔“啪”地打在舜手背上,一道红痕顿起。
院子里瞬间安静。
所有孩子都盯着他们。
羿有点慌,却仍强撑着昂头:“……是你自己凑过来的。”
舜看着手背上的红痕,沉默片刻。
然后他抬头,目光扫过所有孩子:“都停下。”
他走到院子中央,声音沉静却不容置疑:“集合。”
孩子们磨蹭着围过来。
舜指着羿:“你,出来。”
羿梗着脖子站出来,一副“你能拿我怎样”的模样。
“伸手。”舜说。
羿愣住。
“伸手。”舜重复。
羿迟疑地伸出右手。
舜却摇头:“另一只。打人的那只。”
羿咬牙伸出左手。
舜从袖中取出一根戒尺——光滑的竹片,二尺长,一指宽。
“第一,不敬师长。”舜说,戒尺落下,啪一声轻响,打在羿掌心。
羿浑身一颤,脸涨得通红。
“第二,扰乱课堂。”
第二下落下,掌心泛起红痕。
羿的眼圈也红了。
“第三,知错不改。”
第三下,更重些。羿吸了口气,硬生生忍住没哭。
院子里鸦雀无声。孩子们吓得大气不敢出。
舜收起戒尺,看向众人:“这是学塾的规矩。以后违反者,依例受罚。”
他扶起羿的手,语气缓和了些:“疼吗?”
羿咬着唇点头。
“疼就记住。”舜说,“现在的疼,是为了你们将来不疼。”
他转向所有孩子:“若现在纵容你们,将来出了学塾,犯的错就不是戒尺能解决的了。那时等着你们的,可能是牢狱,是刑具,是性命之忧。”
他举起戒尺:“这是‘桎梏’,但它是木头的,为的是让你们将来远离真正的铁桎梏。”
孩子们似懂非懂,但眼里的野性收敛了些。
羿默默退回队伍,揉着发红的手心,第一次没有抬头。
傍晚放学时,舜叫住羿。
“恨我吗?”他问。
羿低头踢着石子:“……有点。”
“应该的。”舜递给他一包草药,“敷上,明天就好了。”
羿愣愣接过。
“你箭术很好?”舜忽然问。
羿眼睛一亮:“百步穿杨!”
“明天带弓来。”舜说,“我也有弓,比比。”
羿惊讶地看着他,终于点头:“……好。”
夜里,舜在油灯下刻竹简。
妻子娥皇轻声问:“第一天就用戒尺,是不是太急了些?”
舜摇头:“蒙昧初开,如嫩苗初长。不立规矩,就像不扎篱笆——迟早要被野畜啃光。”
他刻下第一条塾规:敬师长。
“现在的严厉,是最大的仁慈。”
第二天,羿果然带了弓来。
课后,舜真的和他比试射箭。
孩子们围观的惊呼声中,舜三箭皆中靶心。
羿也中靶心,但靶心上早已插着舜的箭。
“我输了。”羿心服口服。
“你输在心态。”舜收弓,“射箭要静心,学习也一样。戒尺不是羞辱,是让你静心的工具。”
羿若有所思。
然而考验才刚开始。
几天后,两个富家孩子偷带了一包蜜饯,课间分食,弄得满地黏腻。
舜罚他们清扫庭院三天。
又有个孩子连续逃课去掏鸟窝,舜让他面壁思过一整日。
怨气渐渐积累。
终于有一天,几个孩子聚在一起嘀咕:“这什么破学塾!比在家还累!”
“就是!天天规矩规矩,烦死了!”
“不如我们走吧?自己去山里玩!”
羿居然也在其中。他虽然佩服舜的箭术,但仍受不了约束。
“现在就走!”一个孩子怂恿,“反正还没走远!”
几个孩子悄悄溜向院门。
舜正在屋内备课,透过窗缝看得一清二楚。
娥皇急道:“不去拦着?”
舜摇头:“让他们去。”
孩子们一路跑进山林,像出笼的鸟儿。
他们爬树、追兔、在小溪里泼水,玩得不亦乐乎。
直到夕阳西下,才突然发现——迷路了。
山林漆黑,狼嚎隐约。
孩子们挤在一起,又冷又怕。
“都怪你!说什么出来玩!”
“现在怎么办?会不会有熊?”
正恐惧时,远处亮起火光。
舜举着火把走来,身后跟着几个举着火把的村民。
“玩够了吗?”舜问,脸上没有一丝责备。
孩子们哇地哭成一片。
回到学塾,舜端出热粥:“喝吧。”
孩子们狼吞虎咽。
等他们吃完,舜才开口:“知道为什么定规矩吗?”
孩子们低头。
“就像山林。”舜指指外面,“没有路规,随意乱走,就会迷路遇险。学塾的规矩,就是给你们划出一条安全的路。”
他摸摸一个孩子的头:“现在受点约束,是为了你们将来能自由走更远的路,而不是困在山里哭。”
羿突然站起来:“先生,我……我还能回来吗?”
“当然。”舜微笑,“戒尺还在等着呢。”
孩子们破涕为笑。
那夜之后,学塾的气氛悄悄变了。
孩子们依然调皮,但学会了在规矩范围内调皮。
羿甚至当了“纪律督察”,谁违纪他就瞪谁——虽然他自己偶尔也忍不住刮木板。
一个月后,学塾第一次考核。
舜在黑板上写下:“仁、义、礼、智、信”。
孩子们埋头沙板,写得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
羿交卷时,掌心还有淡淡的戒尺痕。
但他写的“人”字,一撇一捺,稳稳站立。
舜看着那些稚嫩的字迹,知道最初的“桎梏”已悄悄生根。
虽然未来漫长,但第一步,总算踏实了。
而院门外,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赶来。
他们听说:历山下有个先生,严厉却公平,能让孩子野性不改,却知进退。
舜站在青石板上,迎接新一轮蒙昧的目光。
他知道,启蒙之路刚启程。
戒尺在手,如执衡器,量的是现在,称的是未来。
本章小结:
舜以戒尺立规、以山林为喻的经历,生动诠释了“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的深刻涵义。启蒙之初,蒙昧未开,如野马无缰,必须先立规矩、定纪律,哪怕手段严厉,亦是为了让孩子避免将来犯下大错、遭受真正的刑罚。戒尺虽痛,却非惩罚,而是护佑;规矩虽严,却非束缚,而是指引。若急于求成、放任自流,只会如迷途于山林,陷入更大的危险。教育之始,重在奠基。唯有先立其规、正其行,方能使其将来行稳致远。
喜欢本书,给个好“书评”,符合平台推流规则,让更多人看到,福生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