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薇薪刚把周末的加班报表整理完,周凯就拿着一杯咖啡走过来,靠在她的工位旁,看似随意地问:“薇薪,周末打算怎么过?不会又宅在家里吧?”
她愣了一下,下意识地回答:“大学同学约我聚餐,好久没见了,打算跟她们聚聚。” 话刚说完,就看到周凯的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心里顿时泛起一阵莫名的紧张。
“同学聚餐啊?” 周凯慢悠悠地搅动着咖啡,语气带着 “关心”,“都是以前的同学吗?有没有新认识的朋友一起?别去太乱的地方,现在外面不安全,尤其是女孩子晚上出门,得多注意。”
一连串的问题让凌薇薪有些不适 —— 周末聚餐本是她的私人安排,可周凯的追问,却让她有种 “被审问” 的感觉。可她想起之前的 “犯错提醒”,想起竞业协议的违约金,还是耐着性子回答:“都是以前的室友,很熟的,我们就在学校附近的餐厅聚,不会去太远的地方。”
“那就好。” 周凯笑着点点头,转身走回办公室,临进门时又回头补充了一句,“结束后给我发个定位,我放心。咱们是上下级,也是‘职场伙伴’,关心你的安全是应该的。”
“职场伙伴” 四个字,像一道无形的枷锁,让凌薇薪无法拒绝。
周六晚上,凌薇薪和室友们坐在餐厅里,正聊得开心,手机突然震动起来 —— 是周凯的微信:“聚餐结束了吗?定位发我一下,确认你安全到家。”
室友们注意到她的表情变化,好奇地问:“怎么了?谁啊,这么晚还找你?”
“没…… 没什么,是主管,问我有没有安全到家。” 凌薇薪的声音有些不自然,她快速拍下餐厅地址发过去,然后把手机调成静音,勉强挤出笑容,继续跟室友聊天。可心里却始终惦记着周凯的消息,连聚餐的兴致都少了大半。
更让她无奈的是 “朋友圈风波”。周一早上,周凯把她叫进办公室,手里拿着手机,语气略带委屈:“薇薪,我昨天想看看你的朋友圈,了解下你的日常,结果发现你把我屏蔽了 —— 咱们是职场恋人,你连朋友圈都不让我看,是不是不信任我?还是有什么事瞒着我?”
凌薇薪心里咯噔一下 —— 她屏蔽周凯,是因为之前发过几条吐槽 “加班太累” 的动态,怕被他看到不高兴。可现在被当面戳穿,她只能慌忙解释:“不是的主管,我就是觉得朋友圈都是些私人琐事,怕打扰您…… 我现在就把您拉出来。”
“我不是要干涉你的私人生活,” 周凯打断她,语气变得温和,“就是想多了解你一点,毕竟咱们要长期合作,互相熟悉才能更好地配合工作。你要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也可以发在朋友圈,我看到了还能帮你分担。”
这番话让凌薇薪无法反驳。她拿出手机,当着周凯的面解除了屏蔽,还特意删除了之前吐槽加班的动态,只留下一些风景照和美食照 —— 那些 “安全” 的内容,不会让周凯产生任何 “不满”。
从那以后,周凯对她私人社交的 “关心” 越来越频繁。她周末跟朋友去看电影,周凯会问 “跟谁去的?电影好看吗?下次可以推荐给我”;她新认识了一位瑜伽课同学,周凯会追问 “对方是做什么的?靠谱吗?别随便跟陌生人来往”;甚至有次她妈妈给她寄了家乡特产,她发了条朋友圈,周凯都会评论 “阿姨的手艺真好,下次有机会可以尝尝吗”。
这些看似 “关心” 的追问,渐渐变成了凌薇薪的心理负担。她开始害怕跟朋友单独聚餐,怕被周凯追问细节;她不敢再认识新朋友,怕被周凯质疑 “不靠谱”;甚至连跟妈妈视频通话,都会下意识地避开 “工作辛苦” 的话题,怕被周凯知道后 “担心”。
有次室友约她周末去周边城市短途旅行,凌薇薪犹豫了很久,还是找借口拒绝了:“周末要帮主管整理文件,没时间去了。” 挂了电话,她看着手机里室友发来的 “太可惜了,还想跟你一起去看风景呢”,心里满是委屈,却又无可奈何 —— 她怕周凯知道后,又会追问 “跟谁去”“住哪里”,更怕他以 “工作需要” 为由不让她去。
渐渐地,她的社交圈越来越小,周末要么宅在家里,要么去公司加班,生活里只剩下 “工作” 和 “周凯允许的活动”。她打开微信通讯录,看着以前的朋友,却再也没勇气主动约她们见面;她翻着朋友圈,全是 “安全” 的动态,再也没有了真实的情绪表达。
晚上回家,凌薇薪靠在沙发上,看着空荡荡的房间,突然觉得很陌生 —— 她的私人生活,正在被周凯一点点入侵、掌控,而她却只能在 “理解” 和 “妥协” 中,一步步失去属于自己的社交自由。她不知道,这种 “被掌控的社交”,会让她越来越孤立,最终彻底依赖周凯,再也没有了逃离的可能。
第二天早上,周凯看到凌薇薪空着的周末安排,笑着说:“周末没安排的话,可以来公司帮我整理下客户资料,顺便我请你吃午饭 —— 就当是补偿你之前的加班了。”
凌薇薪看着周凯 “温和” 的笑容,点了点头:“好的主管,我周末过来。” 她知道,自己又一次妥协了 —— 在周凯的 “关心” 下,她已经习惯了放弃自己的私人安排,习惯了把 “工作” 和 “周凯的需求” 放在第一位,而那个曾经喜欢和朋友聚会、喜欢探索新生活的凌薇薪,正在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