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李世英略有些诧异的是,团结农场的这个国营饭店,服务员的态度居然没有想象中的恶劣,饭菜的味道也还行,只是大中午的,整个饭店一共就三桌加在一起共计七个客人。
吃过午饭,苏青就要结账,李世英拦住了她:“我已经付过了,怎么能让女孩子请客?走吧,走吧!”他张着双臂、握着拳头作驱赶状。
郭保生好奇地看了他一眼,没等他说话,苏青先替他问出了那个想问的问题:“你什么时候结的账啊?”
“刚去后面上厕所的时候啊!走吧!”
李世英肯定不可能叫两个姑娘结账的,这仅仅关乎一点,那就是男人的脸面。
赵安文托他弟弟送给俩姑娘的赔罪礼物,又被俩姑娘给李世英他们俩送了来,李世英觉得若不收下,像苏青这样的人难免多心,礼物收下就不适合再让姑娘家破费了。
他觉得以苏青这个上海人的性格,应该能够想得通。果然苏青犹豫了一下,便笑了起来:“那行吧,我也不跟你争了。”
苏青觉得,李世英对于她们带来的礼物,连最基本的退让都没有,说明是接受了,对方再主动结账请客,那就说明彼此的人情都还完了。
她觉得李世英不像是河南人,倒有几分上海本地人的那种精细算计,这里的算计不是贬义词。
正中午的时候,也是天最热的时候,李世英邀请俩人去他们那屋子歇一歇,等稍微凉快一些再回去,苏青直接拒绝了。
不管怎么说,两个未婚的年轻姑娘,贸然在两个同样年轻的盲流小伙子那里待得太久,实在有损名声。
“要不你们俩骑一匹马,我送你们回去?”李世英又建议。
苏青还是拒绝了,亮了亮草帽,她们俩是从酒厂那里走路过来的,反正就两里多的路,走走也就到了。
目送两个戴着草帽的姑娘沿着县道一侧的树林向东面的酒厂走去,郭保生摸了摸下巴:“李哥,你喜欢这个苏青么?说实话,她年纪有些大了,我觉得不合适!”
我踏马…李世英有一句脏话没说出口,敲了敲郭保生的肩膀:“走吧,继续干活,早点儿完工,咱们就回去歇着!”
俩人便说笑着朝克里木江家里走去,准备继续他们未完工的木工活儿。
宁远县的玉米一般是在八月底收获,算是整个西域最早收割的,主要是因为宁远县土地肥沃,所以多种植的是制种玉米。
李世英原本以为赶不上一大队的玉米收割了,但这天克里木江跟他们俩商量了一件事,请俩人帮忙去地里捡些玉米回来当作饲料,只干一天,克里木江愿意多给一块钱的工钱。
李世英本不想答应的,这么热的天去捡玉米,这不耽误事吗?但郭保生挺乐意的,对于他来说,只要一天赚的钱比正常工分多,他就愿意。
于是李世英只能答应,就当是枯燥的木工生活换个口味了。
原本李世英还觉得,我们一大队仓库里存了两年的玉米卖不掉,张全义都快愁死了,你们团结农场难道还缺玉米么?
到了现场才发现,团结农场场部的玉米种植面积比一大队还要少,都知道玉米不值钱,但种植面积是上面的干部们确认的,所以克里木江想从场部找人帮忙,都没人愿意帮忙。
因为正式的国营农场职工们都忙得要命,前面康拜因被拖拉机拉着收割,一群人就忙碌地装袋、运输,克里木江的父亲、母亲、老婆再加上李世英和郭保生五个人,就提着麻袋跟在康拜因后面。
郭保生再次目瞪口呆,一大队麦收的时候他就见过一次,收割机究竟漏掉了多少小麦,这一次玉米收割的情况也差不多。
他眼睁睁地看着一小块地、至少有几十上百株玉米被留在了原地,开拖拉机的农场职工觉得为了这一小块地专门拖着笨重的康拜因绕一趟太浪费,于是就丢在了那里。
几个人便钻了过去提着麻袋开始掰,郭保生一开始掰得很仔细,一棵都不肯浪费,然而看到李世英掰得飞快,小的玉米棒子摘都不摘,再一看,克里木江的老婆也是这么干的,于是他迅速有样学样。
一天的活儿干完,五个人掰了足足一马车,郭保生大致盘算了一下,就他目光所及的那一片玉米地,如果仔细清理一遍,至少还能再装个一两马车的。
“唉!”郭保生有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为一声叹息。
还是那句话,这不是故意浪费,而是人力不足、机器收割有遗漏,就今天所见,只有克里木江一家出了人去地里捡机器遗漏的玉米,根本没有第二家人出现。
甚至李世英他们干活的时候,还有农场职工发出了善意的嘲笑。
这一块钱赚得挺舒服的,中午是克里木江的老婆提前回家做的拉条子,也就是拌面,晚饭则是羊肉手抓饭,克里木江还请两人喝了啤酒,两餐饭后都有西瓜,单就饭食,比往常还要好一些的。
而且中午还休息了两个小时,避过了一天最热的时候,非常的人性化。
克里木江家里是养了鸡、喂了羊的,所以让李世英俩人帮忙捡本季玉米,为的是当作饲料。
接下来的日子依旧平淡,一套组合柜顺利做完,克里木江专门买了油漆,李世英用毛巾蒙着鼻子替他刷了一回,又赚了额外的一块钱。
这一套样式新颖的组合柜,克里木江依旧选用的是蓝色上漆,对此李世英不发表任何意见,他尊重甲方的审美和要求。
李世英把活儿干得漂亮,克里木江很满意,于是结算工钱也非常爽快,拿到钱李世英就按照与郭保生的约定分了出去。
想了一想,他还是决定去看望一下苏青和叶娟,跟两个姑娘道别一下。
于是收拾好了行囊、将小屋钥匙交还给克里木江,俩人骑上马,没有朝西回家,而是先向东面酒厂方向,慢悠悠地溜达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