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熙三年的初冬,寒风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沙尘,扑打着潼关巍峨却已残破的关墙。关内,饿殍与伤兵的呻吟不绝于耳;
关外,李自成百万大军联营数十里,旌旗蔽日,攻势一浪高过一浪。孙传庭的求援信,已从最初的急切,变成了字字泣血的绝笔。
北京,锦衣卫衙门内的气氛凝重如铁。陆铮知道,不能再等了。潼关若失,流寇便可长驱直入,直逼京畿,所有在江南、在北疆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必须增援,但这支援军,不能仅仅是去送死,它必须成为一块淬炼新军的磨刀石,一支能改变战局的力量。
“派谁去?派多少?”周遇吉眉头紧锁。京营十五万的目标尚未完成,新兵占了大半,真正称得上精锐的,还是那五万老兵为基础的核心。
“不能倾巢而出。”陆铮目光沉静,手指在地图上潼关的位置重重一点,“京畿乃根本,不容有失。此次增援,重在‘精’与‘验’。”
陆铮果断做出了决定,忠武军右都督曹文诏。此公乃宿将,勇猛善战,且对陆铮忠心不二,是统兵的最佳人选。
即刻抽调忠武军中最精锐的两万人。其中包括八千火器兵(装备改进鸟铳及部分新式火炮),五千长枪步兵,两千重甲步兵,以及五千骑兵(包含一千核心骑兵教导队)。这几乎是目前京营能拿出的全部机动精锐。
命忠武军右都督——曹文诏率两万精锐突破流寇重围,进入潼关,与孙传庭汇合,不惜一切代价,稳住潼关防线。
同时,在实战中检验新式战法、装备和军官的指挥能力。
“这是实战,也是练兵。”陆铮对曹文诏道,“要让将士们见血,要让军官们在生死间学会指挥。
记住,你的任务不是歼灭流寇,是守住潼关,拖住他们!”
十一月初,曹文诏率领两万忠武军精锐,誓师出征。没有盛大的仪式,只有冰冷的甲胄与沉默的行军队列。
他们携带了足以支撑数月作战的粮草和大量火药,顶着凛冽的北风,向西疾行。
沿途,他们并未骚扰地方,军纪严明。但那股肃杀之气,仍让所经州县的官员百姓为之侧目。
这是一支与以往任何明军都不同的队伍,装备精良,队列严整,沉默中蕴含着可怕的力量。
当曹文诏部历经艰难,冲破流寇数道封锁线,终于抵达潼关外围时,看到的是一片地狱般的景象。
关墙多处破损,墙下尸积如山,李自成的部队正如同潮水般,昼夜不停地发动猛攻。
没有休整,曹文诏立即下令,选择流寇围攻相对薄弱的一处侧翼,发起了雷霆般的突击。
初战——
忠武军并未像传统明军那样结阵硬冲。八千火器兵被分为数个轮射方阵,在长枪兵和重甲兵的掩护下,稳步推进至有效射程。
“第一排,放!”
“第二排,上前!”
“第三排,准备!”
军官的口令冷静而清晰。爆豆般的铳声连绵响起,白色的硝烟弥漫战场。冲来的流寇前锋如同撞上一堵无形的墙壁,成片倒下。
改进后的鸟铳射程和精度有所提升,虽然装填依旧缓慢,但轮射战术保证了火力的持续性。
流寇从未遭遇过如此密集而有序的火力打击,攻势为之一滞。
曹文诏抓住机会,命令骑兵从侧翼迂回,发起冲锋。一千核心骑兵教导队如同利刃,狠狠楔入混乱的敌阵,将其切割、驱散。
初战,忠武军以极小代价,成功撕开了一道口子,与关内派出的接应部队汇合,进入了潼关。
进入潼关,曹文诏见到了形容枯槁、却眼神依旧锐利的孙传庭。两位名将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一切尽在不言中。
忠武军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关内守军的士气。孙传庭的秦兵残部熟悉地形,坚韧顽强;忠武军装备精良,战术新颖。两者迅速融合。
曹文诏带来的工匠,立即着手修复破损最严重的城墙段落,并指导守军构建了更多的斜面炮位和铳眼,优化了火力配置。
当流寇再次发动人海攻势时,他们遭遇了更猛烈的打击。忠武军的火炮和鸟铳与秦兵的弓箭、滚木擂石形成了立体火力网。
尤其是一种被忠武军称为“一窝蜂”的火箭集射装置,虽然精度不高,但一次齐射覆盖范围极大,对密集冲锋的流寇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慑。
忠武军的军官们在实战中飞速成长。他们学会了如何根据战场形势调整火力配置,如何与友军协同,如何在残酷的拉锯战中维持部队的士气和纪律。
每一天,都有军官和士卒在血战中倒下,但活下来的人,眼神变得更加坚定,动作变得更加娴熟。
潼关守住了。虽然依旧摇摇欲坠,虽然每天仍有伤亡,但李自成试图一鼓作气拿下潼关的企图被彻底粉碎。
战事进入了更加残酷的消耗战阶段。
忠武军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两个月的高强度守城战,最初的两万精锐,阵亡、重伤减员超过三成,尤其是冲锋在前的重甲步兵和骑兵,损失尤大。
然而,这支军队的灵魂,却在血与火中得到了彻底的淬炼。他们证明了新式训练和装备的价值,证明了严格的纪律和充足的饷银所能激发的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他们像一根最坚硬的楔子,牢牢钉在了潼关,为整个帝国争取到了最宝贵的时间。
北京的回应
潼关的战报雪片般飞回北京。每一次伤亡数字,都让陆铮的心揪紧一分,但每一次“击退贼寇”、“防线稳固”的消息,又让他稍稍松了口气。
陆铮深知,这只是开始。他命令周遇吉,在京营加速训练新兵,补充损耗的装备,尤其是火器和战马。
同时,他更加严厉地督促江南的林汝元,确保钱粮物资不能有任何中断。
朝堂之上,再也无人敢质疑这支耗费巨资打造的忠武军的价值。潼关的血战,用最直接的方式,证明了陆铮强军路线的正确与必要。
寒冬笼罩着潼关,也笼罩着北京。陆铮知道,曹文诏和孙传庭在潼关的坚守,是在为帝国续命。
而他,必须利用这用鲜血换来的时间,让整个国家机器,更快地运转起来,以应对接下来,可能更加狂暴的风暴。
潼关的烽火,不仅淬炼了一支军队,也照亮了这个帝国前路上,那愈发清晰而严峻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