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最后的堡垒
“山海轩”的火爆,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预订电话被打爆,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那场冠军宴席复刻版以及苏杭几道标志性点心的赞誉。小小的餐厅门口,开始出现慕名而来、愿意等位数小时的食客。荣誉与客流如同潮水般涌来,将林晓团队这艘刚刚启航的小舟,推向了风口浪尖。
后厨如同战场,炉火从清晨燃至深夜。林晓作为主厨,需要统筹全局,把控每一道出品的最终质量;李小明作为副手,忙得像一只旋转的陀螺,处理着仿佛永远也切不完的配菜和清洗不完的锅具;连夏沫也不得不频繁进出后厨,协调前厅与后场,处理突发的客情。每个人都透支着自己的精力,笑容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
唯有苏杭,在他的专属点心区域内,依旧保持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宁静。他的右手腕经过在瑞士的疗养和持续的康复训练,虽然无法恢复如初,无法再进行拉糖、捏塑等极度精细和需要爆发力的操作,但他凭借左手和改良的工具,以及对味道、质地更深层次的理解,所做出的点心,反而更添了一份沉静内敛的风骨。他的区域,是后厨里节奏最慢,却也是气场最强的地方,仿佛喧嚣洪流中一座孤悬的岛屿。
这天打烊后,所有人都累得几乎虚脱。夏沫将一份财务报表推到餐桌中央,上面用红色标注的几项数据触目惊心——食材成本因需求量大增而急剧上升,人力成本因超时工作而飙升,翻台率却因追求极致出品速度而接近瓶颈。
“照这个模式下去,我们不是在创业,是在燃烧生命和资金。”夏沫的声音带着疲惫,“我们必须考虑规模化、标准化。否则,要么被累垮,要么被成本拖垮。”
她提出了一个酝酿已久的方案:建立中央厨房。
“招牌的酱汁、基础的高汤、部分预处理复杂的食材,都可以在中央厨房统一制作、标准化,配送至门店。这样能极大解放后厨压力,稳定出品,控制成本,也为未来的扩张打下基础。”夏沫的论述清晰而冷静,带着不容置疑的商业逻辑。
李小明眼睛一亮,他受够了每天重复性的、繁重的准备工作:“我觉得沫姐说得对!咱们有些基础活儿,完全可以标准化,这样我们才能有精力去研究新菜,搞好服务!”
林晓沉默着。他理解夏沫的考量,系统的任务【建立餐饮帝国的基石】也指向了体系化的建设。但当他看向苏杭时,心中却是一沉。
苏杭坐在角落,原本因疲惫而微闭的眼睛,在听到“中央厨房”和“标准化”这几个词时,猛地睁开。那双眼睛里,没有了平日的沉寂,而是燃起了冰冷的、近乎敌意的火焰。
“标准化?”苏杭的声音嘶哑,却像刀子一样划破了空气,“把活的味道,变成死的指标?把四季的变化,关进恒温的车间?那我们和‘味王集团’那些流水线上出来的东西,有什么区别?”
他猛地站起身,因为动作过大牵动了手腕的旧伤,眉头痛苦地皱了一下,但眼神却更加锐利:“厨房是什么?是战场,也是庙堂!每一刻的火候,每一份食材的细微差别,甚至厨师当天的心境,都会影响最终的味道!这才是烹饪的灵魂!你们现在,是要亲手把灵魂绞碎,塞进冰冷的模具里!”
他指着自己那片点心区,语气带着一种悲壮的守护:“我这里,就是最后的堡垒。谁想把那套东西带进来,除非我死。”
会议不欢而散。苏杭摔门而去,留下餐厅里一片压抑的沉默。
李小明的兴奋劲儿被彻底浇灭,讷讷地说:“苏哥……反应也太大了吧……”
夏沫揉了揉眉心,语气带着无奈:“我理解他的坚持,但商业不是艺术,不能只靠理想主义存活。没有效率和规模,我们走不远。”
林晓没有立刻表态。他的脑海中,系统的界面无声浮现,一条新的任务提示闪烁着:【检测到团队核心理念冲突,触发抉择任务:效率与匠心。请宿主在三十日内,提出并初步验证可行的融合方案,化解危机。任务奖励:未知。失败惩罚:团队凝聚力大幅下降。】
压力如山。一边是现实的生存与扩张需求,一边是伙伴视为生命的艺术坚守。这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争论,更是价值观的碰撞。
第二天,后厨的气氛明显变得古怪。苏杭更加沉默,几乎不与其他人交流,只是守着他那一方天地,动作一丝不苟,仿佛在用这种极致的态度,对抗着即将到来的“入侵”。李小明则有些手足无措,和苏杭沟通时都带着小心翼翼。
林晓知道,他必须做点什么。他没有强行推进中央厨房的计划,而是开始更加细致地观察后厨的每一个环节。他发现,确实如夏沫所说,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消耗在基础的、重复性的工作上。但也正如苏杭所坚持的,许多菜品的风味,恰恰依赖于厨师根据当日食材状态进行的微调,那种“活”的感觉,是标准化流程难以复制的。
他尝试与苏杭沟通,但苏杭就像一块坚冰,拒绝任何关于“标准化”的讨论,甚至对林晓也产生了明显的疏离感。
就在林晓苦思冥想,试图寻找那条中间道路时,夏沫带来了一个更坏的消息。
“周世仁有动作了。”夏沫脸色凝重,“他旗下的高端快餐品牌‘御品速达’,刚刚推出了一系列‘冠军复刻家常菜’,主打便捷和高性价比,广告语直接影射我们‘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而且,他们开始接触我们几家核心的食材供应商。”
内忧未平,外患又至!
周世仁这一手极其刁钻。他利用“山海轩”火爆带来的话题度,用快餐的形式进行降维打击,既蹭了热度,又巧妙地引导了舆论,将林晓团队置于“曲高和寡”的尴尬位置。同时,在供应链上施压,意图从根源上卡住他们的脖子。
“他这是逼着我们做选择。”夏沫冷静地分析,“要么,我们坚持高端精品路线,被他用规模和舆论慢慢耗死;要么,我们被迫仓促上马中央厨房和快餐线,和他正面拼价格、拼效率,但那很可能意味着放弃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落入他的节奏。”
进退维谷!
林晓感到一阵窒息。他走到后厨,透过玻璃窗,看着里面正在忙碌的苏杭。苏杭正用左手持着特制的竹刀,极其专注地在一枚点心上刻画着细微的纹路,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那专注的侧影,仿佛真的是一位守护着最后圣地的骑士。
他的堡垒,如此脆弱,却又如此坚固。
而餐厅外,周世仁掀起的商业风暴,已经呼啸而至。
林晓握紧了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他必须尽快找到那条路,那条既能守护住苏杭视为生命的“堡垒”,又能带领团队在残酷的商业世界中活下去、甚至击败强敌的——“铁玉座”之路。
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