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辰希发出的上海金融科技峰会邀请,如同在林夕忙碌而规律的生活中投下了一颗充满期待的石子,漾开的涟漪持续扩散,为她注入了新的动力。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相聚,更像是一次阶段性的“阅兵”——她希望向他展示的,是一个在北京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愈发坚韧和专业的林夕,而不仅仅是那个需要他跨越千里来安抚的女孩。
她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那篇关于社区养老的报道顺利刊发,虽然只是内版一个小角落,但看到自己名字变成铅字的瞬间,胸腔里涌动的成就感是实实在在的。王姐似乎也对她多了几分认可,开始交给她一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比如独立负责一个关于“网红书店”生存现状的小型专题。
这项工作需要走访多家风格迥异的书店,与店主、顾客、出版方等多方沟通,梳理其商业模式、文化定位与现实困境。林夕白天奔波在北京的各个角落,晚上回到小屋整理录音和笔记,常常熬到深夜。她运用从陆辰希那里潜移默化学到的结构化思维,将零散的信息归类、分析,试图找出表象之下的共性逻辑。
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怀揣理想主义、却在租金压力下艰难维持的独立书店主;有将书店作为流量入口、更注重“拍照打卡”体验的商业运作人;也有在电子阅读和网络折扣冲击下,寻求转型的老牌书店经理。每一次对话,都让她对商业与文化的碰撞有了更深的思考。
她会把这些思考碎片通过加密通道分享给陆辰希。有时是一个困惑:“为什么有些明明很有格调的书店,反而活不下去?”有时是一个发现:“今天采访的这位店主,他用会员制社群运营的方式,黏性超高,或许是一种出路?”
陆辰希的回复通常不会立刻到来,但每当出现,总是切中肯綮。他可能会从成本结构、流量价值、用户终身价值等商业角度帮她分析,也可能只是简单地回一句:“文化产品的价值有时无法完全用短期商业回报衡量,但其生存必须找到可持续的模式。你提到的社群运营,是提升用户粘性和复购率的关键。”
他的话语,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帮她剖开纷繁的现象,触及更深层的本质。这种远距离的、思维上的碰撞与互补,让她感觉他仿佛从未远离,一直是她职业道路上一位冷静而睿智的同行者。
与此同时,她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内在的变化。她不再轻易被采访对象的情绪带偏,学会了更客观地记录和提问;她开始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人脉网络,从王姐到其他部门的同事,再到采访中结识的、可能成为未来信息来源的人。她正在从一个学生气十足的实习生,向着一个真正的职业记者蜕变。
上海,陆辰希的战场同样波澜起伏。“星瞰资本”内部,他与李明宇之间的微妙平衡,因为第一个合作项目的成功收尾而被打破。李明宇显然感受到了来自这位“空降兵”的威胁,在一些非正式场合的言语间,试探和竞争的意味愈发明显。
陆辰希对此不动声色,甚至有意在某些无关紧要的环节示弱,将部分功劳让渡给团队和其他副总裁,以缓和潜在的敌对情绪。他深知,在根基未稳之时,过早树敌并非明智之举。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向了对下一个投资方向的研判上,重点关注与新能源和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相关的领域——这既是未来趋势,也与陆氏集团未来可能的转型方向存在战略协同。
周屿那边的调查也有了新的进展。那个被张珩供出的华裔掮客,活动轨迹逐渐清晰,与基金会的资金往来路径也勾勒出了更具体的轮廓。虽然尚未拿到一击致命的证据,但指向性越来越明确。陆辰希指示周屿继续深挖,同时开始秘密物色合适的商业调查公司,准备在关键时刻启动更专业的线下追踪。
工作的间隙,他会浏览林夕发来的那些关于书店的思考和见闻。她的文字带着记者的敏锐与温度,常常能让他从冰冷的数字和模型中暂时抽离,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活气息。他注意到她的进步,她的思考越来越有深度,提问也越来越精准。一种“吾家有女初长成”的骄傲感,时常在他心底悄然滋生。
他也会抽出时间,亲自过问金融科技峰会的筹备细节,尤其是媒体接待和那个“科技伦理与社会责任”论坛的嘉宾安排。他不动声色地确保《深度周刊》和林夕的名字出现在合适的名单上,并让人提前将林夕的相关资料(那篇社区养老报道)送到了论坛主持人和几位关键嘉宾手中。
这并非徇私,而是他基于对她能力的了解,认为她值得这样的机会。他相信,她需要的是一个展示的舞台,而不是他直接的庇护。
距离峰会还有两周时,林夕的小专题完成了初稿。她发给王姐后,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审判”。王姐看完,难得地没有立刻挥动红笔,只是沉吟了片刻,说:“角度可以,案例也扎实,但深度还差一点。尤其是对资本介入后,对书店原始文化基因的影响,探讨得不够犀利。再改改。”
虽然还是要修改,但得到“角度可以”的评价,已经让林夕松了一口气。她立刻投入到新一轮的修改中,试图找到更犀利的切入角度。
然而,就在她埋头苦干时,一个意外的机会砸了过来。编辑部一位负责跑金融口的资深记者突然因病住院,而他原本负责跟踪报道的一个关于“区块链技术在实际金融场景中的应用”的系列选题,出现了人手缺口。这个选题技术性强,时效性要求高,一般不会交给实习生。
但王姐在晨会上,目光在几个年轻记者身上扫过,最后落在了林夕身上。
“林夕,你之前不是辅修过金融相关课程吗?这个系列的第二篇,关于智能合约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你试试看,跟技术部和财经版的同事多沟通。下周一交初稿。”
会议室内瞬间安静了一下,几道含义不同的目光投向林夕。有惊讶,有怀疑,也有不易察觉的羡慕。这个选题难度不小,做好了是机会,做砸了也可能影响转正。
林夕的心跳猛地加速,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内心的慌乱,迎着王姐审视的目光,清晰而镇定地回答:“好的,王姐,我会尽力。”
散会后,她立刻回到工位,感觉手心都在冒汗。这个机会来得太突然,也太挑战了。智能合约、供应链金融……这些术语她虽然不陌生,但要写成深入浅出的报道,并且确保技术准确性和新闻性的平衡,难度极大。
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陆辰希。
她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拿起加密手机,拨通了他的视频请求。这个时间,他那边应该是午休。
视频很快接通,陆辰希似乎正在办公室用餐,面前放着简单的沙拉。
“怎么了?”他看到她脸上难得的紧张神色,放下叉子。
林夕言简意赅地把情况说了一遍,语气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依赖:“……我对智能合约的原理大概知道,但供应链金融的具体应用场景,尤其是国内目前的实践案例和痛点,了解得不够深,怕写出来隔靴搔痒,或者干脆出错。”
陆辰希听完,脸上并没有露出丝毫为难,反而眼中闪过一丝兴趣。他拿起纸巾擦了擦嘴,语气平稳:“这是个好机会。别慌,智能合约本质上是将合同条款代码化,自动执行。在供应链金融里,核心是解决多方信任和效率问题……”
他没有直接告诉她怎么写,而是用了将近二十分钟,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结合他了解到的几个国内外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帮她梳理了智能合约在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价值、应用模式、当前面临的技术与监管挑战,以及未来的可能趋势。
他的讲解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甚至随手在旁边的便签纸上画起了简单的业务流程图。林夕聚精会神地听着,时不时提出疑问,之前混乱的思绪渐渐被理清,一个清晰的报道框架开始在脑海中形成。
“明白了?”最后,他看着她逐渐亮起来的眼睛,问道。
“嗯!明白了!”林夕用力点头,心里的石头落了大半,“谢谢你,辰希!”
“资料我稍后让周屿整理一份更详细的背景报告和案例库发你加密邮箱。”陆辰希补充道,“写的时候注意平衡技术和可读性,多用比喻,找生动的应用场景切入。”
“好!”
结束通话,林夕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那种背后有强大支撑的感觉,让她敢于迎接任何挑战。她立刻投入工作,查阅资料,联系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企业人士预约采访。
在她为新的挑战奋战的同一时间,陆辰希看着暗下去的屏幕,眼中掠过一丝深思。他按下内线电话:“帮我查一下,这次峰会‘区块链与金融新基建’分论坛的议程和参会嘉宾名单,详细一点。”
他想看看,是否有合适的机会,能让她在完成这篇报道后,接触到更前沿的讨论和核心人物。他希望她的光芒,不仅能被他看见,也能被更广阔的世界看见。
两条疾驰的轨道,在各自的方向上不断加速。而上海,那个即将到来的交汇点,也因为这些各自努力的日夜,被赋予了远超重逢本身的意义。
它将是两颗星辰,在经历不同风景后,一次光芒更盛、引力更强的相互靠近。